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美贸易差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美贸易,贸易逆差,反倾销税,反补贴税
中美贸易差额论文文献综述
熊鹭[1](2019)在《中美贸易差额中的税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指出,中美贸易现状及贸易摩擦中,美方主要运用反倾销税、反补贴税和关税叁种税收手段;其次认为,美国的现行税制设计是造成其与中国、日本及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对外商品贸易持续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本文提出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几点建议,包括:中国应积极应对反倾销税,积极应对美国反补贴和反倾销立法中的矛盾问题,推动美国立足本国税制进行改革,切实改善中美贸易。(本文来源于《国际税收》期刊2019年10期)
户浩[2](2019)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分别为美国和中国。但多年来,由于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发展阶段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两国的贸易往来严重失衡,中美之间在贸易方面存在不稳定性,对于双边发展极为不利。而且,世界上特别是在美国,政界、学术界大量要员认为两国贸易差额存在的主要或核心原因是人民币汇率,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一直很高。而中国政府也及时调整策略,审时度势,期望通过贸易政策的实践,改善人们对于人民币汇率变动及其对贸易产生影响作用的预期,真正从模式上做到互惠互利,加强自我造血功能,摆脱出口贸易过度依赖某一大国的情况。本文通过整理汇率变动与贸易差额、贸易结构等问题的研究成果,依据分析汇率变动与贸易关系的各类相关理论,对两国贸易的历史沿革、两国贸易与我国货币汇率变动的联系,以及作用于两国贸易的人民币汇率变动进行了分析,并选取2005年7月汇改至2018年12月的海关统计的中美贸易22类商品162个月度数据为研究样本,构造了基于汇率、本国国民收入、外国国民收入等因素的中美贸易差额模型,通过线性回归分析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联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人民币汇率并不是中美贸易存在巨大差额的核心决定因素,人民币升值后顺差仍持续扩大取决于两国间供求关系的特征。第二、从出口商品类型来看,不同类别商品净出口额对人民币汇率敏感程度相差较大。资源密集型商品、劳动密集型商品中的低附加值加工制成品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大,绝大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对人民币汇率变化不敏感。最后基于本文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中美贸易的汇率完善建议。本文创新之处主要在于通过对人民币汇率、中美贸易差额发展及规律进行了研究,并结合HS分类下的22类产品162个月的贸易数据,分商品类别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更加细致地讨论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美国商品出口结构的影响,反应了不同商品类型对汇率变动的弹性特点,研究对象更加深入。不足之处在于受模型设计的限制,纳入考量的因素数量有限,同时限于数据选择区间,研究结果对于判断一定时期的中美贸易差额与汇率变动关系具有一定局限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付晨,王宇轩[3](2019)在《中美货物贸易差额的统计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中1992-2017年中国与美国双方报告的双边货物贸易数据,按照海关商品编码(HS)中的7大类99类产品对中美货物贸易差额的统计差异进行分解分析。在99类产品中,生产环节相对复杂,价值链相对较长的HS85和HS84是货物贸易差额统计差异的最主要来源;HS95的统计差异尽管有所缩小,但仍是重要来源。(本文来源于《中国统计》期刊2019年03期)
彭冬冬,陈心颖[4](2018)在《增加值视角下中美贸易差额的估算与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从增加值视角对中美贸易差额进行估算,使用结构分解法分析了中美增加值贸易差额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对美国的增加值贸易处于顺差状态,而在服务业领域,中国对美国的增加值贸易处于逆差状态;在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下,中美贸易的失衡程度整体被夸大了1/4,这一点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尤为明显;从影响因素看,国外需求的变动是中美增加值贸易差额形成的决定因素,生产分工的变动和增加值系数的变动对中美增加值贸易差额的影响相对较小,并且存在行业差异。(本文来源于《福建商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冯明[5](2018)在《从宏观经济账户视角分析中美贸易差额》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美贸易差额问题不是孤立的进出口不平衡问题,而是内生于中美两国的宏观经济系统,具有复杂的成因。本文从进出口、支出法国民经济核算、资本与金融账户叁个视角出发,对中美贸易差额进行系统性透视。本文认为,中美贸易冲突不是短期事件,中国须从战略上积极应对。中美贸易差额不仅仅是简单的进出口不平衡问题。本文从进出口、支出法国民经济核算、资本与金融账户叁个视角出发,对中美贸易差额进行系统性透视。(本文来源于《清华金融评论》期刊2018年07期)
陈莉[6](2018)在《中美贸易差额波动率参数的拟极大似然估计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8种传统测度方法进行比较,针对传统估计方法的局限性,推介一种较新的估计方法——拟极大似然估计法。该估计法不仅具有传统估计方法的优良特性,而且可以对异方差现象进行较为理想的处理,所得结果精确度大大提高。并使用该方法对中美贸易差额波动率的变动进行了测度。(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8年04期)
王军[7](2017)在《浅谈中美贸易差额内在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美贸易差额逐年增大,部分观点认为人民币价值低估是其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对汇率与贸易额的计量分析,试图分析汇率对于中美贸易逆差的影响程度,并探析影响中美贸易差额的内在因素。(本文来源于《纳税》期刊2017年27期)
张帅[8](2017)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到中美贸易差额的问题。首先明确相关背景和概念,接着通过经济学理论进行定性分析,再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表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略微缩小中美贸易差额。(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7年21期)
