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高等职业教育活动中,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与直接载体,其本质是对具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点的人类经验和社会文化的选择、改造和发展。高职课程由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内容与组织、课程教学与活动、课程环境与条件和课程效果评价五大因素构成,其中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课程改革和研究中至关重要又难以取得突破的问题。一方面,从评价的功能上看,它是引导和鉴定课程开发、建设、实施的全过程及其结果的重要手段,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模式,对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课程结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从评价功能发挥的方向和方式上看,它如何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引导作用的性质如何?其结果又是什么?它将把高职课程引向哪里?本科课程的浓缩,还是能够充分体现高职特点,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很实用的课程?恰恰因为评价对课程的导向作用存在着不确定性,而高等职业教育评价在我国又属薄弱环节,课程评价体系还不成熟,存在着评价内容、结构不够合理;评价方法简单,类型单一;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反馈环节不够完善;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本论文力图在对课程评价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综合归纳和梳理的基础上,以课程评价理论为基础对我国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理想的高职课程评价原则和模式。一直以来,我们都期望综合各家的观点(价值判断、决策服务、收集信息),在现阶段社会需求、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和学生需求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但具体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学校学生继续教育等诸多因素和条件的限制,课程评价按照自己的逻辑思路运行,并越走越远,有时甚至背离了研究的主体——课程,其结果使课程评价研究成为一个外在于课程研究本身的独特领域,影响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针对这种隋况,笔者决定回顾和梳理课程评价发展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等职业学校课程的实施和评价进行充分考察,以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评价理念、思路和模式的探讨,力图扭转目前高职课程关注主客体价值,忽视交往价值的评价现状,力求将课程评价的重点逐步从追求客观性、重视目标的达成度转向关注人的情感、主体性、创造性等非认知领域,突出实践导向、追求个性解放(评价者与评价对象通过“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在考察和评价实践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逐步融入现代评价理念,形成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课程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