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生产力空间分布研究——兼论江苏省沿江沿海开发战略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润亮
导师: 华民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都市圈,区位优势,沿海沿江地区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生产力空间分布问题和江苏省沿江沿海开发战略进行了研究。我们对全球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生产力空间分布理论、经济全球化下的生产力空间分布理论、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及江苏省区位优势和生产力空间分布等五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在第一章中,我们试图从历史和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界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并对这四个阶段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同时,对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而且对经济全球化对生产力空间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对经济全球化下的经济空间布局的变革过程进行了探讨。 在第二章中,我们首先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角度来分析厂商的区位选择。我们从资源区、加工区和市场区的角度分析了厂商的区位选择动因,说明了古典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区位理论的研究方法;同时,对都市圈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都市经济圈在一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说明了都市圈空间布局的几种特殊的地理几何形式;而且,通过对长三角都市圈和珠三角都市圈的分析和比较,说明了我国两大都市圈的发展特征。最后,我们从世界经济生产力空间发展的角度说明了“中心——外围”理论,探讨了自19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中心的发展状态,指出了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向中国转移的当代趋势。 在第三章中,我们首先论述了运输费用与贸易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韦伯运输模型的改造,我们提出了一个最优区位选择的求解方法,从而在基本假设下对最佳区位点进行确定。同时,我们还对国际贸易中的经济地区效应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了自然因素、资本因素和知识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而且,说明了网络化假设下的空间新结构的表现和特征。最后,我们探讨了运输密集度与生产力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说明了资源流动性、资本流动性和劳动力流动性对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影响,而且将技术流动性从中提取出来,试图进一步地说明运输密集度与生产力空间分布之间的实质性关系。 在第四章中,我们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从自然禀赋、物质资本禀赋、人力资本禀赋和技术资源禀赋的角度对我国的资源条件进行了分析。显然,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探讨,我们认为,我国的人力资本禀赋是实现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技术资源禀赋是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未来方面。同时,我们从劳动密集型产品、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服务型产品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我们认为,完整地把握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未来方面,就需要首先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的国际比较优势入手,将之扩展为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际比较优势,最终实现技术服务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最后,我们探讨了在国际分工条件下的我国生产力空间
论文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全球化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界定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史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描述
3.判断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实基础
4.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外延
5.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面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发达国家全球化历史过程的增长动力
2.全球化背景下的增长理论
3.溢出效应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关键
4.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与经济安全的权衡
5.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利用后发优势的准备工作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对生产力空间分布的影响
1.全球化下的产业结构垂直重组
2.全球化下空间分布上的空间集聚效应
3.世界城市是全球化下的中心结构深化现象
4.世界城市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生产力空间分布理论
第一节 以厂商为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
1.资源禀赋角度的区位理论
2.古典区位理论与空间理论的关系
3.区位理论的现代研究方法
4.企业向市场区规模集聚现象对区位理论的证明
第二节 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区域经济理论
1.都市圈现象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2.空间分布模式是都市圈的几何特征
3.对日美都市圈形成因素的历史性探讨
4.我国两大都市圈的形态及发展趋势
第三节 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中心—外围”理论
1.“中心——外围”理论下的现代社会经济地理发展格局
2.全球化下的“中心——外围”发展模式
3.英美世界中心转移的历程回顾
4.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向中国转移是区位发展的当代趋势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生产力空间分布理论
第一节 贸易与运输费用
1.运输费用决定下的区位分布
2.最优运费区位的建立方式
3.最佳区位点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的经济地理效应
1.国际贸易发展之初的起主导作用的自然因素
2.国际贸易深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资本因素
3.知识经济时期起主导作用的知识因素
4.网络化下的服务贸易
第三节 运输密集度与生产力的空间分布
1.从资源流动性的角度分析我国东部区位优势的结构
2.资本流动性使得生产力空间布局得到强化
3.劳动力流动性进一步强化生产力的空间布局
4.技术流动性所包含的生产力空间布局的技术性特征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第一节 中国的资源条件
1.中国固有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
2.中国经济增长的物质资本禀赋三大来源
3.人力资本禀赋是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
4.技术资源禀赋是中国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源泉
第二节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
1.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发展中国家及我国的当前优势
2.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优势的进一步推进
3.技术服务型产品是我国国际竞争优势的最终归属
第三节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条件下的生产力空间分布
1.东部前沿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接触点
2.西部腹地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大后方
3.协调发展以营造东西部优势互补的国际竞争格局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江苏省的区位优势与生产力的空间配置
第一节 江苏拥有沿江沿海的区位优势
1.省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推进江苏沿江沿海开发的重要策略
2.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是江苏沿江沿海开发的有利条件
第二节 利用沿江沿海的区位优势是实现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在沿江沿海地区推进城市化
2.发挥都市圈区位优势,推进江苏沿江沿海地区的城市群建设
3.利用中心外围关系,整合江苏省的沿江沿海区位优势
第三节 江苏经济沿江沿海开发的战略构想
1.构建沿海沿江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2.江海互动,提升沿海沿江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3.经济协调发展是沿海沿江地区的政策引导重点
第四节 小结
附录 江苏省沿江沿海开发的制约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9-19
相关论文
- [1].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D]. 黄明华.华东师范大学2004
- [2].空间集聚与产业区位的形成:理论研究与应用分析[D]. 朱华友.东北师范大学2004
- [3].大上海都市圈经济发展研究[D]. 张建华.复旦大学2004
- [4].国际直接投资—基于空间经济与区位的一般研究[D]. 邱慧芳.华中科技大学2004
- [5].上海产业集聚及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动研究[D]. 魏星.复旦大学2005
- [6].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产业整合[D]. 裴瑱.复旦大学2005
- [7].都市圈的形成机理及协调发展研究[D]. 刘加顺.武汉理工大学2005
- [8].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D]. 唐志红.四川大学2005
- [9].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D]. 罗静.华中科技大学2005
- [10].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D]. 彭际作.华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