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论文-卢俊龙,张荫

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论文-卢俊龙,张荫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相互作用,地震反应,破坏机制,密肋复合墙结构

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卢俊龙,张荫[1](2019)在《地基与密肋复合墙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测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黄土地基与密肋复合墙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地震响应及破坏机制的影响规律,分别在考虑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及刚性地基条件下进行了1/15比例密肋复合墙结构振动台试验。按不同烈度输入单向水平、双向水平及叁向加速度的EL-Centro波和天津波,测试了结构的加速度反应,比较了考虑相互作用与刚性地基条件下的水平加速度响应,对比了两种条件下的破坏现象,分析了地基对所输地震波的放大效应及相互作用对结构楼层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输入地震波后,相互作用体系的破坏形式为地基开裂,刚性地基条件下结构的破坏形式为底部拼接缝滑移;地基对地震作用的放大效应与地震波频谱特性、幅值及输入方式相关;相互作用对不同楼层水平动力响应的影响程度不同,也受到地震波频谱及烈度的影响;各工况条件下的相互作用效应与地基放大效应较为接近,可将地基对地震作用的放大系数作为考虑相互作用后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本文来源于《振动.测试与诊断》期刊2019年04期)

张华,李泽涛[2](2018)在《桩长对桩-地基-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动力响应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通用数值分析程序,采用等效线性方法计算在地震力激励下,桩长对桩-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动力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桩长的增加,结构的最大侧移增量减小,结构底部摇摆角随桩长而减小,而结构底部最大剪力随桩长的增加而增大,但顶部楼层最大剪力随桩长变化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邹德高,隋翊,周扬,孔宪京,刘鑫[3](2018)在《核电厂桥梁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精细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某核电厂拟建厂内应急通道桥,这在中国核电领域尚属首次.厂内道桥承担着应急撤离和救援的重要功能,其地震安全十分重要.分别建立了传统的土弹簧模型("m法")和桥梁结构-地基实体单元精细化模型,研究了地基模型以及地震动输入方法对桥墩柱动弯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运行安全地震动工况下,土弹簧模型计算的桥墩柱动弯矩比精细化模型小15%~20%;当极限安全地震动时,两者动力响应差距显着增加,达到20%~30%.波动输入方法考虑了地基的辐射阻尼和行波效应,计算的桥墩柱动弯矩比传统的一致输入方法小24%~34%.因此,在开展核电厂重要桥梁结构抗震安全评价时,进行桥梁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精细化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培振,张丛嘉,朱小峰[4](2018)在《考虑地面差动效应的相邻高层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黏-弹性人工边界的基础上,利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某相邻高层建筑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进行了实例分析,主要探讨相邻结构间距、地震波波速以及地面差动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邻框架结构相距0.5~4的结构宽度范围时,考虑地面差动后体系动力反应变小且随间距的变化减小程度变化不大;随地震波速增大,地面差动效应影响程度减小。(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8年03期)

