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灶局部放血治疗痛风28例(论文文献综述)
黄志心[1](2021)在《放血疗法结合雷火灸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放血疗法结合雷火灸与口服依托考昔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寻求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更加有效的方案,为临床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实验设计方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前提下,观察组采用放血疗法结合雷火灸疗法治疗(雷火灸采用悬起灸疗法),对照组单纯使用口服依托考昔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3次,共治疗3天,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疗程开始及治疗结束后1天的关节肿痛积分、VAS评分、血尿酸、血沉、CRP情况,记录第一次治疗30min后的VAS评分以评定即刻止痛效果,并进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评定。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取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关节肿痛积分: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VAS评分: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尿酸: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沉: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CRP: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放血疗法结合雷火灸与单纯应用依托考昔治疗均能有效降低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关节肿痛积分、VAS评分、血沉及CRP,但前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后者。2.放血疗法结合雷火灸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优于单纯应用依托考昔治疗。
文斌[2](2021)在《电针联合清热止痛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综合评价电针联合清热止痛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有效的AGA中医外治法,以期为中医外治法联合应用治疗AGA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武汉市中医医院风湿针灸科住院部就诊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7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治疗加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基础治疗加电针联合清热止痛膏外敷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分别进行中医证候评分、VAS疼痛评分、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测定,包括肾功能(BUA、BU、Scr)及炎症指标(CRP、ESR),并记录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综合评价分析电针联合清热止痛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结果1.VAS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治疗后,两组VAS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2.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值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BUA值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BUA值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BUA值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观察组BUA值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CRP值、ESR值比较:两组治疗后CRP值、ESR值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CRP值、ESR值之间不具有显着差异(P>0.05)。5.Scr值、BU值比较:治疗前后两组Scr、BU值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Scr值、BU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6.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电针联合清热止痛膏外敷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在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疼痛及炎症反应方面具有相似的作用,但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电针联合清热止痛膏外敷较口服塞来昔布胶囊作用显着,且电针联合清热止痛膏外敷具有降低尿酸水平的作用,安全性良好。因此,电针联合清热止痛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总体效果优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佳[3](2021)在《当归拈痛汤加减方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观察当归拈痛汤加减方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探讨痛风急性期启用西药降尿酸治疗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新的治疗方案与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湿热蕴结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治疗A组及治疗B组,每组20例。三组均予低嘌呤饮食等调整生活方式,常规组予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治疗,治疗A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非布司他治疗,治疗B组在治疗A组基础上加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方治疗,疗程均为1周,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指标、血尿酸、关节疼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安全性指标,对数据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三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疾病以及痛风发作部位的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1)炎症指标血沉(ESR)的比较: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治疗后比较,常规组与治疗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与常规组、治疗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比较: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治疗后比较,常规组与治疗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与常规组、治疗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尿酸指标比较: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治疗B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治疗后比较,常规组与治疗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与治疗B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A组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关节疼痛评分比较: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治疗后比较,常规组与治疗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与常规组、治疗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治疗后比较,常规组与治疗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与常规组、治疗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总疗效三组治疗后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的总有效率为85%,治疗A组的总有效率为85%,治疗B组的总有效率为95%。