论文题目: “左联”文学的组织与传播(1930-1936)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 张大伟
导师: 吴立昌
关键词: 左联,文学,组织,传播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左联”从成立之初便承担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传播的历史使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左联也比较出色地完成了意识形态传播的使命。本文引入了传播学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视角和策略,探讨了“左联”这一政治化的文学组织内部信息交流和外部信息交流情况及其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过程。 全文共分三章,在《绪论》中,本文回顾了解放以来关于“左联”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模式,阐释了从传播学和行政管理学的角度研究左联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这一新的研究角度和以前的研究角度可以形成对话和互补关系。第一章通过考证左联组织系统中各组织的功能、各组织主要领导人的任期,勾画了左联组织系统图。本文认为左联组织结构是典型的直线——参谋式结构,在左联的不同时期,这种直线——参谋式结构呈现出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左联组织结构的内在缺陷——两个领导核心——是如何强化了左联原已存在的人事矛盾。第二章主要研究左联文学的传播,探讨左联文学深受青年读者欢迎的原因。由于左联文学自身具有的潜在商业价值,资本投资者借左翼文学(包括左翼话语)来创高额利润;而左翼文坛则希望通过公开出版的读物和公开放映的电影传播左翼话语,资本打开了“把关人”把守的大门,使“左联”文学在检查制度盛行的时代得以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左联也很注重传播策略的运用,文中主要分析了信息爆炸式的斗争策略、曲径通幽式的出版发行策略以及左联的联合策略。第三章主要研究“左联”的受众理论及其内在矛盾,认为“文艺大众化”路线是全方位的“无产阶级化”(包括作家、作品和读者的“无产阶级化”),而“大众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动员广大群众反抗现政权。通过对瞿秋白、茅盾、鲁迅的“大众化”理论的分析,指出“大众化”理论的主要缺点在于对“大众”缺乏具体的分析,进而造成了左联作家情感的“虚拟化”、左联文学作品“预设读者”和“实际读者”的分离。文中引述30年代教育状况的资料,对“大众”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结语以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左联作家的人格缺陷、左联组织结构的内在矛盾为着眼点,探讨了左联在意识形态传播道路之所以没有取得更大效果的原因。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左联的组织与结构
第一节:“左联”组织系统及其图解
第二节:系统内部各组织的功能
一、中共中央宣传部
二、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
三、“左联”党团
四、“左联”常委会、执委会、秘书处
五、委员会
六、基层组织
七、外围组织
第三节:左联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其变迁
一、“左联”的组织结构的特点
二、左联组织结构的变化
1、“左联”早期
2、“左联”中期
3、“左联”后期
第二章:“左联”文学的传播
第一节:左联文学的传播对于思潮的把握
一、腐败政治为“左联”文学留下地盘
二、“左联”文学:读者认同与作者取向
三、刊物在“时代”和“读者”的双重压力下转型
第二节:“左联”文学的商业价值与市场传播
一、“左联”文学的商业价值
二、投资者和“把关人”的双向妥协
第三节:“左联”文学的传播策略与传播途径
一、信息爆炸式的斗争策略
二、“曲径通幽”式的出版发行策略
三、左联的联合策略
第三章:左联文学的受众理论及其内在矛盾
第一节:“左联”的受众理论
第二节:“左联”作家大众化的内在矛盾
第三节:“左联”文学的受众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左联”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引进与发展研究[D]. 毛剑.山东大学2006
- [2].“左联”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播[D]. 魏正山.安徽师范大学2016
- [3].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1928-1937)[D]. 崔瑛祜.北京大学2011
- [4].周扬思想文化活动研究[D]. 杨方.复旦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溯源[D]. 郑坚.复旦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