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豆遗传连锁图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豆,分子遗传图谱,分子标记
大豆遗传连锁图谱论文文献综述
蒋恩君,张君,姚丹,马建,付永平[1](2013)在《大豆遗传连锁图谱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在大豆重要性状基因定位、精确图位基因克隆、比较基因组研究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大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日趋饱和,分子标记类型主要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简单序列重复(SS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序列标签位点(STS)、表达序列标签(EST)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等;作图群体主要有F2群体、重组自交系(RIL)和双单倍体(DH)等。简要论述了大豆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以期促进大豆遗传连锁图谱的发展及在大豆育种工作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张晶莹[2](2013)在《高密度大豆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与异黄酮主要组分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异黄酮作为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因其对人类和植物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而备受关注。随着分子标记和测序技术的发展,异黄酮的定位研究越来越广泛。本文选用96份代表性大豆种质为材料,采用HPLC法检测异黄酮主要组分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预测和评价大豆异黄酮主要组分的含量变化;以异黄酮含量显着不同的鲁黑豆2号×南汇早黑豆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 F5:7-8)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定位与异黄酮主要组分相关的QTL;此外,针对大豆微核心种质,采用SSR和SNP分子标记技术,经连锁不平衡(LD)的关联分析,定位与异黄酮主要组分相关的基因热点区域,并结合QTL定位的结果,寻找稳定调控异黄酮合成的关键基因位点,为异黄酮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代表性大豆种质异黄酮主要组分的多元统计分析96份代表性大豆种质的异黄酮总含量的变化范围1154.47~6360.29μg.g~(-1),其变异系数范围33.07~42.42%,遗传变异十分丰富。异黄酮总含量和各组分含量在品种间、年份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且年份间的相关性均为极显着正相关,表明异黄酮含量虽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遗传因素仍是主要影响因子。异黄酮甙元与其相对应的组分间均为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897以上,表明异黄酮各组分在籽粒中的积累是相辅相成的,同一异黄酮甙元形式的组分受相同关键酶的控制。另外,经过两年多重复分析,筛选出2个高异黄酮含量种质,平顶黑(6360.29μg.g~(-1))和PI594399(5825.02μg.g~(-1)),2个低异黄酮含量种质,克北1号(1154.47μg.g~(-1))和牡丰1号(1188.13μg.g~(-1)),可为大豆异黄酮育种提供服务。通过大豆农艺性状、品质性状与异黄酮总含量的相关分析,筛选出与异黄酮含量显着相关的8个性状:株高、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亚油酸、亚麻酸、油酸和脂肪。以此为自变量,异黄酮总含量为因变量做多元统计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1)875.217+20.273×株高+385.564×亚麻酸,认为株高和亚麻酸对异黄酮含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对指导异黄酮育种具有重要意义。2.采用基因图谱方法定位与异黄酮主要组分相关的QTL利用161个SSR标记,构建了一张长度为3546.54cM的大豆遗传连锁图谱A,结合四个环境下的异黄酮表型数据,定位到与异黄酮主要组分相关的加性QTL14个,其表型遗传解释率12.09~33.07%。其中3个标记区间,Sat_003—Satt306、Satt070—Satt122和Satt571—Satt270在多环境和多种定位方法下均被检测到。利用SLAF-seq技术构建了包含5785个SLAF标记,总图距为2255.18cM的大豆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B,其标记之间的平均遗传图距为0.39cM。在四个环境下共定位到与异黄酮主要组分相关的加性QTL110个,表型遗传解释率3.65~36.48%。其中19个QTL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重复出现,其表型遗传解释率6.97~26.29%,且有6个QTL在多环境条件下被检测到与同一异黄酮组分相关。3.采用关联分析方法定位与异黄酮组分相关的关键热点区域以大豆微核心种质为材料,采用TASSEL软件中GLM和MLM两种方法,对湖北、广西两个试验点的异黄酮主要组分含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湖北试验点检测到17个位点与异黄酮主要组分相关,而在广西试验点检测到22个位点与异黄酮组分相关。