3.安全性指标三组治疗前后ALT、AST、Cr、WBC指标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当归拈痛汤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患者,能改善关节疼痛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炎症指标及血尿酸水平,总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安全性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2)痛风急性期启用西药降尿酸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尿酸效果优于传统西药治疗,不会增加患者的关节疼痛与炎症指标。
庄熔璞(Jungpu Chuang)[4](2020)在《火针围刺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火针结合围刺法对本病的治疗机理。方法:本研究总计纳组66例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组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的痛风患者给予火针结合围刺法治疗;对照组予布洛芬、别嘌醇片口服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天,治疗结束后统计数据,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包括VAS评分量表、症状积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及血清尿酸值、血清IL-1B指标。通过对这些数据和指标统计分析,从而评价不同疗法对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结果:(1)根据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血尿酸水平、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外周血IL-1B含量、疗效评定比较数据统计可知两组在以上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各组VAS评分(治疗组为22.53±5.30,对照组为34.27±5.76)与治疗前对比均显着下降(P<0.01)。而在两组之间进行比较,治疗组下降更为显着(P<0.01),说明火针结合围刺法对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具有更好的止痛作用。(2)血尿酸水平:两组患者经治疗干预后,统计两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浓度(治疗组340.50±21.07,对照组330.61±22.32),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两组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火针结合围刺法与药物对比,具有一定的降低血尿酸的效果。外周血IL-1β水平:两组患者经治疗干预后,统计两组患者的血清IL-1 β浓度(治疗组57.93±13.66,对照组68.23±16.78),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火针结合围刺法具有一定的抗炎反应作用。(3)中医症状积分:各组进行治疗干预后中医症状积分(治疗组5.21±2.13,对照组8.43±3.22),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缓解。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对比,治疗组下降更为显着(P<0.01),说明火针结合围刺法在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症状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4)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计32例患者痊愈23例,显效6例,临床愈显率90.62%;对照组总计32例患者痊愈21例,显效4例,愈显率78.12%。结论:本研究通过火针结合围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此综合疗法具有明显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同时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及IL-1 β水平。火针结合围刺法治疗体现了我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思想,为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
林菊[5](2020)在《宣痹汤加味联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宣痹汤加味联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的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优势,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在饮食干预的基础上,治疗组予宣痹汤加味联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对照组予塞来昔布治疗;两组均治疗7天。记录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沉、C反应蛋白以及血尿酸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宣痹汤加味联合刺络拔罐疗法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结果:⑴两组患者的即时止痛效果对比,对照组即时显效率45.00%,治疗组即时显效率72.50%,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各临床症状积分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临床症状积分均下降。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患者治疗后各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各临床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显着(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⑷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血沉、C反应蛋白进行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沉、C反应蛋白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患者的血沉、C反应蛋白比较,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⑸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均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塞来昔布无降尿酸作用,考虑与基础因素控制相关。⑹治疗后,两组均取得了一定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8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宣痹汤加味联合刺络拔罐疗法能明显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肿胀及关节功能,降低血沉、C反应蛋白,治疗效果优于塞来昔布。2.宣痹汤加味联合刺络拔罐疗法能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且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
