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某工程深层搅拌桩基础设计的岩土力学基础

南昌某工程深层搅拌桩基础设计的岩土力学基础

一、南昌某工程深层搅拌桩基础设计的岩土力学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许圣泉[1](2020)在《盾构出洞过程中围护结构的动态变形规律及土体扰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盾构法广泛应用于地下隧道和各种地下市政管道施工,盾构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对邻近基坑及周围土体造成扰动,导致基坑围护结构及其周边土层产生附加变形与附加内力。盾构出洞作为盾构施工五大风险之一,研究出洞全过程对基坑围护结构和附近土体的动态影响,对确保地铁车站基坑安全及盾构的顺利出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杭绍城际铁路一号线衙前站风井盾构区间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结合的方法,研究绍兴地区地铁基坑围护结构及周围土体在盾构出洞过程中的全周期响应。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总结分析了端头井土体加固范围、加固方式,结合板块强度理论、滑移失稳理论和土体极限平衡三种理论,对风井基坑工程进行了稳定性验算,结果表明加固区纵向加固7m,横向加固3m的施工方案,即可满足盾构安全出洞稳定性要求。(2)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模拟对比了不同纵向加固尺寸下盾构始发对地铁车站围护结构和周围土体变化的时空效应与影响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凿除洞门后,洞口周围土体呈现椭圆位移区,主要影响范围为1倍洞径。土体各方向位移量随加固区尺寸增加逐渐减少,纵向加固尺寸大于6m后,土体位移基本保持不变,最终稳定在1mm。加固体的塑性区主要分布在洞口两侧,随着纵向加固范围增加,加固体顶部塑性区破坏范围逐渐减少,加固尺寸达到9m以上,洞口顶部塑性区逐渐消失。围护结构由于刚性较大,最大位移量小于3mm,位移主要发生在洞口和墙角处。(2)盾构掘进阶段,深层土体最大沉降发生在隧道顶部,最大隆起发生在隧道底部,加固区与非加固区交界处变化量较明显,沉降横向与纵向影响范围约为3倍洞径。纵向加固9m以上时围护结构沉降量保持在1.3mm,再加大纵向加固尺寸对围护结构的影响不再有明显效果。管片位移在加固区与非加固区交界处较为明显,管片连接处呈现波浪式变化,随盾构推进,整个管片呈现上下收敛,两侧外阔的变形趋势。(3)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数据的对比,地表横向沉降最大位移在隧道上方,以隧道轴线为中心呈漏斗形分布,模拟值与实测值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模型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场的实际情况,验证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鲁爱民[2](2017)在《超深基坑压荷平衡支护风险评估及应对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控制大城市土地的利用及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下工程得以实施。深基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伴随其复杂性、动态性导致其风险事故发生概率和损失规模也进一步加大。高发、频发的深基坑事故,不但给相关利益方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压荷平衡支护是软土超深基坑的新型支护体系,正在得到国内建筑公司的逐步认可和工程应用。本文分析了超深基坑压荷平衡支护体系的工程特点,对超深基坑压荷平衡支护体系所面临的风险按照识别、评估、应对三个阶段进行了研究。对226例全国深基坑事故案例,运用统计分析法、因果分析图法以及专家调查法,开展风险识别,得到了压荷平衡支护体系的风险因素清单;运用事故树分析法,获得了超深基坑支护体系的18个最小割集、4个最小径集,运用专家打分法给出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可能损失的大小,得到各风险因素的风险值。最后,运用到工程案例中,并采用网络计划、成本效益分析法,选择最优的应对方案。

刘汉龙,赵明华[3](2016)在《地基处理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近年来我国地基处理技术与应用得到了持续、长足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方法不断涌现。该文系统简要地回顾了我国地基处理技术与理论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近五年逐渐发展的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地基处理新技术;结合地基处理相关规范的编制情况,探讨了标准化建设历程及地基处理技术与应用的主要发展方向。

罗鹏飞[4](2013)在《偏心荷载作用下CFG桩复合地基基底反力试验研究及多桩型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文中研究指明CFG桩复合地基技术通过二十余年的科研和工程实践,从最初应用于多层建筑发展到广泛应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地基处理,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完成模拟高低层连体建筑形成偏心荷载作用的室内模型试验,获得轴心荷载作用下天然地基、均匀布桩CFG桩复合地基基底反力可简化为均匀分布;偏心荷载作用下天然地基、均匀布桩CFG桩复合地基基底反力可简化为线性分布;偏心荷载作用下高层部位均匀布置长桩、低层部位均匀布置短桩的局部均匀布桩CFG桩复合地基基底反力可简化为局部均匀分布;“等变形”条件下(本文根据试验条件,当基础长度方向两端差异沉降小于某一较小数值时,即认为左右两端为变形相等的“等变形”状态)高层部位均匀布置长桩、低层部位均匀布置短桩的局部均匀布桩CFG桩复合地基,基底反力可简化为长桩区域高、短桩区域低的局部均匀分布,且按高层、低层部位复合地基的复合模量进行分配。2.