其中有3个位点(BARC-027478-06590、BARC-021937-04237和BARC-044609-08738)在湖北和广西两个试验点被同时检测到。4.不同大豆群体和标记方法定位的异黄酮关键位点比较通过SSR和SNP标记定位结果分析发现,在E1环境中图谱A定位到与MGL和GLE相关的标记Satt571(Gm20,1291809—1291850bp)位于由图谱B定位到与DE、TIF和TIFA相关的标记区间Mark934616—Mark970087(Gm20,1249866—1317563bp)内,证明该QTL对调控异黄酮合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关联分析与连锁分析比较发现,在14号染色体上经关联分析获得的与异黄酮组分(MG)极显着关联的标记位点BARC-014285-01304位于与MG连锁的标记区间Mark545859—Mark575406和Mark542666—Mark577437内,说明14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调控MG合成的关键基因。另外,在13号染色体上与GL关联的标记位点BARC-043173-08548位于与GL连锁的标记区间Mark136063—Mark174156内,表明该区间可能存在调控GL合成的重要位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3-06-01)
周斌[3](2009)在《大豆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整合及苗期耐旱性的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Glycine max (L.) Merr.]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人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重要来源,在食品、饲料、工业上具有广泛的用途。消费需求的日益增加推动了大豆产量的不断提高。诸多的环境胁迫影响着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其中干旱对大豆的生产危害最为严重。培育耐旱品种是解决干旱胁迫的根本途径。种质资源的耐旱性鉴定是耐旱育种的前提和基础,贯穿于育种过程的始终。耐旱QTL的挖掘和利用对阐明耐旱遗传机制、提高育种效率、加快育种进程有着重要意义。QTL定位的有效性与遗传连锁图谱的饱和度、精确度,以及实用性和通用性密切相关。为得到更高饱和度和精确度的大豆遗传连锁图谱,本文使用967对SSR引物对8个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多态性进行检测,选择多态性高的群体分别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然后利用各图谱共同标记整合成一张较高饱和度的遗传连锁图谱,并利用加密后的NJRIKY图谱对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QTL重定位。利用隶属函数法以平均隶属函数值为指标鉴定了945份大豆种质以及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的苗期耐旱性,采用两种QTL分析方法对苗期耐旱性进行了QTL分析,并对我国黄淮和南方育成品种抽样群体进行了耐旱性状与SSR的关联分析,对耐旱相关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进行了5个育成品种家族内的系谱追踪。全文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SSR标记对已有NJRIKY遗传图谱进行加密,获得一张含有553个遗传标记,25个连锁群,总长2071.6 cM,平均图距为3.70 cM的新遗传连锁图谱,其中SSR标记316个,RFLP标记197个,EST标记39个,形态标记1个。连锁群上大于20 cM的标记间隔由原来39个减少到2个。利用加密图谱将7个SMV抗性基因重定位于Dlb连锁群,与相邻分子标记距离均缩小,进一步验证了抗性基因成簇分布的现象。对本群体8个农艺性状进行QTL重定位,各QTL的标记区间明显缩短,与相邻标记的连锁更加紧密。2、利用筛选出的具明显农艺性状差异的4个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分别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以图谱间共有SSR标记作为锚定标记,使用JoinMap 3.0进行图谱整合,得到一张包含20个连锁群,795个分子标记,总遗传距离2772.9 cM,平均图距3.49 cM的高密度整合图谱。与Song等的公共图谱比较,本图谱定位了5个在公共图谱上没有的SSR标记,另有6个SSR标记定位在不同的连锁群上,其余标记在连锁群上的分布和位置与公共图谱高度吻合。整合图谱可用于将标记分析或关联分析所获基因/QTL定位到连锁群区间,便于不同群体定位结果间的比较,并通过整合图谱寻找与之连锁更紧密的邻近标记。鉴于本图谱所用作图群体的亲本与国内育种常用材料的遗传来源相近,将更有利于国内育种性状QTL的相关研究。3、利用隶属函数法,以株高、叶龄、地上部分干重和地下部分干重四个指标的平均隶属函数值为标准评价了945份大豆种质的耐旱能力,以5级标准划分,鉴定出Ⅰ级耐旱材料3个(平均隶属函数值Fi≥0.8,强耐旱型),Ⅱ级材料48个(平均隶属函数值0.6≤Fi<0.8,较强耐旱型),Ⅲ级材料478个(平均隶属函数值0.4≤Fi<0.6,中间型),Ⅳ级材料401个(平均隶属函数值0.2≤Fi<0.4,干旱较敏感型),Ⅴ级材料15个(平均隶属函数值0.2<Fi,干旱极敏感型)。大部分品种的耐旱性属于中间型,两极端类型较少,品种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对3个地理群体和3个品种群体分别进行了耐旱性评价。