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在五苓散文献学和“方证相应”研究基础上研究津液代谢的藏象学基础。方法:在津液代谢理论回顾与梳理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方法、数理统计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研究津液代谢的藏象学基础。结果:原方研究表明:四气以热性为主,五味以甘辛为主,药物归经主入脾和膀胱。医案研究表明:泄泻和水肿是五苓散最常用于治疗的疾病;最常见症状为小便不利;证候要素以湿为主;治则以从脾论治为多。贝叶斯网络研究表明:五苓散方证各要素都与脾密切相关。加减药物四性以温性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入肺肝为主。结论:脾是津液代谢的重要藏象学基础;肾是津液代谢的调控之机;应高度重视膀胱在津液代谢中的地位与作用;五苓散“方证相应”研究为藏象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论文目录
提要Abstract引言第一部分 五苓散"方证相应"研究1 五苓散文献学研究1.1 五苓散相关条文分析讨论1.1.1 相关条文原文分析1.1.2 五苓散相关条文症状统计1.1.3 后世医家对五苓散条文认识观点的梳理1.2 五苓散性味特点研究1.2.1 四气五味是临床配伍组方的重要依据1.2.2 五苓散药物性味量化指标1.2.3 苓散性味量化原则1.2.4 五苓散性味的计算与表达1.3 五苓散组成药物的归经特点1.4 小结2 五苓散“方证相应”研究2.1 研究方法2.1.1 资料来源2.1.2 检索策略2.1.3 文献整理2.1.4 文献录入2.1.5 数据处理方法2.2 苓散临床运用规律及特点2.2.1 苓散治疗疾病种类分析2.2.2 五苓散治疗疾病常见症状分析2.2.3 苓散治疗疾病常见舌质和舌苔分析2.2.4 五苓散治疗疾病常见脉象分析2.2.5 五苓散治疗疾病常见证候要素分析2.2.6 五苓散治疗疾病常见治则分析2.2.7 五苓散加减运用药物分析2.2.8 五苓散方证各要素关联性贝叶斯网络图分析2.3 小结第二部分 津液代谢的藏象学基础研究1 津液代谢学术体系研究的认识论基础1.1 整体观念与"天人相应"观1.2 动态平衡观2 津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2.1 津2.2 液2.3 津液2.4 痰2.5 饮2.6 水2.7 湿2.8 津液代谢3 津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3.1 濡养滋润脏腑经络、形体官窍3.2 津血互化同源4 人体津液代谢的藏象学基础4.1 津液化生的藏象学基础4.1.1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4.1.2 脾气旺,津液生4.2 津液输布与运行的藏象学基础4.2.1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4.2.2 肺主通调水道4.2.3 三焦主运行水液4.3 津液排泄的藏象学基础4.3.1 阳加于阴,腠理发泄4.3.2 水下流于膀胱,气化而出4.4 津液调控的藏象学基础4.4.1 肾的气化作用推动津液的化生与输布4.4.2 肾司开合,维持津液总量平衡5 五脏六腑在津液代谢中的地位与作用5.1 脾胃:化津输津5.2 肺:通调水道5.3 膀胱:储水排水5.4 肾:温化排水5.5 心:主血行津5.6 肝:疏泄行津5.7 三焦:决渎水道6 津液代谢障碍的病理学特征6.1 津液匮乏6.2 津液停滞6.2.1 湿邪阻滞6.2.2 痰饮凝聚6.2.3 水液贮留6.2.4 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7 津液代谢异常所致疾病的诊治法则7.1 益气健脾7.2 健脾化湿7.3 宣肺利水7.4 温肾利水8 小结结语1 脾为津液代谢的化生之源,输布之枢2 肾为津液代谢调控之机3 应高度重视膀胱在津液代谢中的重要地位4 五苓散"方证相应"研究为藏象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5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藏象学说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广阔前景参考文献附录致谢查新报告发表论文著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津液代谢论文; 藏象学基础论文; 五苓散论文; 方证相应论文;
基于五苓散“方证相应”研究的津液代谢藏象学基础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