崔春义,梁志孟,陈守龙,孟坤,程学磊[5](2018)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桥梁结构-地基完全相互作用体系动力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场地地基动力相互作用对桥梁结构的影响,通过建立桥梁结构-地基基础相互作用体系动力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子空间迭代法提取自然频率与振型,用Newmark逐步积分方法求解材料非线性的动力平衡方程,在此基础上,针对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桥梁结构-地基完全相互作用体系进行了动力固有特性和动力响应时程分析。计算分析表明:地震动沿河道中线从基岩传递到河底,场地土层对主频带内成分具有明显放大效应;场地中桩线和桥台线相较于河堤中线上具有更为明显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卓越平台,且呈现典型软土夹层场地滤波双峰特征;中桩和边桩弯矩时程极值沿深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由于河堤场地中线土层侧移显着,同深度处中桩时程内弯矩极值明显高于边桩;软弱夹层场地地基相互作用对于桥梁结构地震动力响应具有显着影响,工程设计与计算中应加以考虑与重视。(本文来源于《桂林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漆文[6](2017)在《考虑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的柱面网壳结构动力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网格结构目前在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它覆盖跨度大、结构形式多样、重量轻、受力合理且施工方便,同时其相关理论也在相应的不断完善中。空间网壳结构静动力及抗震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这些研究很多都没有把地基土的影响考虑进去或仅仅使用简化模型代替地基,这与实际结果可能会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在研究网壳结构地震下的动力特性时考虑下部地基土共同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叁向网格型单层柱面网壳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下屋面网壳的动力性能。本文采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应用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命令流建立集中粘弹性人工边界,分别建立不同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下单层柱面网壳的整体模型。首先进行结构的自振特性分析,提取不同地基土下结构前30阶自振频率及6阶振型对比分析;然后叁向输入调整后的EL—Centro波及Taft波,利用时程分析法得到协同工作模型在不同地基土下的地震响应结果,并分别选取最大响应值的节点及杆件,对节点位移、节点加速度、杆件轴力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基土下模型的自振特性及结构地震响应对比分析可知:(1)结构自振频率密集,整个结构的自振频率随着地基土的变软而逐渐减小,尤其以软弱土下最为显着;同时通过振型图可以看出,第一振型均为水平振型;随着屋面荷载增大,模型各阶自振频率减小。(2)在叁向地震作用下,网壳节点水平位移最大值随地基土变软而增大,而节点竖向位移最大值和竖向加速度最大值在软弱土下会减小。(3)在叁向地震作用下,网壳杆件轴力最大值随地基土的变软而增大,但斜杆轴力最大值在软弱土下突然减小。(4)在两种地震波作用的对比下,总体上EL—Centro波下的响应峰值稍大于Taft波下的响应峰值,相同时间点下的响应值相差较大。(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7-04-01)

宁宝宽,张思淼,刘钧玉,孟晋[7](2016)在《求解结构-无限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的高阶透射边界频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比例边界有限元法(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method,SBFEM)对结构-无限地基系统进行了频域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通过一种新的高阶透射边界对无限地基进行模拟,该透射边界是基于无限域动力刚度矩阵的连分式解形式,连分式的系数通过以动力刚度矩阵表示的比例边界有限元方程递推计算。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该高阶透射边界的收敛性,并与解析解进行了比较,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最后对重力坝-库水-无限地基系统进行了频域分析,将计算结果与无质量地基模型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地基模型计算的结果与无质量地基模型的计算结果相比降低约20%。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二维和叁维大型结构-地基相互作用分析。(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6年04期)

闫亚飞[8](2016)在《考虑地基—筏板基础—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山地上框架结构震动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处在西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四千多年的史料记载表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曾发生过较大震级的破坏性地震,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西南部地区地震多有发生,地震给我们国家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中国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我国陆地面积的叁分之二左右,由于山区缺少足够的平地,不能够满足经济、生活的发展需要,所以山区当地人民就把建筑物往山坡上修建,但山坡的高程对地震作用具有相当大的放大效应,这就给山坡上的建筑物带来了更大的破坏作用。目前,对山坡上建筑物地震条件下受力状况的分析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在参考了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剪切楔法、弹性地基梁法、振型迭加法、动力有限杆单元法、数值积分法计算分析了地震条件下坡体上和平地上建筑物的受力情况,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结论:(1)坡体高程对地震作用有较强的放大效应,坡上建筑物受力要明显大于坡底平地上建筑物的受力,而且坡体高程越大地震作用就被放大的越大。(2)坡体上建筑物地震条件下最大弯矩出现在桩身中间位置,坡底平地上建筑物地震条件下最大弯矩出现在桩身中部稍偏上位置,且两种工况下弯矩皆呈现中部大两端小的凸字型分布的特点。(3)本文采用的集中质量模型和平面弯曲受力模型在地震条件下框架结构建筑物受力分析中是合理的、适用的,且两种模型的采用大大简化了建筑物计算模型复杂程度,也使得计算量和计算难度降低了很多。(4)本文所采用的弹性地基梁法、剪切楔法、有限杆单元法、振型迭加法、数值积分法以及计算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基本假设,适用于各种高度的、各种材料组成的地震条件下坡体上框架结构建筑物的受力分析计算。(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6-01)

