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血肿周边“半暗带”初步研究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边“半暗带”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1.探讨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周边有无“半暗带”出现、以及“半暗带”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规律。1)脑出血患者血肿周边有无“半暗带”的出现,血肿周边“半暗带”出现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半暗带”在时间上的演变规律。2)观察脑出血病人血肿周边出现的“半暗带”与血肿的位置关系,以及“半暗带”在空间上的演变规律。2.探讨药物干预治疗对血肿周边“半暗带”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规律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出血患者,在发病1±、3±、5±、25±天时采用MRI扫描技术进行连续动态观察。每次MRI检查包括常规扫描、弥散加权成像、波谱扫描和灌注加权成像;通过对图象的处理得到研究所需指标:rrADC值、异常ADC区体积、rrCBV值和rrCBF值,以及rrNAA值和rrLac值。引用最初针对于脑梗塞治疗时间窗的脑缺血半暗带的定义,运用灌注标准和代谢标准来判断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是否出现“半暗带”。将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除采用一般基础治疗外,在第1次MRI检查后发病48h内另加用尼莫同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患者的基础治疗与治疗组完全相同,只是不使用尼莫同静脉滴注治疗。结果1.运用灌注标准和代谢标准两个标准来判断,在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周边,在所观察的四个时间点上均有出现“半暗带”。但两种评定标准下出现“半暗带”的百分率和趋势有不同:1)定义出现有“半暗带”的患者,为阳性病例。对观察的30例病例中,运用灌注标准判断:阳性病例为7例,阳性百分率为23.33%;运用代谢标准判断:阳性病例为28例,阳性百分率为93.33%。2)在所有观察的ADC异常区中,根据灌注标准判断:在1、3、5、25天观察到存在有“半暗带”区,阳性百分率分别为6.15%、1.02%、1.83%、3.57%;而根据代谢标准判断:在1、3、5、25天观察到存在有“半暗带”区,阳性百分率分别为44.68%、43.10%、49.23%、51.72%。2.“半暗带”区在血肿的上、下、前、后、内、外6个方向均有出现,以在血肿的内侧出现最多。“半暗带”区的形态呈现斑片状,并非环状。以灌注标准判断:出现1个“半暗带”区的病例有5例,出现2个的病例有2例,其阳性百分率分别为16.67%和6.67%;以代谢标准判断:出现“半暗带”区的个数为1、2、3、4、5、6、10的病例数分别为4、8、6、3、3、3、1例,其阳性百分率分别为13.33%、26.67%、20.00%、10.00%、10.00%、10.00%、3.33%。3.我们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病例,在血肿的内侧区距血肿约1cm处出现梗死灶。4.治疗组和对照组“半暗带”区各项观察指标的比较:1)血肿周边“半暗带”出现情况:在研究观察的1、3、5、25天时,根据灌注标准判断:出现“半暗带”阳性百分率在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差异(P>0.05);而以代谢标准判断:5天时“半暗带”出现的阳性百分率在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3.33%、68.89%,两者之间有统计差异(P<0.05)。2)DWI:以灌注标准和代谢标准判断:在1、3、5、25天时,“半暗带”区rrADC值两组间无统计差异(P>0.05)。以灌注标准判断:3天时,治疗组和对照组异常ADC区体积(单位:mm3)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的值为310.91±186.34,对照组值为611.01±716.63)。以代谢标准判断:3、5天时,两组异常ADC区体积有显著差异(P<0.01,3天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值为574.03±535.00和1257.79±2156.33,5天时其值为298.42±268.45和984.06±1950.2),治疗组异常ADC区的体积小于对照组。3)PWI:①rrCBV值比较:以灌注标准判断:5、25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半暗带”区rrCBV值有显著差异(P<0.01,5天时治疗组和对照组其值分别为1.55±1.20和0.96±0.40,25天时两组其值分别为0.63±0.42和0.62±0.20);以代谢标准判断:治疗组与对照组“半暗带”区rrCBV值,在3天时有显著差异(P<0.01,其值为1.54±2.18和1.16±0.67),5天时有统计差异(P<0.05,其值为1.39±1.07和1.24±1.44)。②rrCBF值比较:以灌注标准判断:5、25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半暗带”区rrCBF值有显著差异(P<0.01,5天时治疗组和对照组其值为1.55±1.26和1.02±0.56,25天时两组其值分别为0.84±0.52和0.59±0.16)。以代谢标准判断:3、5天时,两组的“半暗带”区rrCBF值有显著差异(P<0.01,3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其值为1.54±2.85和1.17±0.68,25天两组的值分别为1.41±1.18和1.37±2.00);治疗组rrCBV值和rrCB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4)1H-MRS:①rrNAA值比较:以灌注标准判断:在25天时,两组间“半暗带”区rrNAA值有统计差异(P<0.05,其值为0.66±0.02和0.64±0.23)。以代谢标准判断:3天时,两组间“半暗带”区rrNAA值有显著差异(P<0.01,其值为0.85±0.80和0.63±0.25),25天有统计差异(P<0.05,其值为0.79±0.36和0.64±0.20)。治疗组rrNAA值好于对照组。②rrLac值比较:以灌注标准判断:25天时,两组间“半暗带”区rrLac值有显著差异(P<0.01,其值为0.83±0.55和2.24±1.98)。以代谢标准判断:3、25天时,“半暗带”区rrLac值两组间有统计差异(P<0.05,3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其值为1.14±0.66和1.34±1.03,25天两组其值为1.29±1.02和2.01±1.58)。治疗组的rrLa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5.治疗组和对照组阳性病例相关情况比较:1)两组阳性病例数出现情况比较:以灌注标准判断:①治疗组有3例阳性病例,阳性率为25.00%。②对照组有4例阳性病例,阳性率为22.22%。以灌注标准判断,两组阳性病例数无统计差异(P>0.05)。以代谢标准判断:①治疗组12例阳性病例,阳性率100%。②对照组中16例阳性病例,阳性率88.89%。总病例30例,阳性病例28例,百分率为93.33%。以代谢标准判断,两组阳性病例无统计差异(P>0.05)。2)两组阳性病例的NIHSS评分、血肿量和水肿量比较:灌注标准和代谢标准判断:5天时,两组的阳性病例NIHSS评分有统计差异(P<0.05,灌注标准判断,两组值分别为8.50±5.45和11.00±2.83,代谢标准判断,两组值为8.00±4.69和11.82±6.00)。其余观察天数,两组阳性病例NIHSS评分都无统计差异(P>0.05);在各观察时间,血肿量和水肿量比较均无统计差异(P>0.05)。3)两组阳性病例NIHSS评分、血肿量和水肿量差值及比值的比较:以灌注标准判断:25天时,两组阳性病例血肿量差值有统计差异(P<0.05,其值为28.17±8.63和12.93±0.00)。5天时,两组阳性病例血肿量差值都无统计差异(P>0.05);代谢标准判断:25天时,两组阳性病例血肿量差值和血肿吸收率都有统计差异(P<0.05,其值分别为17.56±13.03和6.54±9.36,0.97±0.05和0.49±0.64)。两组阳性病例NIHSS评分的差值及比值都无统计差异(P>0.05)。治疗组血肿量差值和血肿吸收率均高于对照组。6.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相关情况的比较:1)两组病例NIHSS评分、血肿量和水肿量比较:5天时,两组病例NIHSS评分有统计差异(P<0.05,其值为7.56±4.71和11.82±6.00),治疗组病例NIHSS评分好于对照组;在各观察时间点,两组血肿量和水肿量比较均无统计差异(P>0.05)。2)两组病例NIHSS评分、血肿量和水肿量差值及比值的比较:25天时,两组病例血肿量差值(分别为17.56±13.03和6.54±9.36)和血肿吸收率(分别为0.97±0.05和0.49±0.64)都有统计差异(P<0.05)。但5天时两组病例血肿量差值和血肿吸收率都无统计差异(P>0.05)。在5天和25天时,两组病例的水肿量差值和水肿吸收率都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存在有斑片状“半暗带”,其出现的时间和空间规律与脑梗塞半暗带出现的时间和空间规律不同。2.尼莫同能减少血肿周边“半暗带”的出现。3.尼莫同能在急性和亚急性期减少“半暗带”区异常ADC区的体积,改善血肿周边“半暗带”区脑血容量和脑血流量以及细胞代谢。4.尼莫同能加快脑出血患者血肿的吸收,但对水肿的吸收没有显著影响。5.尼莫同治疗能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预后。

