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255000
摘要:微课指的是10分钟左右、目标清晰、内容精短、精讲一个知识点的小视频。作为一种新的授课形式,微课以其简短、便捷、高效的特征吸引了学生的目光,随着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备受瞩目。微课采用视频流媒体实现平日教学视频的视听体验,“精简”“重点”“灵活”是微课最为突出的优点。
关键词:微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中微课设计的原则
1.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1)设计的微课要值得学,内容对于学习者来说应该是“有用”的,值得他付出时间来点击。是否“值得学”或“有用”,主要是看我们选的题目、知识点以及教学设计是否精妙。(2)要让学习者想学,要吸引用户来点击并且反复观看。要吸引用户来点击并且反复观看,我们的语言一定要幽默,这是我们精做微课的方式之一;方式之二是情景吸引;方式之三是问题吸引。这三种方式结合使用效果更佳。(3)学生容易学,教师必须懂得教学设计。教师的设计理念是否先进、是否有创意都直接影响着微课的教学效果。
2.注意力10分钟原则。“微”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积要小,即资源容量小,一般不要超过几十兆,手机或ipad等都能在线播放,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和资源共享;二是时间要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三是选题要小,选取的内容针对教学中某个知识点。
3.交互性原则。在设计微课过程中,不能一直是纯文字的讲解,应根据内容的需要,加入与内容相符的图片、动画等元素,以增加微课的生动性。
在讲解时也可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记忆法则来说,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延长记忆的储存时间。在课程设计中还可以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或插入一些题目与学生互动,利用问题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增加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
二、教学中录屏微课的制作流程
1.微课的选题。微课制作的目的主要是启发教学,为学生解惑,或者是教学资源的分享。一节微课是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一个知识点,因此授课内容的选择是微课成功的第一个环节,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用微课教学。(1)我们选择的制作微课的知识点可以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并且这些重难点教师已经找出了合适的解决方案。我们选择的制作微课的知识点也可以是教学环节中的学习活动或实验,如学生没法做的实验或效果较差的实验。(2)选择的制作微课的知识点内容要适合加入丰富精彩的动画,声音图形图像兼有。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就能理解的内容不需要制作微课,知识体系连贯的内容也不适合用微课。(3)微课的选题要小而精。一节微课最好只讲解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或者只讲解一个典型的问题。如果这个知识点又牵扯到另外的一个知识点,需要详细讲解时我们应该另设一节“微课”。
2.微课教案的编写。微课教案编写前要熟悉教学内容,熟悉了教学内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而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到教学的创新、突破。微课质量的好坏、设计的优劣、微课教案的编写成了重中之重。(1)我们要明白,微课的主要使用对象是学生:为学生的学而设计。微课的片头应详尽地注明微课所包含的所有信息,以方便教师观摩与学生搜索及学习;微课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微课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有恰当的提问。(2)要吸引学生来点击并且反复观看。(3)教师要精心设计微课,使微课拥有先进理念的同时更要有创意。
3.微课课件的制作。(1)课件的片头标题要简洁清楚,能够反映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方便搜索引擎快速查找。课件的片头标题字体要整洁,位置应适当。如果要插入图片的话,图片的内容要与微课的内容相贴切、相匹配。(2)课件的整个幻灯片颜色要一致。文字或图片颜色接近底色的话会不清晰,文字或图片颜色与底色要有一定的对比度,白底选黑字、红字或者蓝字;蓝底可以配红字或者黄字,最好不要使用暗红色;黑底配白字或黄字。字体大小:标题44号或40号;正文32号,一般不小于24号。字体选择:中文最好使用黑体或宋体,加粗;英文使用TimesNewRomans。字体颜色:最好不要超过3种。(3)课件动静结合、图文并茂。我们知道:文字不如表格,若能够使用表格的话最好不要用文字;表格不如图片,图片更直观。再就是课件页数不宜过多。
4.微课的录制。(1)录制的语言要规范。(2)录制时要注意:①要快速地切入主题;②要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③教师的语言要精准;④小结时要麻利且快。
5.微课的后期制作。微课的后期制作,需要对视频素材进行加工。
参考文献
[1]万国军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中小学电教,2013,(10)。
[2]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
[3]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改变[J].基础教育课程,2013,(02):94-95。
[4]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04)。
[5]钟显添“微课”小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