4、运用家系连锁分析方法在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中定位了3个耐旱QTL(LOD≥3.0):C1连锁群上qDr-C1-1的标记区间为Satt396-GMAC7L,表型变异解释率为14.1%;D1b连锁群上qDr-D1b-1的标记区间为BE475343-Satt271,表型变异解释率为7.8%;F2连锁群上qDr-F2-1的标记区间为Satt586-Satt343,表型变异解释率为7.9%。5、运用基于连锁不平衡的关联分析方法在173份黄淮及南方育成品种构成的群体中检测到5个与耐旱性状关联的SSR位点:位于C2连锁群上的Satt277、Satt307,位于D1b连锁群上的Satt005,位于F连锁群上的Satt334以及位于H连锁群上的Satt442。5个SSR位点的贡献率均大于6%,其中位于C1连锁群上的位点Satt277的贡献率达12.5%。耐旱材料矮脚青(南农编号:N03191,Fi=0.789)在5个耐旱关联位点中都存在增效等位变异,总效应达到了0.671,可作为优异种质运用于耐旱育种。6、对5个关联SSR标记的15个优异等位变异在5个大豆育成品种家族内进行系谱内优异等位变异追踪,发现不同的家族包含的优异等位变异数不同,各自的优势等位变异也不相同。Satt307-A183是5个家族共有的优异等位变异,但贡献率各异。徐豆1号、齐黄1号和南农493-1家族拥有各自的特异优异等位变异。家族内品种耐旱能力与所含有的优异等位变异数有一定的正相关。优异等位变异仅能解释部分耐旱效应,耐旱性不是优异等位变异效应的简单迭加。(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10-01)
木金贵,王晓玲,赵德刚,白羊年[4](2006)在《大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植物蛋白质和食用油的主要来源,发展一张高密度的大豆遗传连锁图谱,对其数量性状座位的精细定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图位法基因的克隆、豆科作物间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以及大豆全基因组序列测序的完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豆经典遗传连锁图谱、RFLP和SSR标记为主构建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先后发展顺序,对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在大豆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作一详细综述。(本文来源于《海南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07-01)
关荣霞,杨喆,常汝镇,战秀玲,邱丽娟[5](2003)在《大豆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对于大豆遗传学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近十多年来,已绘制多张大豆RFLP遗传连锁图谱,由于大豆是古四倍体,RFLP标记可同时被定位到多个位点,影响基因的准确定位。大豆SSR单位点标记的鉴定和利用,给大豆连锁图的构建提(本文来源于《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3-10-01)
关荣霞,杨喆,常汝镇,战秀玲,邱丽娟[6](2003)在《大豆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对于大豆遗传学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近十多年来,已绘制多张大豆RFLP遗传连锁图谱,由于大豆是古四倍体,RFLP标记可同时被定位到多个位点,影响基因的准确定位。大豆SSR单位点标记的鉴定和利用,给大豆连锁图的构建提供了方便。Cregan et al.(1999)利用1435个标记构建的整合图谱包括589个SSR标记,但其中有36个大于20cM的区段。因此,新发展了375个SSR标记,有140个填充到空缺区段,从而使连锁图谱标记达到1844个标记,总长度2478cM,新图谱只中有18个10~20cM区段内没有SSR标记(Song et al.,2003)。我国在大豆连锁图谱研究报道较少。吴晓雷等(2001)用栽培大豆构建重组近交系群体,其亲本科丰1号和南农1138-2是我国早期育成的品种。利用这个群体已构建包含196个RFLP标记,4个形态标记和87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本文来源于《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3-10-01)
大豆遗传连锁图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豆异黄酮作为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因其对人类和植物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而备受关注。随着分子标记和测序技术的发展,异黄酮的定位研究越来越广泛。本文选用96份代表性大豆种质为材料,采用HPLC法检测异黄酮主要组分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预测和评价大豆异黄酮主要组分的含量变化;以异黄酮含量显着不同的鲁黑豆2号×南汇早黑豆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 F5:7-8)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定位与异黄酮主要组分相关的QTL;此外,针对大豆微核心种质,采用SSR和SNP分子标记技术,经连锁不平衡(LD)的关联分析,定位与异黄酮主要组分相关的基因热点区域,并结合QTL定位的结果,寻找稳定调控异黄酮合成的关键基因位点,为异黄酮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代表性大豆种质异黄酮主要组分的多元统计分析96份代表性大豆种质的异黄酮总含量的变化范围1154.47~6360.29μg.g~(-1),其变异系数范围33.07~42.42%,遗传变异十分丰富。