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规训论文-唐书哲

语言规训论文-唐书哲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言规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规训,抗争,美国华裔文学,边界

语言规训论文文献综述

唐书哲[1](2019)在《规训与抗争: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越界是对现有边界的跨越和既定秩序的挑战,是少数族裔跨越基于种族的各种压迫性边界,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手段。美国主流社会以种族为中心建构各种边界,试图维持以白人为中心的种族秩序。华裔在美国面临来自主流社会的规训,并试图跨越压迫性的边界。作为再现华裔在美国生活经验的文学作品,美国华裔文学再现了华裔在语言和空间等方面的越界经验。美国华裔文学也中出现了作家的族群身份和主人公的族群身份呈现出差异或超越美国华裔文学传统题材和主题的越界文本,构成了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本越界。就美国华裔文学的越界研究而言,学界多关注华裔文学在种族、性别和文化上的越界现象,研究的重心不在越界本身,而在华裔的身份认同,对文本和空间越界关注不够。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既可以分析边界的运作机制、华裔的越界策略和华裔经验的变化,为华裔族群提供借鉴,又可以考察美国华裔文学跨界、去族裔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拓展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空间。论文围绕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的规训和华裔的抗争,在美国华裔文学的谱系中,讨论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认为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在本质上表现为华裔和华裔作家对主流社会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逾越。论文以规训和“越界”为理论框架,从“解域”、“越界文本”以及空间与权力和意识形态之关系的角度,聚焦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分析边界的运作机制,解读华裔和华裔作家面临的规训和他们跨越压迫性边界的越界行为,并探讨越界的意义。论文第一章以汤亭亭的《中国佬》《女勇士》和赵健秀的《唐老亚》为研究对象,从沉默与言说、言说的形式、言说的内容叁个方面探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越界。就沉默与言说而言,美国主流社会期待早期华人以沉默被动、缺乏主体性的种族“他者”形象出现,维护白人的权威。《中国佬》中以叙事者的伯公为代表的早期华人以“捣鬼者”的形象出现,使用编码的语言进行言说,逾越了不许说话的戒律,彰显了华人的主体性。在言说的形式上,华裔面临来自标准英语及其背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规训和宰制。他们跨越语言边界,从本族裔语言中吸取元素,打破标准英语的规范,形成了一种带有族裔色彩的英语,既传达了族裔经验,又对标准英语及其背后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解域”。《女勇士》中以鬼故事为代表的非理性言说再现了华裔在美国越界的勇气和策略,解放了华裔被主流社会压抑的语言成分,解构了美国主流社会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此外,美国华裔文学跨越语言和文化边界,形成了语言上的“杂糅性”和“陌生化效应”,实现了不同语言文化及其背后价值观的对话。第二章聚焦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本越界,以谭恩美的《拯救溺水鱼》和伍绮诗的《无声告白》为例,在美国华裔文学的谱系中以点带面地探讨文本越界,重点分析文本越界的方式以及文本越界对华裔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启示与挑战。文本越界是指文本中作家的族群身份和主人公的族群身份呈现出差异,或文本超越了华裔文学的传统题材和主题。本章分析了两类文本越界现象——经典华裔作家书写普适性主题的文本越界、新生代华裔作家革新华裔文学传统题材和主题的文本越界,并借此分析当前华裔文学创作跨界、去族裔化和多元化的趋势。第一节结合“越界文本”的概念,在考察美国华裔文学边界的基础上,指出华裔文学边界的人为建构性和流动性,并界定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本越界。第二节分析《拯救溺水鱼》的文本越界,认为作品探讨人权与传媒等主题,超越了以华裔经验为内核的美国华裔文学传统题材和主题,表现出明显的去族裔化倾向。第叁节解读《无声告白》的文本越界,认为文本整合了传统美国华裔文学中基于性别的父系书写传统和母系书写传统,通过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揭示“血统”与“认同”之间的矛盾,以及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创伤,性别批评指向是美国社会的性别歧视。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本越界拓展了华裔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疆域,挑战了暗藏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种族隔离现象及其背后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第叁章考察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空间越界,选取天使岛移民检查站、唐人街和唐人街之外的美国本土叁个空间,分析具体和抽象的空间边界的建构方式,探讨华裔为拓展生存空间的抗争。《埃伦诗集》折射了早期华人在美国的空间经历和体验,美国主流社会将种族主义思想融入空间的规划和使用中,并通过各种规训手段来控制华人的身体和主体,对华人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华人通过刻写诗歌,利用“再现的政治”进行反规训的抗争。邝丽莎的《在金山上》再现了空间与种族和资本的关系,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的空间区隔以及对华裔生存空间的话语建构与种族主义思想合谋,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邝泗通过坚守唐人街这一异质和否定的空间和异族通婚等策略来跨越压迫性的空间边界。哈金的《自由生活》刻写了华人在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的空间体验,表现在具体意义上的地理空间和抽象意义上的精神空间两个方面。以武男为代表的华人新移民在隐蔽的空间限制下,因物质和精神空间的缺位而感到强烈的存在危机。武男通过异化劳动安家置业,确立了物质世界的中心,然后自我放逐,与异化的现实保持距离,通过诗歌创作建构了精神家园,确立了精神世界的中心,解决了存在危机。华裔的空间经验表现出从明显到隐蔽、从“必要”到“奢侈”的历时性变化,既是具体的地理空间经验,又是抽象的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的空间经验。华裔所面临的边界和规训随着历史语境的变迁表现出从明显到隐蔽、从暴力到温和的转变,社会历史语境的变迁也为华裔的越界提供了助力。通过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可以发现边界的运作机制和华裔的越界方式,把握当前华裔文学创作的趋势,扩大华裔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空间。论文试图强调,作为社会文化建构,以种族为中心的各种压迫性边界是美国主流社会为不同族群及其文化划定疆域、维持种族和文化秩序的重要手段,它们限制了华裔的生存空间和生命体验,以及华裔文学的题材和主题。只有跨越这些压迫性的边界,才能在客观上改善华裔的生存状况,扩大华裔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空间。(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5)

