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透明度理论及研究综述

词义透明度理论及研究综述

吕晓玲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一、词义透明度理论介绍

“词义透明度”的概念借鉴于“语义透明度”。“语义透明度(Semantictransparency)”是国内外的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用的概念,德国心理学家Zwitserlood对其定义为:“Semantictransparencyofcompoundsisdefinedbythesemanticrelationshipbetweenacompoundanditscomponentmorphemes.(复合词的语义透明度是指复合词与其构成语素间的语义关系。笔者译)”加拿大的心理学家GaryLibben认为“语义透明度”是指“是否能根据复合词的构成语素义来理解词义”,它通常用来研究词语的识别、加工、心理表征及通达。

对于词素在多词素词的表征与加工中的作用,西方心理学通过对拼音文字的研究形成三种主要观点:词素表征观点(认为多词素词在心理词典中是以分解的词素形式表征的)、整词表征观点(认为多词素词在心理词典中是以整词形式表征的)和混合表征观点(认为整词和词素都有可能成为表征和通达的单元)。但汉语毕竟不是拼音文字,汉语字词在大脑词库中以何种形式表征,采取什么方式来通达词义,我国心理学界的学者对汉语字词、尤其是双字合成词的研究也形成了三种观点:词素分解存储、整词存储和混合存储(即IIC模型,认为在通达表征中整词和词素都存在)。最后一种观点的提出便引入了“语义透明度”的概念。研究证明,语义透明度影响多词素词的识别。而顾介鑫(2008)的研究表明词频、语义透明度、内部构成、复合词中心性、构词规则关系与构词规则能产性等因素对汉语双音节复合词的心理表征方式及词汇通达都有影响。“所谓语义透明度,指的是复合词的语义可从其所组成的各个词素的语义推知的程度,其操作性定义为整词与其词素的语义相关程度。”

王春茂、彭聃龄等心理学界的学者主要是用实验的方法来考察语义透明度对汉语字词识别、合成词加工和词汇的通达表征中的影响。而在对外汉语领域,学者们多采用实验的方法来考察词汇结构、语义透明度、词素性质、构词能力等因素对留学生和儿童猜词以及词汇学习的影响。

从语言学角度利用语义透明度理论来研究汉语词语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李晋霞、李宇明(2008)借鉴该概念提出“词义的透明度”的概念——“词义的透明度,指词义可从构成要素的意义上推知的难易度。”以此来重新审视词义与词素义的关系,“并从理论上将其大致分为四个等级:(1)完全透明:词义基本上可从构成要素的意义上得出;(2)比较透明:构成要素是词义的示意图;(3)比较隐晦:部分构成要素基本上不具有词义示意作用;(4)完全隐晦:所有构成要素均不大具有词义示意作用。”宋宣(2011)指出,所谓“语义透明度”是指在人类心理词典中合成词的整体意义能够通过分析其语素义来推知的难易程度,它体现为母语及外语学习中词汇的理解、记忆的难易程度。任敏(2012)则将“语义透明度”定义为“复合词词义与其构成语素义之间的关联程度,即依据通常的语法语义规则从语素义推知词义的程度。”她把复合词的透明度分为三类:关联程度高的为透明词,关系程度低的为不透明词.处于二者之间的为半透明词。

二、研究综述

在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中,“语义透明度的评定方法是要求被试评定复合词中第一词素、第二词素与整词意义的关联程度(实际上被试是根据词素作为单字词的语义与复合词的整词语义是否关联来进行评定)。”(徐彩华、李镗(2001))关于词义透明度的汉语实体研究成果还不太多。

徐彩华、李镗认为,“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义透明度是词义的表现方式,词汇的理据。”宋宣(2011)曾撰文提出汉语偏正复合名词语义透明度的判定条件:其内部语素达到“常素/常义”标准,是提高整词语义透明度的必要条件;其核心成分由表“类属”义的语素充当,是提高整词语义透明度的充分条件;词汇化的不同类型则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其语义透明度。他在Libben的英语复合名词语义透明度等级表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制定出了汉语偏正复合名词语义透明度等级表:

