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流摩擦论文-杨震,丁涛,郭媛

载流摩擦论文-杨震,丁涛,郭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载流摩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弓网系统,载流摩擦,摩擦力矩,表面轮廓

载流摩擦论文文献综述

杨震,丁涛,郭媛[1](2019)在《弓网系统中铜盘/碳销的载流摩擦磨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弓网系统作为高铁获得电能的装置,其接触状态严重影响列车运行状态,故研究弓网的载流摩擦磨损性能意义重大。利用销-盘式高速载流摩擦磨损试验机,以铜盘、纯碳为摩擦副来研究弓网系统中受电弓-接触线的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研究电流、法向载荷、相对滑动速度与摩擦力矩的关系,并分析电流、法向载荷、相对滑动速度对销试样表面轮廓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摩擦力矩随电流的增大而减小,随法向载荷的增大而增大,随滑动速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销试样表面磨痕数量以及磨痕深度均随电流、法向载荷、相对滑动速度的增大而出现增加趋势,且此现象在大电流和高速度下尤为明显。(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9年11期)

惠阳,刘贵民,闫涛,刘明,杜林飞[2](2019)在《滑动频率对超音速等离子喷涂Mo涂层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45NiCrMoVA钢的高频载流摩擦磨损性能。方法采用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在表面制备Mo涂层,通过红外热成像仪、高速摄像机记录载流摩擦实验中的温度分布、起弧率和电弧形貌。采用载流摩擦磨损试验机、叁维形貌仪测算涂层的摩擦系数、稳定性系数、磨痕轮廓和磨损率。利用场发射扫描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对磨痕、磨屑进行分析。结果当滑动频率由5 Hz提升至20 Hz时,起弧率由1.13%提升至8.24%,造成的电弧烧蚀区面积逐渐扩大。载流摩擦过程中表面的温度变化明显受滑动频率与实验时间的影响,各组均在300 s时达到最高温度,范围为63.3~91.7℃。随滑动频率的增加,涂层的摩擦系数及稳定性系数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15 Hz时,两者值达到最小,为0.337(平均摩擦系数)和1.443。磨损率同样随滑动频率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10 Hz时达到最小,为66.6×10~4μm~3/(N·m);当频率大于15 Hz时,磨痕深度、宽度大幅增加。结论摩擦膜可以降低摩擦副间的粘着倾向,提高运动稳定性,其形成与破裂受表面温度、材料屈服强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导致摩擦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载流摩擦除机械损耗外,还存在电气损耗及电气-机械共同损耗。高频率下,电弧烧蚀现象明显,同时加剧了粘着磨损、氧化磨损、层片剥落及磨粒磨损,导致磨损率较高。(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惠阳,刘贵民,闫涛,刘明[3](2019)在《载荷对超音速等离子喷涂Mo涂层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电磁炮导轨的载流摩擦磨损性能,采用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在45NiCrMoVA钢表面制备Mo涂层。在改装的滑动式摩擦试验机上试验,探究载荷对涂层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对磨损表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载荷增加有利于改善摩擦副间接触质量,接触电阻降低且趋向平稳,起弧率和电弧能量也随之减小;表面温升主要源于焦耳热和电弧热,随载荷增加呈下降趋势;摩擦系数受摩擦膜的形成、表面粗糙度、表面温升等因素共同影响,随载荷增加而减小;在载荷较低时,磨损以电弧烧蚀为主,伴随磨粒磨损、层片剥落和黏着磨损,磨损率较高,随载荷增加,电弧烧蚀减弱,涂层以黏着磨损为主,磨损率较低。(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9年08期)