基于以集中力表示的静力平衡方程,推导了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表达式;指出多桩型复合地基施工完成后的桩间土承载力提高系数,与土性、施工工艺和桩间距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不同布桩形式下,多桩型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的计算方法;提出多桩型复合地基计算变形时如何进行分区,各分区复合模量提高系数如何计算,以及如何进行分层,各分层复合模量如何进行计算,并给出多桩型复合地基变形计算的步骤;提出不同布桩形式下,多桩型复合地基的质量检测方法。3.针对目前天然地基、CFG桩复合地基变形计算中,存在压缩模量取值不当的问题,提出对固结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分析。在综合分析大量前人研究拟合固结试验结果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数学模型:e=c[exp(aNpbN)-1]+e0该数学模型除具有单调递减和呈“S”形的特点外,还满足边界条件:当压力p=0时,孔隙比e=e0,为天然孔隙比;当压力p→+∞时,孔隙比e=e0,为压密极限。本文运用最优化方法求得的各参数,具有唯一的确定值,并运用VC++编制了相关可视化程序。对大量固结试验结果的拟合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对固结试验结果的拟合程度高,因而可直接运用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对固结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可通过编制相关程序确定自重压力至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的压力段的压缩模量,实现人机对话,避免人为误差,达到提高变形计算精度的目的。

杨清青[5](2013)在《深层搅拌桩在坝基渗流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认为目前软土地基加固措施有很多种。深层搅拌桩作为一种新型的地基处理技术因其施工速度快,工程投资少,加固效果好而广泛应用于各类软土地基加固工程中。起初的深层搅拌桩主要用于复合地基加固,提高地基承载力,从而减少软弱地基的沉降量。随着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的发展,深层搅拌桩作为一种较新的防渗措施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界,利用深层搅拌桩形成的防渗墙,具有施工机械简单、施工快捷、工程投入少、不污染环境而且防渗效果十分明显等优点。本文介绍了地基的种类与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分析总结了深层搅拌桩的加固机理,材料与施工设备,施工工艺,技术要点,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对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和沉降研究进行归纳。提出了不同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的选择原则,对深层搅拌桩施工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与控制措施。第四章以工程实例为背景,结合相关渗流理论,利用相关渗流程序、ANSYS、GEOStudio软件进行了坝基渗流模拟分析,对得到的渗流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将深层搅拌桩用于坝基防渗是可行的,从而为今后深层搅拌桩防渗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推广使用提供一定的技术储备。

任连伟,李建委,肖耀祖[6](2010)在《组合桩研究与技术发展探讨》文中认为组合桩结合两种桩型的优点,扬长避短,可以达到提高承载力、减小桩顶沉降、降低造价的目的。越来越多的组合桩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对国内外组合桩的试验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加深对组合桩的认识,为组合桩的推广提供较为完整的实践和理论依据。最后提出了组合桩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组合桩是一种优越的桩型,值得推广应用。

孙广灿[7](2010)在《水泥土搅拌桩群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的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基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工程建设中会经常遇到不良地基问题,对不良地基进行加固,改善地基的工程特性,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降低地基的压缩性,减少基础的沉降和差异性沉降,以满足建造物的要求。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便是地基处理的方法之一,由于它具有施工周期及预压期短、工后沉降小、无噪音、无振动、不排污、节约大量钢材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中的根本问题——群桩相互作用机理及其承载力的确定一直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针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本文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具体内容如下:1.对目前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阐述。2.对水泥土桩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讨论了影响水泥土力学性质的因素,并对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进行了分析。3.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重点探讨了实际工程中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按照现行规范的确定方法。