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骨质疏松和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患者的两个常见并发症,并且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以往认为骨质疏松和动脉粥样硬化是两个独立的疾病过程,现在的研究显示骨密度与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明显负相关,且独立于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影响之外;股骨的骨量流失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动脉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显著临床特征,而且是一个独立的股骨骨折预测因子,并增加股骨骨折风险。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和骨质疏松常见于老年人、糖尿病病人、绝经后妇女等,而且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相关。因此,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改变。近期的研究还证实动脉钙化的形成与调节类似于骨形成过程,相似的局部细胞反应、调节因子参与骨和血管的矿化调节。可见,动脉粥样硬化与骨代谢之间关系也许基于相同的病理生理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双能X线技术和超声检测方法对正常和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多部位骨密度测定及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颈动脉中内膜厚度变化,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改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并发症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绝经后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52例(简称DM组)。对照组50例,为正常绝经后女性(简称NC组)。全部受试者均检测正位腰椎(L2-L4)、左侧股骨(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骨密度(BMD)及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并进行临床指标的测定及相关分析。临床指标测定:①OSTEOCORE 3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EXA)测定骨密度。②SEQUOIA512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③DCA 2000+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④放免法测定胰岛素,化学发光法测定雌二醇(E2),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全段PTH。⑤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血糖、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KP)⑥测量血压、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1相关性分析结果1.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病程、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IMT与L2L4 BMD呈负相关;E2与L2L4 BMD呈正相关;年龄、病程、绝经年限、PBG、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IMT股骨BMD均值呈负相关;E2、空腹胰岛素(FINS)与股骨BMD均值呈正相关;年龄、糖尿病病程、绝经年限、PBG、HbA1c、TC、LDL与IMT呈正相关;E2与IMT呈负相关。1.2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经年龄、糖尿病病程、绝经年限、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雌二醇校正后,BMD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仍呈负相关。2临床资料比较2.1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与糖尿病非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在年龄、病程上骨质疏松患者长于非骨质疏松患者(P<0.05);空腹血清胰岛素、E2低于非骨质疏松患者(P<0.05);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颈动脉中内膜厚度高于非骨质疏松患者(P<0.05);经年龄校正后骨质疏松患者颈动脉中内膜厚度仍高于非骨质疏松患者(P<0.05)。2.2对照组与糖尿病组临床资料比较。在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绝经年限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糖尿病组患者的FBG、PBG、HbA1c、FINS、TC、TG、LDL高于对照组;糖尿病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HDL)、E2低于对照组;糖尿病组患者的骨密度(BMD)与对照组相比较:腰椎、左侧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及左侧股骨均值的BMD有显著下降(P<0.05)。糖尿病组患者颈动脉中内膜厚度高于对照组(P<0.05)。3依照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2005年9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中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本研究糖尿病绝经后女性患者骨质疏松发病率为44.2%。正常对照组的骨质疏松发病率是27.4%。结论1 2型糖尿病患者、绝经后女性较正常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动脉粥样硬化。2血糖控制不良、高脂血症和雌激素缺乏为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同致病因素。3骨质疏松与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存在共同的病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