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诗经》的产生,和三代礼乐文化是分不开的。在上古时代,就有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相传自黄帝开始就有乐舞,这是诗歌、舞蹈、音乐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这些艺术形式和上古的宗教活动有关,对后代的诗歌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诗经》中诗歌的创作和上古的原始歌谣也有关系,这些自古口耳相传的歌谣,无论其音乐风格还是思想内容,对《诗经》的创作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周代的礼乐文化发展达到高峰,一切社会活动都被纳入到礼乐制度之中,这种制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各种典礼上的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表演,《诗经》中的很多诗歌就是在这种场合配上音乐演唱的。周代的礼乐文化,是周人在灭商后,总结前人的思想成果基础上创立的一套新文化体系。它不仅起着稳定周代社会等级秩序的作用,还有自己文化精神的内核,这种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就是道德自律和强烈的进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在《诗经》中有明显的表现,这是后代认识和研究《诗经》的思想基础。春秋时期,对《诗经》应用和学习日益广泛,人们对《诗经》的认识也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诗经》的学术研究已经开始。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对《诗》、《书》等文献典籍的解释权集中在周天子手中,春秋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学术下达是一时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孔子开门授徒,推动了对《诗经》的学术研究。这一时期,随着用《诗》的实践,对《诗经》的解说也逐渐趋于理论化,后世解释《诗经》的方法这时基本都已出现。在具体诗篇的解释中,出现了曲意美化的倾向,将一些理想化的内容附会在《诗经》上面,以此宣扬周代贤圣帝王的文德武功,这种方法是对《诗经》所体现的文化精神的追求,体现了一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定下了后代《诗经》研究的理论基点,后代的《诗经》研究就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表现出明显的历史化、政教化的倾向。孔子是最早提出较为系统《诗》论的人,他的“思无邪”说,“兴观群怨”说,“达政”、“专对”说,都是后世《诗》学理论的基石。孔子重视礼,提倡仁,主张推行周代的礼制,而《诗经》用于周代的各种礼仪场合,在孔子的时代,它几乎可以代表礼制的思想观念,因此孔子主张无论从政还是做人都要从学习《诗经》开始。这种重视《诗》、《书》学习、重视个人修养,和重视礼乐教化的思想相结合,就是孔子《诗》教观念的内容,这也是后世《诗经》学的理论框架。上博简《孔子诗论》是孔门后学七十子之徒传习《诗经》的教材,是现在发现的先秦第一部论《诗经》专著,其内容丰富了孔子提出的《诗》学思想。其中对《诗经》的论说和《论语》中的《诗》论比较起来,其中关于诗歌思想和人之性情关系的讨论,是理论上的一大进步,也是战国初年人性论在《诗》学观念中的反映,战国《诗》学思想,就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上博简其他篇章中、郭店楚简中的《诗》论,和《礼记》等著作中孔门后学对《诗经》的论说,是战国早期儒家的《诗》学思想,这些是从孔子到孟、荀《诗》学思想的过渡环节。这些资料补足了先秦《诗》学的缺环,共同构成了先秦《诗》学思想的发展里程。孟子、荀子的《诗》学理论就是在上述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只要能够保持人内在善的本心,摈弃利欲的诱惑,就能成为具有完美人格的圣人,实现这种人格的重要手段是儒家《诗》、《书》等文献的学习。荀子对人性的认识和孟子相反,认为人性是恶的,是与礼义相违背的。这种人性必须加以礼义的约束,才能够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本恶,但他认为通过学习也能成为人格完美的圣人,荀子提出的实现完美人格的途径和孟子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因此在孟、荀的理论中《诗经》就有着非同寻常的功能。他们二人的《诗》学理论都是以这种观念为理论基点的。这些观点是和战国时代的人性论理论相关的《诗经》学的观念,将对《诗经》的研究和儒家的伦理道德联系在了一起。