4.结合工程实例,用ANSYS对水泥土搅拌桩单桩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得到的结果和现场试验结果吻合较好。5.用ANSYS对水泥土搅拌桩群桩复合地基的受荷与变形进行模拟,对水泥土单桩复合地基模型计算得到的承载力与群桩复合地基模型计算得到的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明群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远远小于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说明在工程检测中用单桩复合地基试验结果直接确定群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是偏于不安全的。6.在此基础上,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特性进行模拟,分析了不同桩体模量,不同桩长,以及不同置换率等因素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得出:当桩体模量增大时,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也在增加,但随着桩体模量继续增大,复合地基承载力逐渐趋于稳定,这说明了,桩体模量有一最佳的范围;当桩长增加时,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也在增加,但随着桩长的继续增加,复合地基承载力逐渐趋于稳定,这说明了复合地基应有一个合理的桩长;当置换率增大时,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也在增加,但随着置换率的继续增加,复合地基沉降量逐渐趋于稳定,这说明了复合地基存在一个合理的置换率。本次模型分析可得,桩体模量的最佳范围应该在200300MPa左右,有效桩长在10m左右,最佳置换率应该在20%左右。

孙训海[8](2010)在《基础刚度、褥垫厚度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承载性状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运用室内大型模型试验并结合现场试验研究了基础刚度、褥垫厚度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承载性状的影响,并提出了多桩型复合地基变厚径比设计方法。模型试验分为两个部分:模型试验Ⅰ是四种不同基础刚度下单一桩型四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基础形式分别为碎石基础、碎石夹土工格栅基础、碎石夹双层钢丝网、足够刚度基础。模型试验Ⅱ是对几组不同桩长、不同桩径、不同褥垫层厚度组合的多桩型复合地基的静载试验。在本文试验基础上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基础刚度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影响较大,同一荷载水平下随着基础刚度的增加桩土应力比逐渐增加,桩的发挥系数也逐渐增加,土的发挥系数逐渐减小,基础的沉降也逐渐减小。试验还表明,随着荷载水平的增加,柔性基础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n在2左右,最大不超过5,类似于碎石桩的桩土应力比。桩荷载分担比较小,刚性桩承载力高的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采用刚性桩是不经济的,若采用刚性桩,应加大基础刚度。褥垫厚度对足够刚度基础下多桩型复合地基桩土承载力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验条件下,即褥垫厚度与桩径之比为0.45~0.55时,桩间土都能充分发挥,而主辅桩承载力发挥系数均小于1,虽然进一步减小主辅桩褥垫厚度,有可能提高主桩和辅桩的承载力的发挥,但是由于褥垫层过薄,一方面会出现桩顶应力集中,不利于基础底板的抗冲切,另一方面,当基础承受水平荷载时,褥垫过薄会增加桩顶水平应力集中,不符合桩在复合地基中主要传递竖向荷载的基本原则。因此调整褥垫厚度的目的不是使主、辅桩都百分之百发挥,或者说,为保证不发生桩对基础的冲切、不产生桩顶过大的水平应力集中,过分追求桩承载力发挥系数达到1是不适宜的。足够刚度基础下,刚性桩多桩型复合地基主桩承载力发挥系数γ1、辅桩承载力发挥系数γ2、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β的取值与主、辅桩的褥垫铺设方法有关,不同的褥垫铺设方法,γ1、γ2、β的取值范围不同。等厚径比设计时(厚径比0.45~0.55),三者关系为β>γ2>Y1,且γ1在0.55-0.7之间,γ1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变厚径比设计是保证桩间土承载力充分发挥(桩间土的褥垫厚度一定,厚径比0.45-0.55)的前提下,调整主、辅桩桩顶褥垫厚度,达到提高主、辅桩的承载力发挥系数,从而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目的。本文试验表明,减少主桩桩顶褥垫厚度,可提高主桩承载力发挥,但主、辅桩承载力发挥系数仍都小于1,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β≥1。

朱奎,徐日庆,周鹏飞[9](2008)在《桩基质量事故综述》文中认为从勘察方面、设计方面和施工方面分析了引起桩基质量事故的原因,通过工程实例对桩基质量事故作分类分析,认为勘察方面的不健全、设计方面的过失和施工方面的不规范是导致桩基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