张美琪[2](2018)在《浅析规训形态中的舞蹈身体语言——以赣南采茶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舞蹈身体语言分为生活形态、规训形态和作品形态叁个层次,规训形态的次生舞蹈有其独特的特点、形成原因及意义。笔者以赣南采茶舞为例,对规训形态中的身体语言进行分析审视,并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拙见。(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35期)

颜同林[3](2016)在《语言规训与作家思想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面积与长时段地改造跨入新时代的作家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全面贯彻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思想,是20世纪50年代建构新文学制度的主要策略之一。通过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改造,直达"换语"转折之处,这一语言规训为新中国文学的一体化转型,既有奠基、形塑之效,也有机械、呆板的负面性质。从推崇群众语言到独尊普通话的"换语",意味着在语言层面上当代文学开始具备某种独立品格。(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6年11期)

王茂[4](2014)在《文学体制场对创作场的规训——论“伤痕文学”话语言说的制约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伤痕文学"话语言说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文学体制是影响较大的制约因素。论文通过分析文学体制场内的文学政策、文学出版、文学批评和文学评奖等各个子场域对文学创作场的规训,进而考察"伤痕文学"话语言说的制约因素。(本文来源于《枣庄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王建伟[5](2013)在《观看的规训 形式语言教学中的视觉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媒体图景不可否认的是,视觉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你可以透过电视新闻画面,看到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你可以用Google Earth鸟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如果你要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体,那么B超、X射线、核磁共振等等造像技术可以将你身体的几乎一切活动都转变成可视图式;你还可以足不出户,借助网络参观虚拟的博物馆,作一次虚拟的旅行……这一切都是诉诸视觉的——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图像不(本文来源于《新美术》期刊2013年07期)

