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三农问题涉及很大范围,包括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而农村的发展则成为问题解决的枢纽。在此背景下,作为基础支持性的农村公用物品供给在农村的发展中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农村公共物品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同时通过三个角度:农村公共物品整体供给情况、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对比分析、东部和中西部省际对比分析(以江苏省和安徽省为例)来描述和分析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水平总体上明显落后于城市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并且具有明显东西部地域性差异的特征。本文接着从国家工业化战略导向及影响、农村在工业化中的边缘化处境、政府的利益集团取向和资本的特性等四个方面对造成农村公共物品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几个旨在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建议,即:政府在政策上向农村倾斜、理顺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关系、积极提倡通过合作模式来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以及积极发挥其他模式的作用、鼓励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提供农村公共物品。本文的结论是: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政府主导的模式在现阶段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但合作模式以及其他的供给模式开始并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研究——基于法经济学视角[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04)
- [2].农村公共物品多元协同供给中的政府内驱力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06)
- [3].新时期创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思考[J]. 时代经贸 2016(06)
- [4].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5].需求导向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重构[J]. 长江丛刊 2019(16)
- [6].论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政策的演变[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7(05)
- [7].我国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问题与策论[J]. 江西社会科学 2016(10)
- [8].衡阳市农村社区公共物品建设现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15)
- [9].关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创新的思考——基于两个村庄的实地考察[J]. 中国证券期货 2013(04)
- [10].我国农村公共物品政策演变:论从制度外走向制度内供给的必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11].农村公共物品供求状况与供求态势分析——基于河南省的调查[J]. 商业时代 2012(24)
- [12].我国农村公共物品提供现状探讨[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04)
- [13].试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沿革及其特征[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07)
- [14].历史与预期我国农村公共物品融资模式的选择[J]. 商业时代 2010(30)
- [15].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研究[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16].中国农村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模式探析[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8(06)
- [17].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现状、意义及基本原则[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8(02)
- [18].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提供农村公共物品中的作用[J]. 法制与社会 2008(20)
- [19].农村公共物品内生性供给的制约因素及其消解[J]. 学术论坛 2008(11)
- [20].发展农村非营利组织实现江苏农村公共物品供需平衡[J]. 中国集体经济 2008(18)
- [21].农村公共物品多元主体供给中的政府职能研究——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1)
- [22].农村合作社视角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5)
- [23].农村公共物品市场化供给与政府监管[J]. 改革与战略 2008(12)
- [24].浅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系的完善——基于公共经济理论视角[J]. 财经界 2020(26)
- [2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研究[J]. 汉字文化 2018(15)
- [26].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创新探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2(14)
- [27].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方式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8)
- [28].我国农村公共物品融资模式的研究综述及制度构想[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01)
- [29].我国农村公共物品融资模式的国内研究综述及制度构想[J]. 科技创业月刊 2010(05)
- [30].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物品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消费经济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