罗凤[10](2008)在《深基坑工程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高层建筑、地铁工程、市政工程以及地下空间开发规模日益增大,基坑工程近10年来急剧增加。同时,由于受深基坑建设管理环境及工程项目的独特性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工程实施必然存在着偏离预期目标的机会和可能性,即存在着风险。但因风险管理不当,深基坑工程常发生或引发安全事故,除导致项目巨大的费用和较长的工期损失外,还会对项目参与各方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和伤害。因此,在深基坑工程实施前,应充分和科学地预测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有效地风险分析和评价,建立深基坑工程风险的预警管理系统,并应在深基坑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对风险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置措施。基于这种情况,本论文首先对深基坑工程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对深基坑工程事故按责任部门、支护结构形式和开挖深度进行统计分析。风险管理的难点和关键在于风险的分析和评价,本论文对首先目前工程风险分析常用的基本方法及进行概述,然后论述故障树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最后利用故障树的理论和方法编制上海M8线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地下连续墙的故障树,计算了其顶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各基本事件的重要度,针对分析的结果制定该工程事故的技术预防措施。对深基坑工程风险进行分析并不能达到减少和控制风险的目的,在分析的基础上,还应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论文第四章对深基坑工程风险的基本含义和内容进行分析,重点对深基坑工程风险的应对、监控和后评价进行探讨。通过本文对深基坑工程风险管理的研究,能够加强对深基坑工程风险因素的评估、预测、防范和控制,减少风险的发生率,从而达到减少损失、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目的。

二、南昌某工程深层搅拌桩基础设计的岩土力学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昌某工程深层搅拌桩基础设计的岩土力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盾构出洞过程中围护结构的动态变形规律及土体扰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端头土体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1.2.2 端头土体加固范围研究现状
        1.2.3 盾构施工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研究现状
        1.2.4 盾构施工土体扰动理论与预测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2 盾构端头加固土体强度及稳定性分析
    2.1 盾构出洞土体加固理论
    2.2 盾构出洞土体加固经验范围
    2.3 实际工程土体加固尺寸理论计算
    2.4 本章小结
3 端头土体纵向加固长度对围护结构及土体变形的影响
    3.1 FLAC3D介绍及特点
    3.2 工程概况
        3.2.1 工程位置
        3.2.2 地质条件
        3.2.3 水文地质条件
        3.2.4 周围环境
    3.3 计算模型建立
        3.3.1 本构模型
        3.3.2 初始地应力场
    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4.1 凿除封门
        3.4.1.1 土体位移分析
        3.4.1.2 加固体应力应变分析
        3.4.1.3 地连墙变形分析
        3.4.2 盾构掘进阶段
        3.4.2.1 土体位移分析
        3.4.2.2 加固体应力应变分析
        3.4.2.3 地连墙变形分析
        3.4.2.4 管片变形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盾构始发围护结构及附近土体动态变形模拟分析
    4.1 盾构始发施工工艺
        4.1.1 始发端头土体加固方案
        4.1.6 盾构始发段掘进施工
    4.2 盾构始发动态模拟分析
        4.2.1 土体位移分析
        4.2.2 加固体位移应力分析
        4.2.3 地连墙变形分析
        4.2.4 管片变形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现场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5.1 基坑监测数据分析
        5.1.1 基坑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5.1.2 端头井周围地表沉降数据分析
        5.1.3 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数据分析
        5.1.4 支撑轴力数据分析
        5.1.5 模拟与实测对比分析
    5.2 盾构监测数据分析
        5.2.1 盾构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5.2.2 地表沉降数据分析
        5.2.3 模拟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2)超深基坑压荷平衡支护风险评估及应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深基坑压荷平衡支护体系概述
        1.2.1 基坑与深基坑工程
        1.2.2 深基坑支护类型
        1.2.3 压荷平衡支护体系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深基坑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2.1 国外深基坑风险管理研究
    2.2 国内深基坑风险管理研究
        2.2.1 风险评估研究
        2.2.2 风险应对研究
    2.3 小结
第3章 超深基坑压荷平衡支护体系的风险识别
    3.1 概述
    3.2 风险识别方法简介
    3.3 深基坑事故原因统计分析
    3.4 深基坑风险因果分析
        3.4.1 风险因素分析
        3.4.2 因果分析图绘制
    3.5 压荷平衡支护体系风险分析
        3.5.1 设计方面的风险