孟、荀提出的《诗》学观念各有偏重,孟子论《诗》从其仁政思想出发,多以历史上贤公圣王的品德功业附会诗义,借《诗经》论证自己的社会理想,将诗歌的内容和理想化了的历史联系起来,具有历史化的倾向。荀子的作法和孟子不同,他的时代,周人提倡的礼乐文化精神已经不再是社会思潮的主导,荀子的政治理想是礼和法的结合,两者之中更重礼法,他希望借助儒家的伦理思想,以礼义法度为中心,重新构建一套政治理论体系。因此他只将《诗经》作为可资教化的工具,而不将它作为礼乐教化的本身看待。只希望人们通过《诗经》等经典的学习提高道德水平,能更自觉地去遵守礼法。从这一基本观念出发,荀子主张《诗经》中的诗歌都是符合礼义的,即使那些描写男女情爱的诗歌,也是合于伦理道德的,符合礼仪的“中声之所止”,是符合圣人之道的。这样荀子就将《诗经》的研究纳入了为维护社会秩序服务的伦理教化之中,这是《诗经》研究的政教化的倾向。孟子和荀子的《诗》学理论和他们二人的说《诗》实践,为后代的《诗经》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榜样。在汉代统一的封建帝国形成之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学术研究和封建政治结合在一起,《诗经》的研究中,汉儒将荀子和孟子的说《诗》理论和方法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诗经》研究的历史化、政教化的理论体系。《诗经》就和其他儒家经典一道,被推上了经学的神坛,笼罩上了神圣的光环,成为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教科书。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荀子“解蔽”认识论中的反思意向[J]. 现代交际 2020(02)
- [2].荀子的性情论美育观[J]. 美术研究 2020(01)
- [3].荀子“礼”教的伦理秩序向度及其逻辑[J]. 伦理学研究 2020(01)
- [4].荀子行历述考及补正——以钱穆先生的考辨为主轴[J]. 中国哲学史 2020(05)
- [5].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荀子[J]. 前进 2020(09)
- [6].荀子法律思想研究[J]. 戏剧之家 2018(20)
- [7].荀子的宗教向度及其价值探析[J]. 齐鲁学刊 2019(03)
- [8].荀子公平思想探析[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9].荀子入秦[J]. 前线 2019(11)
- [10].天人之分与性朴趋恶——试论荀子礼法观念的起源[J]. 池州学院学报 2019(05)
- [11].论荀子哲学思想的创新性[J]. 邯郸学院学报 2017(04)
- [12].荀子“礼法”教化思想的现代启示意义[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3].“国”之治如何可能?——荀子政治哲学的一个维度[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14].礼与法——荀子与法家的根本差异[J]. 中国哲学史 2018(04)
- [15].品读国学经典 提升学习能力——荀子学习之道及其启示[J]. 青海党的生活 2016(01)
- [16].荀子的“国妖”论[J].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 [17].荀子“应时”观及其生态学意义[J]. 东方论坛 2016(06)
- [18].荀子的道德治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 伦理学研究 2017(01)
- [19].秩序重建:荀子大一统思想研究[J]. 西部学刊 2017(03)
- [20].《荀子·劝学》中“参省乎己”考释[J]. 兰台世界 2017(07)
- [21].荀子基于人的局限性的社会秩序建构理论探究[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4)
- [22].儒道互补中的荀子诚信伦理——荀子道德哲学研究之四[J]. 邯郸学院学报 2017(03)
- [23].论说文中译英策略——以《荀子·劝学》为例[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 [24].荀子的人性论辨正——“性”“伪”“化性起伪”逻辑关系的解读[J]. 武夷学院学报 2016(01)
- [25].《荀子》中的两型文化——以荀子的学术批评为中心[J]. 临沂大学学报 2016(02)
- [26].荀子礼法思想研究的理论困境与体系建构[J]. 甘肃社会科学 2016(02)
- [27].荀子诚论发凡[J]. 道德与文明 2016(04)
- [28].荀子“思慕”论——兼与关爱伦理思想比较[J]. 伦理学研究 2014(06)
- [29].豪放厚重 通俗近人——《荀子史话》读后[J]. 高校社科动态 2015(01)
- [30].凡圣之辨——荀子“心”、“理”关系的双重模式[J]. 邯郸学院学报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