惠阳,刘贵民,闫涛,杜林飞,周雳[4](2019)在《载流摩擦磨损研究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气化铁路、航天航空、军事装备等领域的发展,对载流摩擦磨损理论及重点技术的研究提出了迫切需求。如国产高铁"和谐号"和"复兴号"的最高运行速度均已突破400 km/h,但大幅提速会导致弓网系统载流量倍增、离线率提高,从而严重影响弓网系统寿命;电磁轨道炮作为一种新型概念武器,是全球军事研究的热点,在高速、大载流的工况下也会产生高速刨削、高速摩擦磨损以及转捩与电弧烧蚀等失效问题。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载流摩擦学有利于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研制新型耐磨、耐烧蚀材料具有重要意义。载流摩擦磨损作为电接触系统与摩擦系统共同耦合作用的结果,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国外学者开始进行相关研究。初期实验多以铜或铜合金为摩擦副材料,探究电流、载荷、滑动速度、电弧对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是载流摩擦磨损研究的典型工作之一。现阶段的研究内容已由传统的摩擦系数、磨损率、表面形貌逐步发展到接触的电阻变化、表面温升的影响、电弧侵蚀的定量分析等方面。近几年,基于前期大量实验数据积累,研究人员发现载流摩擦副的表面温升和磨损量受电流、载荷、滑动速度影响,并存在函数关系。国内外学者已成功采用ANSYS、COMSOL等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弓网系统、电磁轨道炮温度场进行了仿真预测,有效实现了摩擦热、焦耳热与电弧热的耦合,为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解决失效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磨损量预测模型,可通过预测函数更为系统地研究载流摩擦磨损规律。随着研究手段的丰富,研究人员也开始结合磨痕表面、亚表面和磨屑形貌成分深入地研究了载流摩擦磨损机理,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满足载流摩擦工况需求的碳基复合材料、梯度自润滑材料等。本文综述了载流摩擦磨损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工作参数对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重点对载流摩擦磨损中电弧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载流摩擦磨损温度场及磨损量的仿真预测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了载流摩擦中的摩擦磨损机理和减摩抑弧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目前载流摩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改进方向。(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13期)

宋晨飞,孙毓明,张燕燕,孙逸翔,张永振[5](2019)在《纯铜滚动载流摩擦副在不同载荷和电压作用下的失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FTM-CF100载流摩擦试验机,以纯铜对滚配副为例研究了滚动载流摩擦副的失效行为和失效机制。随着测试时间的增加,摩擦因数首先保持平稳然后逐步上升,传导的电流在初期较快增加后保持稳定,在此过程中摩擦因数和电流的波动性增加。经过至少180 min运行后,保持电压不变时最终得到的摩擦因数和电流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加,且高载荷有利于获取较低的载流/摩擦波动性;保持载荷不变时高电压下摩擦因数更高而且波动性更大,均高于无电流情形。滚动载流摩擦副性能失效表现为摩擦因数的大幅上升以及电流波动性恶化,增加载荷和电压均加速失效过程。结合微观表征,推测在高压力和电阻热的作用下表面微凸峰易发生形变,造成载流摩擦表面粗糙度下降,因而真实接触面积增加从而电流上升;但此时铜材料易产生黏着,引起摩擦因数的升高;载流摩擦表面的局部氧化和氧化磨粒导致了载流/摩擦的波动性加剧。(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惠阳,刘贵民,闫涛,杜林飞,刘明[6](2019)在《超音速等离子喷涂Mo涂层的载流摩擦磨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在45CrNiMoVA钢表面制备Mo涂层,利用场发射扫描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仪(EDS)观测涂层显微形貌与组织成分,分析了载流摩擦中的电接触模型及电弧成因,利用滑动式摩擦试验机研究了电流强度对涂层粗糙度、表面温升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Mo涂层组织致密、氧化程度低,与基体结合方式为"机械铆合";随电流增加,摩擦副间电弧能量急剧升高,起弧率与表面粗糙度先降低,后上升。其中收缩电阻和微电容产生的自感电动势促进了电弧形成;摩擦副表面的温升由摩擦热、焦耳热、电弧热共同决定,与电流强度呈正相关;摩擦因数受表面粗糙度、材料剪切强度、表面膜等因素共同影响,随电流增加呈下降趋势。此外,载流条件下会出现黏着磨损、氧化磨损、电弧烧蚀等磨损,加剧了涂层剥落与磨粒磨损,但形成的摩擦膜可以有效保护涂层,降低磨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表面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曹正锋[7](2019)在《导电润滑剂的制备及其载流摩擦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接触现象广泛存在于电力、电子、航空、航天、交通等领域,电接触性能的优劣决定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由于微动或者滑动等原因,电接触通常需要在接触界面发生相对位移时传递电能或信号,因此,要求电接触具有较好的摩擦学性能和导电能力。然而,伴随着电流的流通和接触界面的相对位移,电接触区域往往会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现象,例如热效应、机械效应、电效应等,造成接触区域严重磨损、接触电阻过大和严重腐蚀等问题,导致电接触性能急剧下降。导电润滑剂是一种具有优异导电能力和摩擦学性能的特殊润滑剂,可以有效地提高电接触的减摩抗磨性能和导电能力,并起到抗腐蚀和密封等作用。因此,为了提高电接触的性能,本文围绕导电润滑剂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LB104)和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LP104)为导电润滑油,考察了其理化性能、摩擦学性能和导电能力。结果表明两种离子液体都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相比于多烷基环戊烷(MACs),离子液体润滑下的摩擦副表现出较低的摩擦系数、磨损体积和接触电阻;分析表明离子液体较好的摩擦学性能和导电能力主要与其离子键的特点和摩擦表面形成的润滑保护膜有关。(2)将石墨烯、碳纳米管、银粉分散于多烷基环戊烷(MACs)中制备出导电润滑油。理化实验表明所有的导电润滑油都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抗腐蚀性能,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可以将MACs的体积电阻率降低2个数量级;摩擦实验表明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比银粉具有更好的减摩抗磨性能和更低的接触电阻;分析表明导电润滑油良好的摩擦学性能和导电能力主要依赖于石墨烯、碳纳米管的独特结构和磨损表面形成的润滑保护膜。(3)以导电聚苯胺为添加剂,以复合锂基润滑脂和“原位”合成的离子液体润滑脂为基础脂,制备出导电聚苯胺润滑脂。结果表明导电聚苯胺可以提高两种润滑脂的抗腐蚀性能、减摩抗磨性能和导电能力;分析表明抗腐蚀性能的提高主要与聚苯胺的“钝化机制”有关,摩擦学性能和导电能力的提高主要与摩擦表面保护膜有关。(4)基于界面聚合法,制备出两种离子液体功能化纳米聚苯胺,并以其为添加剂制备了导电润滑油和导电润滑脂。结果表明两种纳米聚苯胺都可以将润滑剂的体积电阻率降低2个数量级,并且含有聚苯胺的聚脲润滑脂在720h的盐雾实验中表现出优异的抗腐蚀性能;摩擦实验及分析表明纳米聚苯胺和离子液体协同降低了摩擦副的摩擦系数、磨损体积和接触电阻。(5)制备了蒙脱石型润滑脂,考察了其导电能力和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蒙脱石可以增加润滑脂的“电子陷阱”数量,降低润滑脂的导电能力;蒙脱石具有特殊的层状结构,可以在摩擦表面形成优异的保护膜,提高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6)提出了一种基于导电润滑脂和表面织构的协同策略来提高银镀层的摩擦学性能和导电能力。结果表明石墨烯导电润滑脂润滑下的织构化银镀层表现出较低的摩擦系数、磨损量和接触电阻;分析表明织构化银镀层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和导电能力归因于导电润滑脂和表面织构的协同效应。(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6-01)