        3.5.2 施工方面的风险
    3.6 事故原因专家调查分析
        3.6.1 调研方法
        3.6.2 调研对象
        3.6.3 调研过程
        3.6.4 调研结果分析
    3.7 风险清单
    3.8 小结
第4章 超深基坑压荷平衡支护体系的风险评估
    4.1 概述
    4.2 风险评估方法介绍
        4.2.1 事故树分析方法
        4.2.2 专家打分法
    4.3 超深基坑压荷平衡支护体系事故树分析
        4.3.1 事故树编制
        4.3.2 定性分析
        4.3.3 定量分析
    4.4 专家评估分析
        4.4.1 概率与损失的估值方法
        4.4.2 风险评判方法
        4.4.3 专家打分表的设计
        4.4.4 结果统计与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超深基坑压荷平衡支护体系风险应对方案选择
    5.1 概述
    5.2 选择方法
    5.3 案例分析
        5.3.1 工程概况
        5.3.2 事故情景
        5.3.3 事故风险评估
        5.3.4 应对方案
        5.3.5 选择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地基处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地基处理研究回顾
    1. 1 地基处理概念与发展历程
    1. 2 排水固结法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1. 2. 1 堆载预压
        1. 2. 2 真空预压法
        1. 2. 3 电渗法
        1. 2. 4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真空联合电渗法、真空-堆载-电渗联合法等
    1. 3 桩基复合地基
        1. 3. 1 桩-网复合地基
        1. 3. 2 桩-板复合地基
        1. 3. 3 桩-筏复合地基
    1. 4 振密、挤密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1. 4. 1 强夯法
        1. 4. 2 振冲密实法
        1. 4. 3 夯实水泥土桩
        1. 4. 4 孔内夯扩法
    1. 5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1. 6 灌入固化物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1. 6. 1 深层搅拌法
        1. 6. 2 高压喷射注浆法
        1. 6. 3 水泥加固地下连续墙法( TRD)
        1. 6. 4 灌浆法
    1. 7 托换、纠倾与迁移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1. 7. 1 托换技术
        1. 7. 2 纠倾技术
        1. 7. 3 迁移技术
2 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2. 1 排水固结法
        2. 1. 1 新近吹填土处理技术
        2. 1. 2 化学电渗法
    2. 2 灌入固化物法
        2. 2. 1 高聚物注浆
        2. 2. 2 微生物注浆
    2. 3 刚性桩复合地基法
        2. 3. 1 刚性桩复合地基
        (1)横截面异形桩
        ( 2) 纵截面异形桩
        ( 3) 组合桩
        ( 4) 浆固碎石桩
        2. 3. 2 柔性桩复合地基
        ( 1) 加筋碎石桩
        ( 2) 布袋加筋注浆桩
        ( 3) 双向水泥土搅拌桩
3 地基处理标准化建设
    3. 1 较为综合性的地基基础规范的修订与编制
        3. 1. 1 GB / T 50783—2012《复合地基技术规范》
        3. 1. 2 JGJ 123—2012《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
        3. 1. 3 GB / T 50290—2014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64]
        3. 1. 4 其他地基处理规程
    3. 2以特殊土质为对象的地基处理规范的编制与修订
        3.2.1 GB/T 51064—2015《吹填土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3. 2. 2 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相关规范
        3. 2. 3 GB / T 50942—2014 《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3. 2. 4 GB 50112—2013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 1) 增加了术语、基本规定、膨胀土自由膨胀率与蒙脱石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的关系等。
        ( 2) 增加了“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计算表达式。
        ( 3) 增加了坡地上基础埋深的计算公式。
    3. 3 依据工程条件编制和修订的相关地基处理规范
        3. 3. 1 公路软基处理相关规范
        3. 3. 2 铁路地基处理相关规范
        3. 3. 3 钢制储罐地基处理相关规范
        3. 3. 4 煤矿采空区建( 构) 筑物地基处理相关规范
        3. 3. 5 高填方地基处理相关规范
        3. 3. 6 港口工程地基处理相关规范
4 结论与展望

(4)偏心荷载作用下CFG桩复合地基基底反力试验研究及多桩型复合地基设计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1 CFG桩复合地基
        1.1.1 概述
        1.1.2 竖向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的性状
