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卫生院云南普洱665000)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6-0128-01
【摘要】目的提高完全性左束传导阻滞(CLBBB)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诊断准确性。方法对首次发现CLBBB的40例患者进行追踪观察,急查心肌酶检出10例AMI者,1例为尸检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将余下29例单纯性CLBBB患者的心电图与CLBBB合并AMI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对比,分析CLBBB合并AMI的ECG特征性改变。结果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多样。结论新出现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关键词】左束支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心电描记术
1概述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上属急重症疾病,尤其在基层医院及院外急救等医疗过程中,缺乏心肌酶学的检诊条件,更依靠ECG作为主要的诊断依据。根据中华医学会AMI的诊断标准ECG出现新发生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应高度怀疑AMI。左束支阻滞与心肌梗死均可影响初始向量。二者共存时常互相影响,左束支阻滞可完全或部分掩盖心肌梗死图形,约有50%—70%的心电图未能显现心肌梗死图形[1],心肌梗死也可使左束支阻滞图形变得不典型。
2资料与方法
本文收集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CLBBB病人40例,CLBBB的诊断标准参照文献[2],对所有患者均行酶学检查,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5—75岁(平均65±10岁),10例患者经临床及酶学检查,被确诊为AMI。1例为尸检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CLBBB合并AMI患者11例(约27%),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55—75岁,(平均65±10岁)。单纯性CLBBB患者29例(约73%),其中男20例,女9例,年龄55—65岁,(平均60±5岁)。
3结果
3.1CLBBB合并AMI的患者
(1)合并广泛前壁心肌梗死3例。2例V1—V3呈rS型,rV1>rV2>rV3,V4呈qrs型,I、avL、V5、V6呈qR型,且q≥0.04S。1例V4导联ST段上斜型抬高幅度/S波深度≥0.25mv。
(2)合并前间壁心肌梗死1例。V1—V3导联ST段水平型下移≥0.1mv。
(3)合并前侧壁心肌梗死2例。V1—V6导联r波振幅逐渐降低,I、avL、V5、V6导联的R波上升支有切迹,V5、V6呈M型的R波后出现明显的S波。
(4)合并下壁心肌梗死2例。Ⅱ、Ⅲ、avF、呈QS型1例,其中ST段弓背向上抬高0.2—0.3mv,T波直立。1例为Ⅲ、avF导联呈QS型,Ⅱ呈qR型。
(5)依据ST—T动态变化判断CLBBB合并AMI2例。V5、V6呈粗钝R型1例,既往心电图ST段下斜型压低0.1—0.2mv,发生心梗后突然出现ST段损伤性抬高>0.20mv。V2、V3呈rS型1例,既往心电图上斜型抬高约0.3mv,发生心梗后ST段突然明显抬高>0.60mv,且多次心电图显示ST段有逐渐衍变的过程。
(6)依据室性早搏的形态来判断CLBBB合并AMI1例,早搏形态在V1—V3呈QR型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2—0.3mv,该患者为频发室早,尸检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3.2单纯性CLBBB患者
单纯性CLBBB组29例患者中,Ⅰ、avL、V5、V6导联QRS波呈现宽阔粗钝的R波,其前没有Q波,其后没有S波;V1、V2导联呈QS或rS型,S波宽大;ST—T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4讨论
新发现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据据相关文献报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的发生率高达10%,其中40%为新发现[3],束支阻滞以左束支阻滞多见。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上属重症疾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存在常掩盖心电图上心肌梗死的波形。因而不能根据常规出现Q波的方法来判断合并心肌梗死。
参考文献
[1][3]牟延光主编.临床心电图精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P302.
[2]贾民谊主编.全国医学专科学校教材.诊断学,2000年7月第3版P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