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再范畴化的认知研究

词类再范畴化的认知研究

论文摘要

根据典型范畴理论,词类是一种原型范畴。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概念范畴的动态识解倍受关注。词类再范畴化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典型范畴、再范畴化、识解、转喻、隐喻和认知原则等相关理论,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类再范畴化现象,探讨了这种语言现象生成和理解的认知理据。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引言,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做了总体介绍,着重阐明了论题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明确指出选题的目的和研究方法,提出本文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二章主要对目前学术界有关词类转换(名动转换和名化)语言现象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明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优劣利钝。第三章从范畴和范畴化的基本概念出发,集中分析典型范畴理论对词类范畴化的影响,指出词类是以原型为基础的范畴。同时,对于再范畴化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认为词类再范畴化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动态识解方法的语言认知过程。在学术界现有词类转化定义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关于词类再范畴化的新见解。第四章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重要观念的视角上,对有关识解、转喻和隐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解和阐述。第五章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采用上述认知理论的基本解释框架,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一些相关词类再范畴化现象,如名词和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相互转换现象进行了实例分析,认为转喻和隐喻作为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可以为词类再范畴化的生成和理解,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第六章是全文的总结部分,归纳提升和总结概述了上述基本观点。同时,指出本研究课题尚存的不足和局限性,所有这些问题,有待于今后作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Preliminary Remarks
  • 1.2 Theories, Methods and Goals of the Research
  • 1.3 Thesis Organization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Langacker’s Research
  • 2.2 Dirven’s Research
  • 2.3 徐盛桓&高芳’s Research
  • 2.4 张权’s Research
  • 2.5 刘国辉’s Research
  • 2.6 王冬梅’s Research
  • Chapter 3 The Recategorization of Word Classes
  • 3.1 Introduction
  • 3.2 Categorization Theory
  • 3.2.1 Category
  • 3.2.2 Categorization
  • 3.2.3 Two Different Models of Categorization Theory
  • 3.2.4 Word Classes as Prototype-based Categories
  • 3.3 Processing of Word-class Recategorization
  • 3.3.1 A Dynamic Construal Approach to Recategorization
  • 3.3.2 Definitions of Recategorization (Conversion)
  • 3.3.3 Main Types of Word-class Recategorization in Current English
  • 3.3.4 Main Types of Word-class Recategorization in Chinese
  • 3.4 Summary
  • Chapter 4 Cognitive Working Mechanisms of Word-class Recategorization
  • 4.1 Introduction
  • 4.2 Construal
  • 4.3 Metonymic Mechanism
  • 4.3.1 Introduction
  • 4.3.2 Definitions of Metonymy ---From a Cognitive View
  • 4.3.3 Conceptual Metonymy
  • 4.3.4 ICM and Metonymy’s Gen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 4.4 Metaphorical Mechanism
  • 4.5 Summary
  • Chapter 5 Case Studies
  • 5.1 Introduction
  • 5.2 Noun-verb Recategorization
  • 5.3 Verb-noun Recategorization
  • 5.4 Recategorization Involving Noun, Verb and Adjective
  • 5.5 Summary
  • Chapter 6 Conclusion
  • 6.1 Major Findings
  • 6.2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 6.3 Directions for Future Study
  • Notes
  • Bibliography
  • 相关论文文献

    • [1].治学读书四法:从善、有用、范畴化和经典化[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03)
    • [2].动态范畴化视角下“同志”的语义嬗变[J]. 文学教育(上) 2020(09)
    • [3].名词非范畴化工作机制的研究[J]. 林区教学 2015(01)
    • [4].范畴化与非范畴化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5].“门”族新词形成理据的非范畴化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7)
    • [6].范围副词演变中的非范畴化[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7(09)
    • [7].汉语数量范畴“去范畴化”现象研究[J]. 励耘语言学刊 2016(02)
    • [8].考眼力“共有几个3”游戏——符号学下的范畴化研究[J]. 赤子(下旬) 2016(12)
    • [9].叙实谓词“奇怪”的多角度分析[J]. 国际汉语学报 2017(01)
    • [10].新闻标题中名词非范畴化现象解析[J]. 校园英语 2016(04)
    • [11].专有名词非范畴化:认知机制与英汉翻译策略[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2].态度系统的范畴化问题及其拓扑应对[J]. 当代修辞学 2019(01)
    • [13].非范畴化“有+名”主观程度义分析[J]. 语文建设 2016(35)
    • [14].元曲中的非范畴化现象及其英译研究[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15].“的”字结构非范畴化的认知语用分析[J]. 文教资料 2009(20)
    • [16].数量结构“一把”的非范畴化现象探析[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08)
    • [17].量词的非范畴化特征及其动因机制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4(06)
    • [18].试论名词非范畴化的转喻机制[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5)
    • [19].语言非范畴化的再定义探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3(04)
    • [20].网络流行语“×哥”非范畴化分析[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10)
    • [21].语言的范畴化研究与言语幽默的互动[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22].非范畴化理论研究综述[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8)
    • [23].语言非范畴化的动态过程[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24].名物化现象与词类范畴化[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7)
    • [25].同义词与再范畴化[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 [26].无厘头语言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03)
    • [27].隐喻对语言非范畴化现象的认知阐释[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0(02)
    • [28].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关系分句使用规律的次范畴化研究[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 [29].英语两类定语从句区别的次范畴化解释[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04)
    • [30].探究去范畴化的定义[J]. 科技信息 2009(02)

    标签:;  ;  ;  ;  

    词类再范畴化的认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