        1.1.3 水平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的性状
        1.1.4 褥垫层技术
        1.1.5 基础刚度的影响
        1.1.6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计算
    1.2 两种桩型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1.2.1 两种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研究
        1.2.2 两种桩型复合地基变形研究
        1.2.3 两种桩型复合地基的试验研究
        1.2.4 两种桩型复合地基的数值模拟
第二章 研究目的及内容
    2.1 问题的提出
    2.2 拟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方法
第三章 模型试验
    3.1 模型试验概况
    3.2 模型试验内容
        3.2.1 试验场地及平面布置
        3.2.2 地基土、模型桩制备、褥垫层铺设和量测设备的布置
        3.2.3 试验过程
    3.3 试验结果可靠性分析
第四章 模型试验变形特征及基底反力分析
    4.1 单桩和地基土平板载荷试验
        4.1.1 单桩静载荷试验
        4.1.2 地基土平板载荷试验
    4.2 天然地基基底反力分析
        4.2.1 轴心荷载作用下天然地基基底反力分析
        4.2.1.1 轴心加载、压力盒布置、位移传感器布置示意图
        4.2.1.2 试验结果分析
        4.2.2 偏心荷载作用下天然地基基底反力分析
        4.2.2.1 偏心加载示意图
        4.2.2.2 试验结果分析
    4.3 均匀布桩CFG桩复合地基基底反力分析
        4.3.1 轴心荷载作用下均匀布桩CFG桩复合地基基底反力分析
        4.3.1.1 轴心加载、压力盒布置、位移传感器布置示意图
        4.3.1.2 试验结果分析
        4.3.2 偏心荷载作用下均匀布桩CFG桩复合地基基底反力分析
        4.3.2.1 偏心加载示意图
        4.3.2.2 试验结果分析
    4.4 偏心荷载作用下局部均匀布桩CFG桩复合地基基底反力分析
        4.4.1 偏心加载示意图
        4.4.2 试验结果分析
        4.4.2.1 变形特征分析
        4.4.2.2 基底反力分析
    4.5 “等变形”条件下局部均匀布桩CFG桩复合地基基底反力分析
        4.5.1 “等变形”加载、压力盒布置、位移传感器布置示意图
        4.5.2 试验结果分析
        4.5.2.1 变形特征分析
        4.5.2.2 基底反力分析
        4.5.2.3 长桩区域、短桩区域基底反力与复合模量之间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桩型复合地基设计计算
    5.1 复合地基的效应及桩间土承载力提高系数
        5.1.1 复合地基效应
        5.1.2 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提高系数
    5.2 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5.3 多桩型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
    5.4 多桩型复合地基变形计算
        5.4.1 复合模量的定义
        5.4.2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变形计算
    5.5 多桩型复合地基检测
    5.6 工程算例
    5.7 小结
第六章 固结试验e-p曲线的数学模型研究
    6.1 变形计算
        6.1.1 压缩模量的计算公式
        6.1.2 算例
    6.2 数学模型分析
        6.2.1 对数拟合
        6.2.2 其它数学模型拟合
        6.2.3 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
        6.2.4 最优化分析
        6.2.5 各种拟合模型对比分析
    6.3 算例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100组固结试验拟合结果

(5)深层搅拌桩在坝基渗流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深层搅拌法在软土地基中的应用
    2.1 地基分类与处理
        2.1.1 地基分类
        2.1.2 地基处理方法和目的
    2.2 软土地基
        2.2.1 软土地基特性
        2.2.2 软土地基加固机理与固结
    2.3 深层搅拌法
        2.3.1 深层搅拌法加固机理
        2.3.1.1 水泥系深层搅拌加固机理
        2.3.1.2 石灰粉体喷射深层搅拌加固机理
        2.3.2 材料与施工设备
        2.3.2.1 深层搅拌桩桩身材料
        2.3.2.2 深层搅拌法施工设备
        2.3.3 深层搅拌桩施工工艺
        2.3.3.1 施工工艺流程
        2.3.3.2 深层搅拌桩施工注意事项
        2.3.4 深层搅拌桩质检与验收
        2.3.4.1 深层搅拌桩的质量检验
        2.3.4.2 深层搅拌桩工程验收
        2.3.5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和沉降研究
        2.3.5.1 深层搅拌桩平面布桩形式
        2.3.5.2 深层搅拌桩设计计算
        2.3.5.3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研究
3 深层搅拌桩坝基防渗研究
    3.1 渗流理论基础
        3.1.1 渗流基本概念
        3.1.2 达西定律与非达西流
        3.1.3 渗流基本方程
    3.2 深层搅拌桩防渗墙防渗机理和防渗设计
        3.2.1 深层搅拌桩防渗墙防渗机理
        3.2.2 深层搅拌桩防渗墙防渗设计