刘秀芳,李霞,张广安,眭剑[8](2019)在《离子液体润滑下非晶碳膜的载流摩擦磨损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非晶碳膜(amorphous carbon film,a-C)在干摩擦和在离子液体(IL)润滑下的载流摩擦磨损行为特点。方法选取不锈钢、涂覆离子液体的不锈钢、a-C薄膜和涂覆离子液体的a-C薄膜(a-C-IL)分别与不锈钢小球对磨,在直流电流为0.2 A的条件下进行摩擦磨损测试,对比了各种试样的摩擦学行为。通过扫描电镜、表面叁维轮廓仪和拉曼光谱对磨痕和磨斑进行分析表征,并讨论各种摩擦副的磨损机制。结果非晶碳膜与离子液体均能有效地降低钢-钢摩擦副在载流条件下的摩擦系数,使得稳定摩擦系数从~0.8分别降低到~0.2和~0.15。当a-C膜与IL进行复合后,进一步降低了a-C膜的载流摩擦系数(~0.1),但是a-C膜的耐磨性能降低。结论在载流摩擦磨损测试下,钢-钢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大,磨损严重,伴随轻微的粘着磨损;离子液体可以明显减小摩擦副之间的粘着,降低钢-钢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在钢基底上镀a-C薄膜,摩擦过程中a-C磨屑形成的转移膜发生了石墨化,能显着降低摩擦系数,减小磨损率。a-C-IL固液复合薄膜具有比a-C膜更低的载流摩擦系数,但其耐磨性能不如a-C膜。(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张胜利,国秀花,宋克兴,梁淑华,周延军[9](2019)在《多粒径TiB_2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载流摩擦磨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分别制备了单一粒径TiB_2颗粒和多粒径TiB_2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对比研究了非载流和载流条件下多粒径(2μm+50μm)TiB_2/Cu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微观组织观察表明:不同粒径的TiB_2颗粒在Cu基体中分布均匀。与单一粒径TiB_2/Cu复合材料相比,多粒径TiB_2/Cu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相对密度、硬度和导电率。摩擦磨损实验结果表明:多粒径TiB_2/Cu复合材料抗摩擦磨损性能明显高于单一粒径TiB_2/Cu复合材料,当2μm与50μmTiB_2颗粒配比为1∶2时,多粒径TiB_2/Cu复合材料的抗摩擦磨损性能最佳。相对于2μm单一粒径TiB_2/Cu复合材料,电流为0A时,(2μm+50μm)TiB_2/Cu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分别降低了17.3%和62.5%;电流为25A时,(2μm+50μm)TiB_2/Cu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分别降低了6%和45.8%,同时载流效率和载流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磨损表面更加平整。磨损机制分析表明:多粒径TiB_2颗粒合理配比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载流质量,同时摩擦过程中大粒径的TiB_2颗粒起到支撑作用,小粒径的TiB_2颗粒弥散强化Cu基体,二者的协同作用使TiB_2/Cu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抗载流摩擦磨损性能。(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孙毓明,宋晨飞,孙逸翔,上官宝,张永振[10](2019)在《滚动转速对GCr15钢载流摩擦电损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轴承GCr15钢载流摩擦电损伤的问题,以61808型轴承为样品,研究了不同滚动转速下轴电流击穿行为和载流摩擦磨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轴承转速从100 r/min增加至800 r/min,轴承击穿电压从6. 6 V增加至7. 8 V,最终的系统电阻从3. 15Ω增加至10. 55Ω。轴承击穿后,GCr15钢表面形成电弧烧蚀坑和球状颗粒,并发生氧化反应,电弧影响区在滚动过程中被碾压成片状。而轴承单纯机械滚动和处于未击穿状态时,GCr15钢表面损伤以擦伤划痕和磨粒磨损为主。(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载流摩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提高45NiCrMoVA钢的高频载流摩擦磨损性能。方法采用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在表面制备Mo涂层,通过红外热成像仪、高速摄像机记录载流摩擦实验中的温度分布、起弧率和电弧形貌。采用载流摩擦磨损试验机、叁维形貌仪测算涂层的摩擦系数、稳定性系数、磨痕轮廓和磨损率。利用场发射扫描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对磨痕、磨屑进行分析。结果当滑动频率由5 Hz提升至20 Hz时,起弧率由1.13%提升至8.24%,造成的电弧烧蚀区面积逐渐扩大。载流摩擦过程中表面的温度变化明显受滑动频率与实验时间的影响,各组均在300 s时达到最高温度,范围为63.3~91.7℃。随滑动频率的增加,涂层的摩擦系数及稳定性系数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15 Hz时,两者值达到最小,为0.337(平均摩擦系数)和1.443。磨损率同样随滑动频率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10 Hz时达到最小,为66.6×10~4μm~3/(N·m);当频率大于15 Hz时,磨痕深度、宽度大幅增加。结论摩擦膜可以降低摩擦副间的粘着倾向,提高运动稳定性,其形成与破裂受表面温度、材料屈服强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导致摩擦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载流摩擦除机械损耗外,还存在电气损耗及电气-机械共同损耗。高频率下,电弧烧蚀现象明显,同时加剧了粘着磨损、氧化磨损、层片剥落及磨粒磨损,导致磨损率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载流摩擦论文参考文献