周媛媛[6](2020)在《萆苓方对糖尿病合并痛风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及对模型大鼠血清GLUT9、MMP3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萆苓方对糖尿病合并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患者症状的改善及对模型大鼠血清GLUT9、MMP3的干预,探讨萆苓方对血糖、血尿酸、血沉等相关指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研究结果,进行疗效评价。方法:1.临床观察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糖尿病合并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吲哚美辛片及吡格列酮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萆苓方,疗程为2周。分别计算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血糖(FPG、2h PG)、血尿酸(UA)、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的变化。2.实验研究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选取9只作为正常组,余大鼠作为实验组以链脲佐菌素40mg/kg单次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以血糖≥16.7mmol/l作为成模标准。糖尿病造模成功后向实验组大鼠关节腔注入0.2ml尿酸钠溶液一次,以关节囊对侧鼓起为注入标准,诱导痛风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及治疗组。糖尿病合并痛风模型建立后开始分组灌胃给药,对照组予吲哚美辛及吡格列酮,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萆苓方,正常组与模型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2周后腹主动脉取血测定大鼠血糖(PG)、血尿酸(UA)、葡萄糖转运体9(GLUT9)、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水平。实验期间正常组予普通饲料,实验组予高脂饲料喂养。结果:1.临床观察临床观察显示,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患者FPG、2h PG、UA、hsCRP、ESR、Hcy均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两组患者疗后VAS疼痛评分较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明显减低(P<0.01),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2周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8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显示,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体重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疗后2周,实验组大鼠体重较模型组明显上升(P<0.01),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4组大鼠步态差异较大(P<0.01),治疗组改善较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大鼠PG、UA、GLUT9、MMP3均明显上升(P<0.01),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显着降低(P<0.01),疗效较对照组明显(P<0.01或P<0.05)。结论:萆苓方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合并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患者血糖、血尿酸,促进尿酸排泄,降低ESR、hs-CRP、Hcy等相关指标的表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明显下调模型大鼠GLUT9、MMP3的表达量,改善大鼠步态,抑制炎症反应。证实本方有明显降糖、降尿酸、抗炎止痛的作用。
李俊毅,孔赏,马虎升[7](2019)在《肱骨外上髁炎中医外治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肱骨外上髁炎临床常采用保守疗法治疗,中医外治法有多重优势,探讨更加有效的治疗途径及方法对提高本病的诊疗效率有重要意义。综述近些年中医外治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现状,并对现存治疗方法提出总结和展望,为肱骨外上髁炎诊疗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李宇晴[8](2019)在《五黄散外敷治疗慢性肾脏病(CKD1-3期)合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五黄散外敷对慢性肾脏病(CKD1-3期)合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以期寻找一种对慢性肾脏病合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慢性肾脏病(CKD1-3期)合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口服秋水仙碱,试验组加用五黄散外敷,疗程10天。收集研究对象在治疗前、治疗第5天、治疗后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填表;两组患者在疼痛缓解时停用秋水仙碱片,记录患者停用秋水仙碱片时的累积用量;收集治疗前、后各项相关实验室数据。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加用五黄散外敷治疗后,对比分析治疗效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6.55%,对照组总有效率75%,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效果更好。治疗10天结束后,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第5天两组关节发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治疗前期,两组对关节发热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别。疼痛缓解后,试验组累积秋水仙碱用量少于对照组(P<0.01)。实验室检查发现,两组血沉(ESR)、尿酸(SUA)、C反应蛋白(CRP)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肌酐(Scr)及GFR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五黄散外敷治疗慢性肾脏病(CKD1-3期)合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可以明显缓解患者关节活动受限及红、肿、热、痛等症状,减少秋水仙碱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尚未发现五黄散外敷可以降低ESR、CRP、SUA及Scr水平。
王明振,孙忠人,郭玉怀,姜凡,魏庆双,韩超,尹洪娜[9](2019)在《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国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主要诱因是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关节局部红肿、疼痛、畸形,严重影响患者情绪与运动功能,而单纯的控制饮食又很难得到确切的疗效。相关研究发现,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确切,遂笔者通过检索近10年来中国知网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文献,分别从针刺结合中药外敷、电针治疗、火针治疗、针刺结合放血治疗4方面综述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郭敏宗(Kuo Min-Chung)[10](2019)在《火针围刺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火针围刺法对本病的治疗机理。方法:本研究总计纳入66例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组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的痛风患者给予火针围刺法治疗;对照组予布洛芬、别嘌醇片口服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天,治疗结束后统计数据,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包括VAS评分量表、症状积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及血清尿酸值、血清IL-1B指标。通过对这些数据和指标统计分析,从而评价不同疗法对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结果:(1)根据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血尿酸水平、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外周血IL-1B含量、疗效评定比较数据统计可知两组在以上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各组VAS评分(治疗组为22.53±5.30,对照组为34.27±5.76)与治疗前对比均显着下降(P<0.01)。而在两组之间进行比较,治疗组下降更为显着(P<0.01),说明火针结合围刺法对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具有更好的止痛作用。