4 工程案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基于渗流程序的渗流分析
    4.3 基于 ANSYS 的渗流模拟分析
        4.3.1 理论基础
        4.3.2 ANSYS 渗流模拟分析
    4.4 基于 GEO Studio 的坝基渗流模拟分析
        4.4.1 GEO Studio 简介
        4.4.2 渗流模拟分析
    4.5 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水泥土搅拌桩群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复合地基的概述
        1.2.1 复合地基的定义和分类
        1.2.2 复合地基承载能力的计算
    1.3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1.3.1 试验方面
        1.3.2 数值模拟方面
    1.4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发展现状
    1.5 本文的工作
第二章 水泥土桩作用机理的探讨
    2.1 水泥土桩桩体的物理力学特征的探讨
        2.1.1 水泥土桩的物理性质
        2.1.2 水泥土的力学性质
    2.2 水泥土的抗冻性能
    2.3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探讨
        2.3.1 加固机理
        2.3.2 破坏形式
        2.3.3 桩土共同工作的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现场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工程概况
    3.3 现场试验内容
    3.4 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3.4.1 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原理及方法
        3.4.2 试验结果
    3.5 单桩竖向抗压静荷载试验
        3.5.1 单桩竖向抗压静荷载试验原理及方法
        3.5.2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资料整理
    3.6 桩身通长取芯试验
        3.6.1 桩身通长钻孔取芯试验原理
        3.6.2 试验桩概况
        3.6.3 实验结果
    3.7 桩顶取芯抗压强度试验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4.1 有限单元法的原理
    4.2 有限元求解法的基本步骤
    4.3 单元选择与位移模式
    4.4 Drucker-Prager 模型
        4.4.1 本构方程的推导
        4.4.2 材料参数
        4.4.3 模型评价
    4.5 计算模型
        4.5.1 基本假定
        4.5.2 有限元计算模型
    4.6 水泥土桩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的有限元模拟计算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桩与群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对比分析
    5.1 群桩复合地基有限元计算模型
    5.2 水泥土桩群桩复合地基的数值计算
    5.3 不同因素对复合地基承载力比值的影响
        5.3.1 桩体模量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5.3.2 不同桩长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5.3.3 置换率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础刚度、褥垫厚度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承载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复合地基的基本概念
    1.2 CFG桩复合地基
    1.3 两种桩型复合地基
        1.3.1 两种桩型复合地基的应用
        1.3.2 两种桩型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目的及内容
    2.1 问题的提出
    2.2 拟解决的问题
    2.3 本文研究目的
    2.4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模型试验
    3.1 模型试验概况
    3.2 模型试验内容
        3.2.1 试验场地及平面布置
        3.2.2 地基土、模型桩制备、褥垫层铺设和量测设备的布置
        3.2.3 试验过程
    3.3 试验结果可靠性分析
第四章 基础刚度对复合地基桩、土承载性状的影响
    4.1 不同刚度基础复合地基桩、土承载性状
    4.2 模型试验数据分析
    4.3 不同基础刚度条件下桩、土承载性状
        4.3.1 桩土应力比
        4.3.2 桩、土荷载分担比
        4.3.3 桩、土承载力发挥
    4.4 不同基础刚度条件下基础变形
    4.5 现场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桩型复合地基桩土承载性状
    5.1 褥垫厚度、单桩承载力对单一桩型复合地基桩土承载性状的影响
        5.1.1 褥垫厚度对单一桩型复合地基桩土承载性状的影响
        5.1.2 单桩承载力对单一桩型复合地基桩土承载性状的影响
    5.2 褥垫厚度对长短桩复合地基桩、土承载性状的影响
    5.3 等桩长不等直径的复合地基桩土承载性状
    5.4 两种桩型复合地基变厚径比设计现场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桩型复合地基变厚径比设计
    6.1 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6.1.1 多桩型复合地基变厚径比设计原理