陈东阳,张宏[9](2017)在《中美双边贸易差额再测算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属地与属权融合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增加值贸易方法为基础,通过属地和属权贸易融合的统计视角,重新估算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顺差。通过结构分解技术发现中美需求规模的扩张、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差异和跨国关联的加强是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存在的主要驱动因素。对于中美贸易顺差,中国并不具备充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美国自身因素也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存在及持续施加了主动的影响,中美贸易顺差更多体现的是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协作,而不是国际贸易上的竞争对抗。(本文来源于《亚太经济》期刊2017年04期)
张美慧[10](2017)在《基于附加值贸易的中美贸易差额及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际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一件最终消费品想要完成整个生产和流通过程,往往需要多个经济体的参与和合作,也自然会涉及到生产、加工和贸易等多个环节。具体而言,最终产品想要到达目的国,要以中间产品的形式历经供应链上多个国家,这些国家对其进口、加工、再出口,在整个过程中融入了不同的要素积累。在这种分工体系下,传统贸易统计体系不合理之处在于每个环节都有附加价值的形成,却把最终消费品的所有价值增值都归于价值链上的最终国家,这种统计显然会影响贸易分析的准确性。近几年兴起的附加值贸易统计以单个商品在全球生产链上不同经济体产生的附加值为基础进行贸易统计,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贸易统计的不足,客观反映贸易规模与真实获利的差异,避免因贸易差额的过分夸大而产生双边和多边贸易摩擦。近年来,中国一直是美国贸易逆差的第一大来源国,中美贸易争端主要源于美国认为中国对美国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影响了中美贸易的平衡、稳定发展。研究附加值视角下的中美贸易差额及发展策略可以有效地证实美国对中美贸易顺差的过分高估,客观地反映两国的贸易差额;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并提高中国对美国出口获利能力;同时,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利用附加值贸易还原真实的双边贸易格局对于促进两国的经贸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论文以附加值贸易相关理论为基础,从贸易规模、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叁个方面分析中美贸易现状;利用中美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中美贸易额在附加值贸易体系下的统计结果,并与传统贸易统计下中美贸易额进行比较;总结附加值贸易视角下中美贸易差额减少的原因;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附加值贸易视角下中美贸易发展的策略。附加值贸易体系下中美贸易差额减少的原因主要有避免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考虑到加工贸易,从价值增值来源的角度确定出口额,考虑了 FDI对中美贸易顺差的高估等方面。着眼于附加值贸易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格局,我国应着力提高国际分工地位,优化出口行业构成,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我国企业应力争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技术含量,高度关注中间产品贸易,增强自我配套能力并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期刊2017-06-01)
中美贸易差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今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分别为美国和中国。但多年来,由于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发展阶段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两国的贸易往来严重失衡,中美之间在贸易方面存在不稳定性,对于双边发展极为不利。而且,世界上特别是在美国,政界、学术界大量要员认为两国贸易差额存在的主要或核心原因是人民币汇率,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一直很高。而中国政府也及时调整策略,审时度势,期望通过贸易政策的实践,改善人们对于人民币汇率变动及其对贸易产生影响作用的预期,真正从模式上做到互惠互利,加强自我造血功能,摆脱出口贸易过度依赖某一大国的情况。本文通过整理汇率变动与贸易差额、贸易结构等问题的研究成果,依据分析汇率变动与贸易关系的各类相关理论,对两国贸易的历史沿革、两国贸易与我国货币汇率变动的联系,以及作用于两国贸易的人民币汇率变动进行了分析,并选取2005年7月汇改至2018年12月的海关统计的中美贸易22类商品162个月度数据为研究样本,构造了基于汇率、本国国民收入、外国国民收入等因素的中美贸易差额模型,通过线性回归分析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联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人民币汇率并不是中美贸易存在巨大差额的核心决定因素,人民币升值后顺差仍持续扩大取决于两国间供求关系的特征。第二、从出口商品类型来看,不同类别商品净出口额对人民币汇率敏感程度相差较大。资源密集型商品、劳动密集型商品中的低附加值加工制成品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大,绝大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对人民币汇率变化不敏感。最后基于本文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中美贸易的汇率完善建议。本文创新之处主要在于通过对人民币汇率、中美贸易差额发展及规律进行了研究,并结合HS分类下的22类产品162个月的贸易数据,分商品类别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更加细致地讨论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美国商品出口结构的影响,反应了不同商品类型对汇率变动的弹性特点,研究对象更加深入。不足之处在于受模型设计的限制,纳入考量的因素数量有限,同时限于数据选择区间,研究结果对于判断一定时期的中美贸易差额与汇率变动关系具有一定局限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美贸易差额论文参考文献
[1].熊鹭.中美贸易差额中的税制因素[J].国际税收.2019
[2].户浩.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19
[3].付晨,王宇轩.中美货物贸易差额的统计差异分析[J].中国统计.2019
[4].彭冬冬,陈心颖.增加值视角下中美贸易差额的估算与影响因素研究[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8
[5].冯明.从宏观经济账户视角分析中美贸易差额[J].清华金融评论.2018
[6].陈莉.中美贸易差额波动率参数的拟极大似然估计与比较[J].统计与决策.2018
[7].王军.浅谈中美贸易差额内在影响因素[J].纳税.2017
[8].张帅.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7
[9].陈东阳,张宏.中美双边贸易差额再测算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属地与属权融合视角[J].亚太经济.2017
[10].张美慧.基于附加值贸易的中美贸易差额及发展策略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