(2)血尿酸水平:两组患者经治疗干预后,统计两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浓度(治疗组340.50±21.07,对照组330.61±22.32),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两组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火针结合围刺法与药物对比,具有一定的降低血尿酸的效果。外周血IL-1 β水平:两组患者经治疗干预后,统计两组患者的血清IL-1 β浓度(治疗组57.93 ± 13.66,对照组68.23±16.78),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火针结合围刺法具有一定的抗炎反应作用。(3)中医症状积分:各组进行治疗干预后中医症状积分(治疗组5.21±2.13,对照组8.43±3.22),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缓解。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对比,治疗组下降更为显着(P<0.01),说明火针结合围刺法在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症状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4)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计32例患者痊愈23例,显效6例,临床愈显率90.62%;对照组总计32例患者痊愈21例,显效4例,愈显率78.12%。结论:本研究通过火针围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此综合疗法具有明显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同时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及IL-1 β水平。火针结合围刺法治疗体现了我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思想,为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
二、病灶局部放血治疗痛风2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灶局部放血治疗痛风28例(论文提纲范文)
(1)放血疗法结合雷火灸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样本量计算 |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脱落和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0 器械与药品 |
3.1 分组方法 |
3.2 盲法 |
3.3 治疗方法 |
4 不良事件处理方案 |
5 观察指标 |
5.1 量表 |
5.2 血沉、血尿酸及CRP |
5.3 疗程观测时间 |
6 临床疗效评定 |
7 质量控制 |
8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研究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 |
3 观察指标比较 |
3.1 关节肿痛积分 |
3.2 VAS评分比较 |
3.3 血尿酸比较 |
3.4 血沉比较 |
3.5 CRP比较 |
4 临床疗效比较 |
5 不良事件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 现代医学对AGA的认识 |
1.1 定义及临床表现 |
1.2 病理机制 |
1.3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 |
1.4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2 祖国医学对AGA的认识 |
2.1 病名认识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药治疗方法 |
3 放血疗法选择依据 |
4 雷火灸选择依据 |
5 放血疗法联合雷火灸的选择依据 |
6 证型选择依据 |
7 依托考昔的选择依据 |
8 C-反应蛋白、血沉、血尿酸的选择依据 |
9 研究结果与分析 |
9.1 一般资料分析 |
9.2 关节肿痛积分比较分析 |
9.3 VAS评分比较分析 |
9.4 CRP比较分析 |
9.5 血尿酸比较分析 |
9.6 血沉比较分析 |
9.7 临床疗效分析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电针联合清热止痛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试验 |
1.临床资料 |
1.1 试验对象的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伦理学要求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的计算 |
2.2 分组 |
2.3 治疗方案 |
3.疗效评估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判定标准 |
3.3 安全性评估 |
4.统计学处理 |
5.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2 研究指标 |
5.3 安全性评估 |
讨论 |
1.祖国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
1.1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证候分型及辨证论治 |
2.西医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
2.1 临床特点 |
2.2 发病机制 |
2.3 诱因 |
2.4 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 |
3.试验方案讨论 |
3.1 电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机制 |
3.2 穴位选择依据 |
3.3 清热止痛膏处方组成及其组方机理分析 |
3.4 口服药物的选择 |
3.5 观察指标的确立依据 |
4.结果分析 |
4.1 基线资料比较 |
4.2 VAS疼痛评分比较 |
4.3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4.4 BUA值比较 |
4.5 CRP值、ESR值比较 |
4.6 Scr值、BU值比较 |
4.7 疗效比较 |
5.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3)当归拈痛汤加减方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发病机制 |
1.2.1 尿酸代谢异常 |
1.2.2 炎性细胞因子 |
1.2.3 免疫相关性机制 |
1.2.4 遗传因素 |
1.3 诱发因素 |
1.3.1 饮食 |
1.3.2 疾病 |
1.3.3 药物 |
1.4 治疗 |
1.4.1 基础治疗 |
1.4.2 急性期治疗 |
1.4.2.1 秋水仙碱 |
1.4.2.2 非甾体抗炎药 |
1.4.2.3 糖皮质激素 |
1.4.2.4 炎症细胞因子拮抗剂 |
1.4.2.5 降尿酸药物 |
1.4.3 缓解期治疗 |
1.4.3.1 促进尿酸排泄药物 |
1.4.3.2 抑制尿酸生成药物 |
1.4.4 手术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
2.1 病名沿革 |
2.2 病因病机 |
2.2.1 外因为标 |
2.2.2 内因为本 |
2.2.3 湿热、痰瘀、浊毒为致病关键 |
2.3 分期论治 |
2.4 辨证施治 |
2.5 中医治疗 |
2.5.1 中药内治 |
2.5.2 中药外治 |
2.5.3 针灸治疗 |
2.5.4 其他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2.1 基础治疗 |
2.2.2 药物治疗 |
2.2.3 用药来源 |
2.3 治疗周期、观察时间点 |
2.4 观察指标 |
2.4.1 一般资料 |
2.4.2 疗效观察指标 |
2.4.3 安全性指标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7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入组及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比较 |
2.1 性别比较 |
2.2 年龄比较 |
2.3 病程比较 |
2.4 发作部位 |
2.5 合并疾病 |
3 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
3.1 关节疼痛评分(VAS)比较 |
3.2 炎症指标ESR比较 |
3.3 炎症指标hs-CRP比较 |
3.4 血尿酸指标比较 |
3.5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6 总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指标比较 |
讨论 |
1 立题背景及依据 |
2 当归拈痛汤加减方的组方分析 |
3 现代药理研究 |
4 结果探讨 |
4.1 一般资料探讨 |
4.2 疗效性指标探讨 |
4.2.1 实验室指标 |
4.2.2 关节疼痛评分 |
4.2.3 中医证候积分 |
4.2.4 总疗效 |
4.3 安全性指标探讨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辨证论治痛风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4)火针围刺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西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