[1].杨震,丁涛,郭媛.弓网系统中铜盘/碳销的载流摩擦磨损性能[J].材料保护.2019

[2].惠阳,刘贵民,闫涛,刘明,杜林飞.滑动频率对超音速等离子喷涂Mo涂层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J].表面技术.2019

[3].惠阳,刘贵民,闫涛,刘明.载荷对超音速等离子喷涂Mo涂层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J].材料保护.2019

[4].惠阳,刘贵民,闫涛,杜林飞,周雳.载流摩擦磨损研究现状及展望[J].材料导报.2019

[5].宋晨飞,孙毓明,张燕燕,孙逸翔,张永振.纯铜滚动载流摩擦副在不同载荷和电压作用下的失效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9

[6].惠阳,刘贵民,闫涛,杜林飞,刘明.超音速等离子喷涂Mo涂层的载流摩擦磨损性能[J].中国表面工程.2019

[7].曹正锋.导电润滑剂的制备及其载流摩擦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8].刘秀芳,李霞,张广安,眭剑.离子液体润滑下非晶碳膜的载流摩擦磨损行为[J].表面技术.2019

[9].张胜利,国秀花,宋克兴,梁淑华,周延军.多粒径TiB_2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载流摩擦磨损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19

[10].孙毓明,宋晨飞,孙逸翔,上官宝,张永振.滚动转速对GCr15钢载流摩擦电损伤的影响[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标签:;  ;  ;  ;  

载流摩擦论文-杨震,丁涛,郭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