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对中国古典美学中审美活动的研究是本文最初的立意。选定“味”范畴,是出于中国古人很早就从饮食出发,便揭示出“味”与审美的相通之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味”逐渐从先秦时期的声、色并论中脱离出来,在诗文领域发展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成为中国古典诗学中至关重要的审美鉴赏范畴。本文正是试图考察作为审美鉴赏活动的“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内涵和特征,寻找“味”逐渐成为中国古典诗学、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的历史轨迹。期间“味”与其他范畴互相阐释、互相补充,形成一支完整、系统、自足的发展脉络。它不但是一种创造性的批评,而且体现了审美意义。论文第一章试图从味觉的特殊性出发,揭示“味”如何从感官活动发展成为一个审美鉴赏活动。“味”的感官特殊性是在于其具有自足的意向性,所获得的味觉感官感受也是一种复合的知觉,这种特殊性则为其走入人的审美意识奠定了基础。在“味”这个审美鉴赏活动的发生过程中,主体需调动各种心理因素,如审美感知、审美注意、审美情感与审美想象,正是“味”的发生使得主体的心理因素得以充分地发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论文的第二章阐述“味”的本义及其形而上化,并将中国古典哲学背景中的“味”进入审美领域的原因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味”被斥于审美领域作横向的比较,于此后介绍“味”在中国古典美学、诗学领域中的地位。论文的第三、四、五、六章以中国诗学发展历程为线索,对“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形态进行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论文以三节内容来介绍“味”的鉴赏对象,“味”最初是指向文采、声律等诗歌艺术外在形式,但随着哲学命题中“言”、“意”、“象”范畴在诗学领域逐渐被勾勒出来,于刘勰、锺嵘的诗歌体系中,对诗文进行的鉴赏活动要求通过有限的外在的言语形象,传达出、表现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意味成为“味”美学的内在机制。在唐代诗学中,第一节阐述自然山水在创作过程中以“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成为“味”,的鉴赏对象,第二节则以皎然《诗式》中“详味”的“象”、“义”为内容,其中“义”所指向的内涵则包含着诗歌中所塑造的象与象外的审美特性,以虚实关系为内在统一的审美特性成为“味”的鉴赏对象;由此构成的“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也成为皎然此处“详味”的更深层次的内容。也正是唐代诗学对审美鉴赏活动“味”的发展,使得“味象”话语模式突破前朝诗学“澄怀味象”命题及言意象三者关系,真正落实到诗学创作、理论领域中。宋代诗学于“味”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历史阶段,本文前三节分别以“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熟味此诗有奇趣”命题来介绍“味”与宋代诗学发展、诗画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的同异、“趣”范畴之间的关系,并继以朱熹之“读《诗》之法,只是熟读涵味”命题来介绍“涵泳”范畴,及其对“味”范畴的继承与补充意义;第五节探讨宋代诗学审美本质——“兴趣”,本文认为它改变了宋之前诗歌语言审美本质为“象”、“象外”的局面而使得“境”突出发展成为诗歌艺术的审美本质,并由此带来审美鉴赏方式的改变,即“妙悟”兴起转而取代“味”的独立性。与此同时,诗歌之“境”的突出,使得原本言意象关系中的“意”与“象”关系以情景关系继续发展。第六章研究元明清“味”论,本文以为在此时期已少有“味”论的理论发现和创建,元好问评诗仍重视宋代诗学之“言外句”,其以“味”读诗仍对苏轼、黄庭坚、魏泰等人的诗学理论有继承之迹;与此同时,陆时雍以“一咏三讽,味之不尽”命题直接将情景关系纳入审美鉴赏之味的内容,是对宋之前意象关系的继承。这表明,“味象”这种稳定的话语模式已经深入中国传统美学领域。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强化拓展阅读教学 提升阅读审美鉴赏[J]. 文学教育(下) 2020(03)
- [2].论审美鉴赏中的“逆向”对话——以《星空》《豹》等为例[J]. 名作欣赏 2017(27)
- [3].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审美鉴赏力培养分析[J]. 教育界(教师培训) 2019(10)
- [4].诗词审美鉴赏如何做到深度学习[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24)
- [5].素养导向下常态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思考——以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落地为例[J]. 语文教学之友 2020(06)
- [6].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探析群文阅读课型[J]. 内蒙古教育 2020(14)
- [7].初中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J]. 中学教学参考 2020(25)
- [8].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 语文天地 2020(29)
- [9].“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实现的策略——以《陈情表》教学为例[J]. 中学语文 2019(31)
- [10].努力打造审美鉴赏课堂,让阅读撑起任务群学习[J]. 文教资料 2019(17)
- [11].写景散文的审美鉴赏——以《江南的冬景》为例[J]. 语文教学之友 2017(04)
- [12].“语文核心素养”的批判与重构——兼与王宁文商榷[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7(23)
- [13].论艺术歌曲的审美鉴赏价值[J]. 文教资料 2009(06)
- [14].审美鉴赏:凝聚生命情致的“创作”——也谈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理解[J]. 语文教学通讯 2019(01)
- [15].中学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为例[J]. 中学语文 2017(03)
- [16].培育审美创造 落实核心素养——以《甜甜的泥土》教学为例[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6(34)
- [17].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科普童话 2017(10)
- [18].养成语文素养:语文教科书深度开发的核心取向[J]. 小学语文教学 2017(19)
- [19].把“审美鉴赏与创造”落实在课堂——《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叙事与反思[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0(25)
- [20].浅析审美鉴赏与感情创造的有效策略[J]. 教育艺术 2019(02)
- [21].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9(04)
- [22].审美鉴赏与创造和高中生写作水平相关性现状调查及建议[J]. 中学语文教学 2018(02)
- [23].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古代诗歌教学——以《庭中有奇树》的教学为例[J]. 基础教育论坛 2019(02)
- [24].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课堂构建方式——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角度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路径[J]. 中华辞赋 2019(08)
- [25].赏析小说人物,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J]. 语文天地 2019(31)
- [26].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散文阅读复习策略[J]. 学语文 2018(05)
- [27].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几种方法[J].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18(11)
- [28].高中记叙文“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现状调查与改进建议[J]. 中学语文 2019(22)
- [29].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策略[J].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18(09)
- [30].精准定点 留足空白——小说教学中实施审美鉴赏的两点感悟[J]. 中学语文 2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