一、概念及命名 |
二、流行病学特点 |
三、西医发病机制 |
四、诊断标准 |
五、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
一、病因病机 |
二、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 |
三、中药治疗 |
四、针灸治疗 |
五、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一、研究资料 |
二、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三章 统计结果 |
第一节 临床数据对照比较分析 |
一、基线资料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5)宣痹汤加味联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
1.1 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 痛风性关节炎的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
2.1 痛风的病名 |
2.2 痛风的病因病机 |
2.3 痛风的治则治法 |
2.4 痛风的方药研究 |
2.5 痛风的中医外治法 |
2.6 痛风的内服结合外治疗法 |
3 总结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6 数据统计方法 |
2.7 注意事项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构成比 |
2 两组即时止痛效果比较 |
3 两组总疗效比较 |
4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
5 两组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 |
6 两组C反应蛋白与血沉对比 |
7 两组血尿酸对比 |
8 不良反应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及方药配伍特点 |
2 本研究用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3 刺络拔罐的作用 |
4 临床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估 |
5 不足与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外治疗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萆苓方对糖尿病合并痛风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及对模型大鼠血清GLUT9、MMP3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学对糖尿病合并痛风的认识 |
2 萆苓方组方分析 |
3 萆苓方疗效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及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肱骨外上髁炎中医外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 灸 |
1.1 毫针刺法 |
1.2 温针治疗 |
1.3 浮针疗法 |
1.4 针 刀 |
2 手 法 |
3 外 敷 |
4 熏 洗 |
5 耳 穴 |
6 放血疗法 |
7 穴位埋线 |
8 讨 论 |
(8)五黄散外敷治疗慢性肾脏病(CKD1-3期)合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一般资料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病例纳入标准 |
(四) 病例排除标准 |
(五) 病例脱落标准 |
(六) 病例剔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随机分组 |
(二) 治疗方法 |
1. 西医基础治疗 |
2. 药物治疗 |
3. 观察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5. 统计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 一般资料分析 |
(二) 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比较 |
(三)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四) 两组累积秋水仙碱用量比较 |
(五)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
(六)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一、理论探讨 |
(一) 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
(二)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
(三) 慢性肾脏病合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及治法 |
1. 现代医学的认识 |
2. 中医学的认识 |
3. 治法治则 |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案设计 |
(一) 观察指标的选择 |
(二) 秋水仙碱用药依据 |
(三) 五黄散的用药依据 |
(四) 五黄散外敷的优势 |
三、结果分析 |
(一) 一般资料 |
(二) 临床症状与体征 |
(三) 实验室数据 |
(四) 累积秋水仙碱用量 |
(五) 总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四、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一、病因病机 |
二、中医药治疗 |
(一) 中药汤剂 |
(二) 中医外治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结合中药外敷 |
2 电针治疗 |
3 火针治疗 |
4 针刺结合放血治疗 |
5 结语 |
(10)火针围刺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西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
一 概念及命名 |
二 流行病学特点 |
三 西医发病机制 |
四: 诊断标准 |
五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
一、病因病机 |
二、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 |
三、中药治疗 |
四、针灸治疗 |
五、小结与讨论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
一、研究资料 |
二、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三章 统计结果 |
第一节 |
一、基线资料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病灶局部放血治疗痛风2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放血疗法结合雷火灸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志心.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电针联合清热止痛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文斌.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3]当归拈痛汤加减方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的临床观察[D]. 陈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火针围刺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庄熔璞(Jungpu Chua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宣痹汤加味联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的临床研究[D]. 林菊.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萆苓方对糖尿病合并痛风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及对模型大鼠血清GLUT9、MMP3的影响[D]. 周媛媛.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肱骨外上髁炎中医外治的研究进展[J]. 李俊毅,孔赏,马虎升.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9(12)
- [8]五黄散外敷治疗慢性肾脏病(CKD1-3期)合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李宇晴.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概况[J]. 王明振,孙忠人,郭玉怀,姜凡,魏庆双,韩超,尹洪娜. 中国中医急症, 2019(05)
- [10]火针围刺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郭敏宗(Kuo Min-Chu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