刘忆[6](2013)在《唐代乐舞规训形态的身体语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乐舞,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兼容雅、俗、胡叁乐,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的一大高峰。本文以唐代乐舞的规训形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舞蹈身体语言学、图像学、史学等研究方法对唐代乐舞的规训场、规训场中的规训者和受训者、规训内容以及规训方式等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教育机构或教育形态是主流文化意志得以固化的重要手段,是决定其盛衰与否的重要中枢。与此同时,通过对唐代乐舞规训形态及其身体语言建构的分析,为中国当下的舞蹈教育和中国古典舞身体语言的建构提供一个借鉴。本文大体可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以唐代乐舞的规训场为主线,对规训场的语境构成、规训者和受训者进行考证与分析,揭示其舞蹈身体语言中内隐的主流文化意志。第二部分围绕唐代乐舞的规训内容展开,通过分析礼仪类和宴享类舞蹈的舞容乐貌,揭示唐代乐舞身体语言的表达与构成。第叁部分是对唐代乐舞规训方式的探讨,对外部的舞容形态和内部的身体训练展开分析,探究舞蹈身体语言的生物性和符号性在唐代乐舞不同种类中的倾向。(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13-03-06)

周延蓉[7](2013)在《从语言、规训与惩罚的角度看《一九八四》中的反抗与毁灭》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作为继承英国传统的绝佳社会讽刺,昭示了各种形式的极权主义可能导致的结果。作品总结奥威尔一生对于政治的思考,集虚构、讽刺、现实主义及仿作于一身。作品设想到未来的1984年,世界仅存叁个不断改变敌我关系的超级大国。在充满谎言、监控和迫害的大洋国,主人公温斯顿孤独地思考现实、探索真理,企图反对统治者"老大哥"。他落入陷阱,被捕后不堪折磨,背弃理想,屈从于权力意志。身陷由话语权力、监视系统和审讯制度组成的庞大机器,温斯顿被欺骗、禁锢、砸碎,又被塑(本文来源于《山花》期刊2013年02期)

刘进才[8](2011)在《语言共同体的建构与方言、土语的规训——共和国初期的语言规范化与现代作家的语言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民族统一语的建构密切关联。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汉语规范化强调以及普通话的推广迅速改变着作家的语言观念和创作实践。随着汉民族语言共同体的形成,文学作品中方言土语的运用受到不同程度的规训。斯大林的语言观念对中国语言学界和文学界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刘进才[9](2010)在《语言共同体的形成与方言、土语的规训——共和国初期的语言规划与作家语言观念和创作实践的新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民族统一语的建立密切关联。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的政府面临着统一政治、复兴经济的艰巨任务,汉语方言的严重分歧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不同方言区域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当然也进一步影响着汉语共同语的成(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0-09-21)

陆丽霞[10](2010)在《语言对人的规训作用——评《马桥词典》》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桥词典》以语言为载体,阐释语言与权力(话份)、语言与人等复杂的关系。《马桥词典》中,语言与权力(话份)相互生成、相互作用,语言具有强大的力量,它直指人的灵魂、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作用人的行为,使人自觉遵守语言的规范,成为整齐划一的人;它也通过形成共同体来惩罚语言的反抗者,以实际的惩罚力达到语言对人的规训作用。(本文来源于《商业文化(学术版)》期刊2010年07期)

语言规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舞蹈身体语言分为生活形态、规训形态和作品形态叁个层次,规训形态的次生舞蹈有其独特的特点、形成原因及意义。笔者以赣南采茶舞为例,对规训形态中的身体语言进行分析审视,并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拙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言规训论文参考文献

[1].唐书哲.规训与抗争: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研究[D].南京大学.2019

[2].张美琪.浅析规训形态中的舞蹈身体语言——以赣南采茶舞为例[J].戏剧之家.2018

[3].颜同林.语言规训与作家思想改造[J].兰州学刊.2016

[4].王茂.文学体制场对创作场的规训——论“伤痕文学”话语言说的制约因素[J].枣庄学院学报.2014

[5].王建伟.观看的规训形式语言教学中的视觉经验[J].新美术.2013

[6].刘忆.唐代乐舞规训形态的身体语言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

[7].周延蓉.从语言、规训与惩罚的角度看《一九八四》中的反抗与毁灭[J].山花.2013

[8].刘进才.语言共同体的建构与方言、土语的规训——共和国初期的语言规范化与现代作家的语言观念[J].中国文学研究.2011

[9].刘进才.语言共同体的形成与方言、土语的规训——共和国初期的语言规划与作家语言观念和创作实践的新变[C].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2010

[10].陆丽霞.语言对人的规训作用——评《马桥词典》[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

标签:;  ;  ;  ;  

语言规训论文-唐书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