①我们据其例词,作了删减。

至于整词内部语素义是“明显”的还是“隐晦”的,宋宣认为“说话大众语感和通用语言词典都是权威标准”。其文着重以语言词典中的“常素/常义”条件作为判定“明显”语素义(即“显义”语素)的标准:A.“显义”语素应有很高的出现频率,即所谓“常素”标准;B.“显义”语素在构词组合中仍然保持常用义,即所谓“常义”标准。针对汉语中语素与汉字紧密关联的特殊情况,他参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频度统计表》和《新编汉语词典》中的数据,得出如下结论:(1)汉语复合词中的“显义”语素几乎由2500个常用字中构词能力强的字来表达(即“常素”);(2)这些“显义”语素在构词组合中通常表达的是通用语言词典中记载的首条义项(即“常义”)。

李晋霞、李宇明(2008)在现代汉语共时层面上,根据词义和语素义的关系来确定词义的透明度,其中的词义是指词的概念义,并以有声望的词典释义为依据。李晋霞(2011)区分了“词典透明度”和“大众透明度”,以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词义的释义与构成要素的释义联系起来的办法来确定构成要素的意义,进而判断词义的透明度。同时她对词义透明度的判定除了看词的概念义外,还考虑了语法义(词性、搭配义)和语用义(风格义、色彩义)。

董于雯(2011)针对汉语常用双音节词(从《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使用度最高的500个词中选取167个双音词),依靠语感选其常用义项、其构成语素的常用意义,在共时平面上根据词义和构词语素义的关系来确定词义的透明度,从透明到隐晦分为五级:一级透明词(A+B=C;A=B=C)、二级透明词(A=C,B相关;B=C,A相关;A=C,B是后缀)、三级透明词(A=C,B无意义;A+B=C,C不是常用意义)、四级透明词(词义是词素义的引申)、五级透明词(词素义没有词义的示意作用)。从其研究看,大多数常用词的词义是比较透明的。

任敏(2012)认为构词要素的意义(包括构词语素意义的古今差异、词义和词素义的不同步演变等)、复合词结构的复杂性(包括双重结构、跨层结构、同素异构以及复杂结构中的语义成分局部凸显等)和通假字、特定的文化意义等都会影响词的语义透明度。

颜文茵(2009)根据汉语母语者的普遍语感,对联合式复合词中部分透明的词,作者考察了对透明度影响较大的四个因素:词义由语素义比喻或辗转引申而来、语素义生僻不常用、词义由语素义引申而来、偏义复词这四个因素对透明度的影响依次递减。作者针对汉语联合式复合词透明度复杂性的特点,将其透明度分为三等:“完全不透明”、“部分透明”和“完全透明”;5级,即“完全不透明”词为1级、“完全透明”词为5级、再将“部分透明”的词继续细分为2、3、4级。

从现有研究来看,尽管汉语词义透明度的研究成果不多,但关于词义和词素义的关系以及词语理据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汉语语素义与复合词词义的关系,既与语素义自身有关,也与复合词的语法结构有关。”(苏宝荣(1999))“词素义不等于词的意义,词义结构不等于词素义的累积合成”(苏新春(2008)),根据苑春法、黄昌宁的统计数据,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中,合成词的词义是词素意义组合的比例分别为87.8%、93.2%、87.0%。可见,从词素义中完全推导不出词义的情况只占少数,一般情况下词义由词素义组合而成。苏新春(2008)认为复合词的词义对于词素义来说,具有再生化、狭义化、抽象化、明确化的特点。杨爱姣(2005)认为词素义形成词义的类型有组合、化合、融合、附合、重合、并合六种类型。郭胜春(2006)将单义实词的语素显义类型(亦即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划分为显性关联、半显性关联、隐性关联和不关联四种类型。王树斋(1993)从信息学角度入手,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语素义和词义关系进行了描述将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绝大多数学者在论及词素义与词义时,是指词的词汇意义(或者说概念义),而杨振兰(1993)分别从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个方面考察了语素形成词义的问题。孙银新(2003)从语素意义形成词义的方式的角度,认为语素意义形成词义主要有直接实现式、直接加合式、直接增补式、直接减损式、间接转移式五种方式。王艾录(2010)对组成复合词的语素之间的联系论述得也很充分,他将语素和语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分为直接组合和非直接组合两大类。