论文目录

  •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脑出血患者血肿周边“半暗带”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边“半暗带”演变规律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尼莫同对脑出血血肿周边“半暗带”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比较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30)
    • [2].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的效果评价[J]. 当代医药论丛 2020(03)
    • [3].脑出血血肿增大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06)
    • [4].脉压及脉压指数与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关系[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08)
    • [5].探讨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 世界复合医学 2016(03)
    • [6].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再发血肿诊治[J]. 中外医学研究 2017(28)
    • [7].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研究进展[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6(08)
    • [8].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相关危险因素[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5(01)
    • [9].自发性颅内巨大血肿出现高钠血症后的临床分析[J]. 西藏医药 2015(03)
    • [10].血肿特点与脑出血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关系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01)
    • [11].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血肿清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03)
    • [12].血清LDL-C水平在老年男性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预测中的作用[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6(02)
    • [13].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5(05)
    • [14].早期降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19)
    • [15].微创清除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2例分析[J]. 吉林医学 2012(27)
    • [16].高血压脑出血86例血肿扩大临床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 2011(07)
    • [17].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降压对血肿扩大的影响分析[J]. 中外医疗 2011(21)
    • [18].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降压对血肿扩大的影响及护理措施[J]. 中外医疗 2011(26)
    • [19].血肿再扩大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07)
    • [20].脑出血血肿扩大与血糖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02)
    • [21].妇产科术后并发腹部血肿患者的临床治疗与预防[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04)
    • [22].浅析操作眶内穴导致眼部血肿的相关因素与预后[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03)
    • [23].血肿清除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06)
    • [24].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再发血肿与血小板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 血栓与止血学 2020(04)
    • [25].微创介入脑部血肿在神经内科的治疗效果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59)
    • [26].食管黏膜下巨大血肿2例并文献复习[J]. 胃肠病学 2017(02)
    • [27].硬膜外血肿进展需手术治疗危险因素的分析[J]. 现代医学 2017(05)
    • [28].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使用甘露醇治疗早期血肿扩大的观察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6(20)
    • [29].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脑出血血肿关系研究进展[J]. 社区医学杂志 2014(20)
    • [30].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24h内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单中心256例回顾性研究[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5(02)

    标签:;  ;  ;  ;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边“半暗带”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