异黄酮总含量和各组分含量在品种间、年份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且年份间的相关性均为极显着正相关,表明异黄酮含量虽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遗传因素仍是主要影响因子。异黄酮甙元与其相对应的组分间均为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897以上,表明异黄酮各组分在籽粒中的积累是相辅相成的,同一异黄酮甙元形式的组分受相同关键酶的控制。另外,经过两年多重复分析,筛选出2个高异黄酮含量种质,平顶黑(6360.29μg.g~(-1))和PI594399(5825.02μg.g~(-1)),2个低异黄酮含量种质,克北1号(1154.47μg.g~(-1))和牡丰1号(1188.13μg.g~(-1)),可为大豆异黄酮育种提供服务。通过大豆农艺性状、品质性状与异黄酮总含量的相关分析,筛选出与异黄酮含量显着相关的8个性状:株高、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亚油酸、亚麻酸、油酸和脂肪。以此为自变量,异黄酮总含量为因变量做多元统计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1)875.217+20.273×株高+385.564×亚麻酸,认为株高和亚麻酸对异黄酮含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对指导异黄酮育种具有重要意义。2.采用基因图谱方法定位与异黄酮主要组分相关的QTL利用161个SSR标记,构建了一张长度为3546.54cM的大豆遗传连锁图谱A,结合四个环境下的异黄酮表型数据,定位到与异黄酮主要组分相关的加性QTL14个,其表型遗传解释率12.09~33.07%。其中3个标记区间,Sat_003—Satt306、Satt070—Satt122和Satt571—Satt270在多环境和多种定位方法下均被检测到。利用SLAF-seq技术构建了包含5785个SLAF标记,总图距为2255.18cM的大豆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B,其标记之间的平均遗传图距为0.39cM。在四个环境下共定位到与异黄酮主要组分相关的加性QTL110个,表型遗传解释率3.65~36.48%。其中19个QTL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重复出现,其表型遗传解释率6.97~26.29%,且有6个QTL在多环境条件下被检测到与同一异黄酮组分相关。3.采用关联分析方法定位与异黄酮组分相关的关键热点区域以大豆微核心种质为材料,采用TASSEL软件中GLM和MLM两种方法,对湖北、广西两个试验点的异黄酮主要组分含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湖北试验点检测到17个位点与异黄酮主要组分相关,而在广西试验点检测到22个位点与异黄酮组分相关。其中有3个位点(BARC-027478-06590、BARC-021937-04237和BARC-044609-08738)在湖北和广西两个试验点被同时检测到。4.不同大豆群体和标记方法定位的异黄酮关键位点比较通过SSR和SNP标记定位结果分析发现,在E1环境中图谱A定位到与MGL和GLE相关的标记Satt571(Gm20,1291809—1291850bp)位于由图谱B定位到与DE、TIF和TIFA相关的标记区间Mark934616—Mark970087(Gm20,1249866—1317563bp)内,证明该QTL对调控异黄酮合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关联分析与连锁分析比较发现,在14号染色体上经关联分析获得的与异黄酮组分(MG)极显着关联的标记位点BARC-014285-01304位于与MG连锁的标记区间Mark545859—Mark575406和Mark542666—Mark577437内,说明14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调控MG合成的关键基因。另外,在13号染色体上与GL关联的标记位点BARC-043173-08548位于与GL连锁的标记区间Mark136063—Mark174156内,表明该区间可能存在调控GL合成的重要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豆遗传连锁图谱论文参考文献
[1].蒋恩君,张君,姚丹,马建,付永平.大豆遗传连锁图谱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2013
[2].张晶莹.高密度大豆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与异黄酮主要组分QTL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3].周斌.大豆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整合及苗期耐旱性的QTL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9
[4].木金贵,王晓玲,赵德刚,白羊年.大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进展[C].海南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6
[5].关荣霞,杨喆,常汝镇,战秀玲,邱丽娟.大豆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研究[C].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6].关荣霞,杨喆,常汝镇,战秀玲,邱丽娟.大豆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研究[C].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