无论是词义和词素义的关系,抑或是词语的理据,还是语义透明度,学者们的研究颇多,但难以有统一的分类;词义多指词汇意义(概念义),鲜有讨论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者;词多指双音节合成词,少有讨论三音词者。

三、词义透明度是个相对概念

词义透明度是个相对概念,共时层面上词义透明度低的词,若进行历时的意义追溯,也许意义会变得显豁。同时,从历时角度来看,词义是变化发展的;从共时角度来看,词义也非一成不变,也是有所变化的,只不过这种变化有的只是动态的语境中的临时变化,有的则被约定俗成为静态的语言中的成分,完成历史变化。词义的发展与词义透明度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跨领域使用产生的词义发展,这种转化主要是基于词义在共时层面不同领域中具体应用的变化,包括专业领域和一般生活领域的互相转化,比如,冷处理(工业领域--生活领域)、防火墙(生活领域--电子领域)、小儿科(医学领域--生活领域)。二是直接意义向转移意义的发展,这种转化主要是基于词义的历时发展在共时层面的投影。张永言在论述词的词汇意义类型时讲到“如果着眼于现代语言里词的各个意义之间的语义关系,那么就可以把词义分为直接意义和转移意义或者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其中转移意义又可以分为比喻意义和借代意义等。这是共时的分类法。”多义词是一个共时性的概念,但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却是该词词义的历时发展在共时层面的投影。现代汉语多义三音词的不同义项便是这个三音词的词义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在现代汉语这个共时层面的体现与积累。一般而言,人们认识事物、表达概念时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现代汉语三音词词义的发展一般也是由直接意义发展出转移意义,或由具体意义发展出抽象意义。比如“不倒翁”,本指“玩具,形状像老翁,上轻下重,扳倒后能自己起来。也叫扳不倒儿”,后来又发展出比喻义:“比喻处世圆滑,官位不动摇的人”。因此,多义词不同义项的词义透明度一般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直接意义相对透明,间接意义相对不透明。

综上,词义是词的意义内容,是词的语音形式所代表的某种概念内容。词义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判定一个词的词义透明度为何种等级,我们依据词义和词素义的关系来判定,词义主要依据该词的词汇意义,兼顾其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兵、高峰强:《汉语字词识别中词频和语义透明度的交互作用》[J],《心理科学》2005年第6期。

[2].王春茂、彭聃龄:《合成词加工中的词频、词素频率及语义透明度》[J],《心理学报》1999年第3期。

[3].顾介鑫《汉语复合词认知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4].冯丽萍《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词汇结构意识与阅读能力的培养》[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2期。

[5].徐彩华、李镗《语义透明度影响儿童词汇学习的实验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第1期。

[6].干红梅《词语结构及其识别对汉语阅读中词汇学习的影响》[J],《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第3期。

[7].邢红兵:《留学生偏误合成词的统计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4期。

[8].李晋霞、李宇明:《论词义的透明度》[J],《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

[9].李晋霞:《<现代汉语词典>的词义透明度考察》[J],《汉语学报》2011年第3期。

[10].宋宣:《汉语偏正复合名词语义透明度的判定条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1].董于雯:《汉语常用双音节词语义透明度研究——兼论对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第2卷第1辑。

[12].苏宝荣:《汉语语素组合关系与辞书释义》[J],《辞书研究》1999年第4期。

[13].苏新春:《汉语词义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14].苑春法、黄昌宁:《基于语素数据库的汉语语素及构词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2期。

[15].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16].高兵:《中文双字合成词加工中的透明度效应》[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17].王春茂、彭聃龄:《多词素词的通达表征:分解还是整体》[J],《心理科学》2000年第23卷第4期。

[18].任敏:《影响现代汉语双音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机制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9].冯丽萍、宋志明:《词素性质与构词能力对留学生中文词素识别的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标签:;  ;  ;  

词义透明度理论及研究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