王朋[9](2016)在《结构—桩—水平成层地基系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桩基础在高层结构、港口、核电结构等建筑物中广泛应用。桩基础的动力刚度对这些结构的动力响应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地震动力分析中需要考虑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本文针对层状地基自由场响应和桩基础阻抗函数进行了研究:(1)对于平面体波垂直入射的情形,基于一维波动方程理论解,利用波动在不同分层之间的传播关系,在时域内利用逐步递推方法构造出界面处的上行波和下行波,进而求得土层中任意点处的运动。针对地震波垂直入射的粘弹性地基模型,利用叁角级数变换将地震波分解为一系列简谐波动的迭加,运用逐步递推方法求解出在简谐波作用下土层各离散点的运动,最后将所有简谐波动作用下的运动迭加,从而求得在地震波作用下粘弹性地基中任意点处的运动。利用上述方法求解出的自由场响应,运用直接法在有限域内施加粘弹边界也可求解自由场响应。数值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2)针对成层地基中桩基础的阻抗函数,利用子结构法将成层地基中桩基础阻抗函数的求解分解为成层地基半空间、桩基础和开挖土体叁部分阻抗函数的迭加,分别利用混合数值算法和有限元法求解,求解方法高效精确。数值算例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3)针对大规模的群桩系统,结合粘弹性人工边界条件运用有限元法,按阻抗函数定义在ANSYS中运用谐分析完成对桩基础阻抗函数的求解。方法可以较为全面地考虑地基中存在各种不均匀特性,如孔洞、夹层、非水平成层等情况。(4)运用文中的方法就桩长径比、承台的约束条件、土层的模量对桩-土动力相互作用进行参数分析,并对采用桩基础处理的某核电站地基动刚度进行计算分析。(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蒋玉敏[10](2016)在《框架—核心筒结构与地基基础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住者对房屋建筑的需求愈发多样化,建筑物向空中和地下发展,使得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在此过程中,高层建筑-地基相互作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了研究高层建筑结构在设计方面的合理性和在抗震方面的特性,结构和地基基础动力相互作用已成为很多工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振动台试验具有成本低、可控能力强和重复使用等优点,已成为研究动力相互作用的最常见方法之一。为了研究结构和地基基础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特性以及该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课题组运用相似关系理论对某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了缩尺模型设计,并完成了振动台试验。在试验基础上,对该体系的振型和上部结构各层的最大位移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到了结构的振动特性和动力响应。同时,在相同加载条件下进行了刚性地基上的结构模型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了刚性地基条件下的地震反应和动力相互作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结论:随着输入地震动峰值的增大,相互作用体系中结构的频率不断减小,阻尼比不断增加,表现出与刚性地基体系相似的规律,但变化幅度有明显减小;相互作用体系的基础部位表现出显着的平动和摆动;结构的地震反应不仅与输入加速度峰值大小有关,还与输入的地震波形式有很大关系;动力相互作用在小震时表现为对地震的放大作用,当地震强度达到一定大小时才会对上部结构有减震效果,且地震强度越大,减震效果越好。试验结果表明,动力相互作用对上部结构的振动特性和动力响应均有很大影响,在做建筑结构设计时,应同时考虑结构与地基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在超高层结构中。研究成果对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以及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6-04-01)

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通用数值分析程序,采用等效线性方法计算在地震力激励下,桩长对桩-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动力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桩长的增加,结构的最大侧移增量减小,结构底部摇摆角随桩长而减小,而结构底部最大剪力随桩长的增加而增大,但顶部楼层最大剪力随桩长变化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卢俊龙,张荫.地基与密肋复合墙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测试分析[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9

[2].张华,李泽涛.桩长对桩-地基-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动力响应影响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8

[3].邹德高,隋翊,周扬,孔宪京,刘鑫.核电厂桥梁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精细化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8

[4].李培振,张丛嘉,朱小峰.考虑地面差动效应的相邻高层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8

[5].崔春义,梁志孟,陈守龙,孟坤,程学磊.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桥梁结构-地基完全相互作用体系动力响应分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8

[6].漆文.考虑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的柱面网壳结构动力性能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7

[7].宁宝宽,张思淼,刘钧玉,孟晋.求解结构-无限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的高阶透射边界频域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2016

[8].闫亚飞.考虑地基—筏板基础—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山地上框架结构震动计算方法[D].贵州大学.2016

[9].王朋.结构—桩—水平成层地基系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10].蒋玉敏.框架—核心筒结构与地基基础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

标签:;  ;  ;  ;  

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论文-卢俊龙,张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