        6.1.2 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表达式
        6.1.3 多桩型复合地基置换率计算
    6.2 多桩型复合地基变形计算
        6.2.1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复合模量
        6.2.2 两种桩型复合地基的变形计算
    6.3 多桩型复合地基检测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深基坑工程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科学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风险管理基本概念及原理
        1.2.1 风险认识
        1.2.2 风险管理概述
    1.3 深基坑工程风险概述
        1.3.1 深基坑工程的定义
        1.3.2 深基坑工程风险的类型
        1.3.3 深基坑工程风险的特征
    1.4 深基坑工程风险研究国内外现状
        1.4.1 国外深基坑工程风险研究现状
        1.4.2 国内深基坑工程风险研究现状
    1.5 目前深基坑工程风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6 深基坑工程风险研究的发展趋势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深基坑工程事故综合分析
    2.1 概述
    2.2 深基坑工程事故分析
        2.2.1 深基坑工程事故现象分析
        2.2.2 深基坑工程事故原因分析
    2.3 深基坑工程事故统计分析
        2.3.1 按有关责任部门分析
        2.3.2 按支护结构形式分析
        2.3.3 按开挖深度分析
第3章 深基坑工程风险分析
    3.1 概述
    3.2 工程风险分析方法概述
        3.2.1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
        3.2.2 故障树分析法
        3.2.3 危险指数分析法
        3.2.4 概率风险评价方法
        3.2.5 基于可信性的风险分析方法
        3.2.6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3.3 故障树分析原理
        3.3.1 故障树的含义及基本符号
        3.3.2 故障树分析法的一般步骤
        3.3.3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方法
        3.3.4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3.4 上海地铁M8线深基坑工程风险分析
        3.4.1 深基坑工程故障树分析概述
        3.4.2 工程概况
        3.4.3 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故障树编制
        3.4.4 地下连续墙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3.4.5 地下连续墙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3.4.6 事故预防措施
第4章 深基坑工程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4.1 深基坑工程风险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4.1.1 深基坑工程风险管理的含义
        4.1.2 深基坑工程风险管理的内容
    4.2 深基坑工程风险的应对及处置
        4.2.1 风险应对计划
        4.2.2 深基坑工程风险应对策略
        4.2.3 深基坑工程风险处置的技术措施
    4.3 深基坑工程风险的监控
        4.3.1 风险监控的依据
        4.3.2 风险监控的内容
        4.3.3 风险监控的程序
    4.4 深基坑工程风险的后评价
        4.4.1 风险后评价的内容
        4.4.2 风险管理后评价的程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基坑事故一览表

四、南昌某工程深层搅拌桩基础设计的岩土力学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盾构出洞过程中围护结构的动态变形规律及土体扰动研究[D]. 许圣泉. 绍兴文理学院, 2020(05)
  • [2]超深基坑压荷平衡支护风险评估及应对问题研究[D]. 鲁爱民.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7(03)
  • [3]地基处理研究进展[J]. 刘汉龙,赵明华. 土木工程学报, 2016(01)
  • [4]偏心荷载作用下CFG桩复合地基基底反力试验研究及多桩型复合地基设计计算[D]. 罗鹏飞.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13(01)
  • [5]深层搅拌桩在坝基渗流中的应用与研究[D]. 杨清青. 西华大学, 2013(03)
  • [6]组合桩研究与技术发展探讨[J]. 任连伟,李建委,肖耀祖.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0(04)
  • [7]水泥土搅拌桩群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的分析与研究[D]. 孙广灿.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0)
  • [8]基础刚度、褥垫厚度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承载性状的影响[D]. 孙训海.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10(08)
  • [9]桩基质量事故综述[J]. 朱奎,徐日庆,周鹏飞. 岩土工程技术, 2008(04)
  • [10]深基坑工程风险管理研究[D]. 罗凤. 成都理工大学, 2008(09)
南昌某工程深层搅拌桩基础设计的岩土力学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