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之韵——中国民族民间器乐艺术瑰宝“十番”

中和之韵——中国民族民间器乐艺术瑰宝“十番”

论文摘要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以旺盛的生命力传承至今。民族器乐乐种是传统音乐文化的聚集,是历史音乐文化的标志,是蕴含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特征的产物。器乐与乐种的研究对象,属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高层次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整体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民间器乐与乐种的考察与研究,有利于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的总体认识;有利于认识音乐文化艺术与社会诸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对文化源流体系的梳理和理论探索;有利于中国传统音乐学的建设①。“十番”这个珍贵的民族民间器乐合奏乐种,凝聚了中国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凝聚了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精粹,而现在“十番”乐却很少被人提起,甚至在某些地区很少为人所知。对“十番”音乐的研究与发掘,首先是为了呈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十番乐,重视十番乐,使十番乐中的各种独有的音乐特点可以很好的保留传承下去。其次对“十番”音乐的研究将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建设提供了又一丰富的物质资源和可靠的数据。自传统音乐研究受到高度重视以来,许多学者、前辈对“十番”音乐进行了有建设性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极具价值。我能够站在一定高度观察“十番”是基于前人的研究之上。但大多数关于“十番”音乐的研究都是从音乐本体入手,或对其来源进行考究。仅研究“十番”的音乐本体与来源难以揭示其在社会中运动规律;“十番”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十番”的美学价值等“十番”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音乐社会学是以曾遂今教授为带头人,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我国的一门音乐社会学学科,同时是当今研究音乐的理论科学中处于前沿位置的理论方法提供者。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传统音乐“十番”,是这一前沿理论在实际研究中的实践过程。而从音乐传播的视野观察“十番”,是揭示“十番”音乐的社会运动的基础。民俗作为“十番”音乐的载体,对“十番”音乐的产生发展、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民俗活动的角度研究“十番”是理解“十番”音乐创作、发展过程的途径。“十番”的美学阐释,置“十番”音乐于美学的范畴,旨在将“十番”音乐内部所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揭示出来。在研究过程中,尝试从中国各个地区、不同种类的“十番”音乐的比较研究入手,对“十番”音乐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变”的内容进行分析,揭示“十番”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庐山真面目。与以往对“十番”研究不同的是,在“十番”音乐本体研究的基础之上,试图从民俗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音乐美学所提供的研究角度对“十番”音乐进行多重视野的探索性观察,旨在更加全面地揭示“十番”音乐的深层文化内涵,让“十番”音乐以更加清晰、亲切的民间形象呈现于世人之前,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民族民间器乐“十番”的保存、传承事业的发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第一章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发展及分类
  • 1.1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的"独立"简史
  • 1.2 中国民族民间乐器与器乐的分类
  • 1.2.1 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
  • 1.2.2 中国民族器乐的分类
  • 第二章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十番"
  • 2.1 民族民间器乐合奏"十番"
  • 2.1.1 何谓"十番"
  • 2.1.2 "十"在传统文化中的涵义
  • 2.1.3 "十番"何以为"十"
  • 2.1.4 "十番"的起源问题
  • 2.2 "十番"音乐的流布与史料记载
  • 2.3 "十番"的分类
  • 第三章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十番"的音乐形态
  • 3.1 "十番"音乐的乐类介绍与乐器组合
  • 3.2 "十番"的组织与音乐应用场合
  • 3.2.1 依赖于民间各种风俗礼仪活动的"十番"和纯粹自娱娱人的组织
  • 3.2.2 运用于道教科仪活动,民间称为道教醮事活动的"十番"的组织
  • 3.2.3 曾经作为宫廷音乐用于祭祀活动、宴享场合的"十番"的组织
  • 3.3 "十番"的演奏形式
  • 3.4 "十番"的曲体结构特征
  • 3.4.1 第一类"十番"音乐的曲体结构
  • 3.4.2 第二类"十番"音乐的曲体结构
  • 3.5 "十番"的曲牌、代表曲目及其运用
  • 3.5.1 以"苏南十番锣鼓"为基源的"十番"音乐的曲牌来源与曲目
  • 3.5.2 其他类型的"十番"音乐的曲牌与代表曲目
  • 第四章 多重视野中的"十番"
  • 4.1 民俗活动视野中的"十番"
  • 4.1.1 民俗的范围以及"十番"音乐的"雅"、"俗"问题
  • 4.1.2 民俗风情在"十番"音乐中的价值显现
  • 4.2 音乐社会学视野中的"十番"
  • 4.2.1 "十番"音乐的传播
  • 4.2.2 "十番"音乐的社会功能
  • 4.3 源自内在的美——"十番"音乐的美学阐释
  • 第五章 结论
  • 后记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析山西民间器乐及其现状和创新发展[J]. 黄河之声 2020(11)
    • [2].关于山东高校传承齐鲁民间器乐文化的构想[J]. 枣庄学院学报 2017(03)
    • [3].阜阳民间器乐的传承途径探索[J]. 戏剧之家 2015(16)
    • [4].海南黎族民间器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J]. 中国文艺家 2017(06)
    • [5].民族民间器乐的风格特色[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6)
    • [6].新媒体时代下皖北民间器乐推广与传播研究[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 [7].羌族民间器乐活态传承与数字化保护研究[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7(32)
    • [8].彝族民间器乐的音乐风格特征及价值研究[J]. 名作欣赏 2016(33)
    • [9].浅谈侗族民间器乐艺术牛腿琴的文化内涵[J]. 戏剧之家 2016(24)
    • [10].湛江民间器乐“安铺八音”艺术特色初探[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6(02)
    • [11].蒙古族传统民族民间器乐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J]. 北方音乐 2016(01)
    • [12].中国北方游牧渔猎民族民间器乐初探[J]. 民族艺术 2012(02)
    • [13].传承与创新:菏泽鼓吹乐产业化路径探析[J]. 菏泽学院学报 2020(04)
    • [14].浅谈回族民间器乐与传承[J]. 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2(11)
    • [15].京胡鲁南艺民术间研软究弓[J]. 艺术评论 2015(05)
    • [16].中国近现代民族民间器乐发展历程——以二胡发展历程为例[J]. 大众文艺 2017(16)
    • [17].皖西民间器乐概述[J]. 大众文艺 2011(17)
    • [18].侗族民间器乐的文化内涵解析——以侗琵琶为例[J]. 艺术品鉴 2020(09)
    • [19].简述中国民间吹打乐的源流及其分类[J]. 艺苑 2008(12)
    • [20].北川羌族民间器乐的音乐风格特征及价值研究[J]. 四川戏剧 2018(05)
    • [21].湖北传统民间器乐中的数列结构[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2(01)
    • [22].传承原汁原味的辽宁鼓乐[J]. 今日辽宁 2008(01)
    • [23].从“文化整合”理论谈戏曲与民间器乐的关系——以菏泽地方戏曲与鲁西南鼓吹乐为例[J]. 歌海 2013(03)
    • [24].挖掘 传承 推进——丝绸之路上的民间器乐展演及学术研讨会综述[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7(03)
    • [25].侗族民间器乐的民俗性解读[J]. 黄河之声 2016(01)
    • [26].干净,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赞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的《山西民间器乐》[J]. 音乐生活 2008(10)
    • [27].民歌的音乐特点[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5(06)
    • [28].民间器乐循环体的纵横结构论[J]. 艺苑 2008(09)
    • [2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西藏卷》顺利出版发行[J]. 西藏艺术研究 2009(02)
    • [30].《鼓乐铿锵》之“打击乐”欣赏的教学反思[J]. 才智 2017(07)

    标签:;  ;  ;  ;  ;  

    中和之韵——中国民族民间器乐艺术瑰宝“十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