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

党的领导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

论文摘要

公民参与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民主发展的新趋势,强调在代议制民主框架内,引入更多的直接参与,扩大公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参与。本论文在对西方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理论加以借鉴的同时,更多地强调了从实际出发,立足于中国国情来研究中国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通过对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行为客观、全面的研究,力求为我国的政治实践提供资鉴,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政治参与理论。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进行论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作为一种顺应现代民主政治发展潮流的民主理念,是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实践的反映和要求。其缘起的原因一是由于代议制民主模式的信任危机,二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公民参与具有了可操作性。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决定了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民主政治领域内的具体运用,是党对世界范围内民主化浪潮的积极回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第二章重点对党领导人民进行政治参与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回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也有过深刻的教训和严重的挫折。革命战争年代的政治参与以政治动员为主要形式,分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等几个重要阶段。重点考察了抗战时期我党领导政治参与的实践。解放后,我们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发展与进步,同样也经历了政治参与的曲折发展与严重挫折。通过对我党领导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总结出了在中国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的原则及历史经验。如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必须重视物质基础建设,必须积极营造现代政治文化,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等。第三章对现阶段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我国现阶段公民政治参与总的评价是进步与问题同在。政治热情与和参与冷漠并存;参与渠道不断拓宽与参与渠道不畅并存;参与的政治取向与利益取向并存;个体参与和群体参与并存;形式化参与和实质性参与并存;有序性政治参与和无序性政治参与并存。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参与心理冷漠化、参与发展失衡化、网络参与无序化、参与成本高昂化和参与行为无序化。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影响和制约现阶段公民政治参与发展问题的深层次因素分析,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体制机制完善程度,政治文化状况和参与主体自身因素。第四章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路径。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应当把这一任务作为一个系统来思考,从多个方面入手。解决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和领导核心,要树立立党为公的科学理念,为有序政治参与提供政治保障,还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参与引领社会政治参与。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离不开制度层面的有效保障。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还鼓励制度创新,畅通和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新载体作用,规范网络政治参与,推进以社团为主体的组织化参与,培育公民参与文化,提高公民个人的政治素质。总之,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通过制度的创新和基层自治的实践,不断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使公民养成民主习惯,为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 历史的方法
  • (二)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
  • (三) 系统的方法
  • (四) 实证研究方法
  • 四、拟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
  • 第一节 公民参与的概念与基本问题
  • 一、公民参与的概念
  • 二、公民参与的模式
  • 三、公民参与的形式
  • 第二节 公民参与问题的缘起
  • 一、代议制民主面临信任危机
  • 二、网络技术的推动
  • 第三节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 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公民参与在社会稳定中发展
  • 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有效抵制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的错误做法
  • 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公民参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健康运行
  • 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公民参与的长期健康发展
  • 第四节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
  • 一、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民主政治领域内的具体运用
  • 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党对世界范围内民主化浪潮的积极回应
  • 三、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 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
  • (一)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我们党对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现状的正确把握
  • (二)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 (三)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合法性的根本所在
  • (四)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
  • 第二章 党领导人民进行政治参与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革命战争年代以动员为主的政治参与
  • 一、中国共产党群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
  • (一) 大革命时期党领导群众政治参与的历史回顾
  • (二) 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群众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
  • (三) 抗战时期我党推进政治参与的实践及其历史经验
  • (四) 解放战争时期我党领导政治参与的理论和实践
  • 二、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政治参与思想的基本特点
  • (一) 把政治参与同广泛地政治动员结合起来
  • (二) 把政治参与同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结合起来
  • (三) 把政治参与同党的群众路线的原则结合起来
  • 第二节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与挫折
  • 一、新中国政治参与的发展与进步
  • 二、中国政治参与的曲折发展与严重挫折
  • 三、改革开放前政治参与发展的特点
  • 第三节 公民政治参与的复兴与发展
  • 第四节 党领导人民扩大政治参与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 一、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 二、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必须重视物质基础建设
  • 三、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必须积极营造现代政治文化
  • 四、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 五、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 第三章 现阶段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现阶段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特点
  • 一、政治热情与和参与冷漠并存
  • 二、参与渠道不断拓宽与参与渠道不畅并存
  • 三、参与的政治取向与利益取向并存
  • 四、个体参与和群体参与并存
  • 五、形式化参与和实质性参与并存
  • 六、有序性政治参与和无序性政治参与并存
  • 第二节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参与心理冷漠化
  • 二、参与发展失衡化
  • 三、网络参与无序化
  • 四、参与成本高昂化
  • 五、参与行为无序化
  • 第三节 影响和制约公民政治参与发展问题的深层次因素分析
  • 一、经济发展水平
  • 二、体制机制完善程度
  • 三、政治文化状况
  • 四、参与主体自身素质
  • 第四章 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政治参与
  • 第一节 树立立党为公的科学理念,为有序政治参与提供政治保障
  • 一、强化执政为民的意识,树立为民执政的科学理念
  • 二、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坚持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的统一
  • 三、发挥党的利益整合的功能,着力改善民生
  • 第二节 扩大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参与引导示范社会政治参与
  • 一、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为基础,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 二、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强化全委会权威
  • 三、以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为突破口,增强选举的竞争性
  • 四、以完善制度程序为保障,规范程序运作
  • 第三节 坚持和完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优化公民参与机制
  • 一、坚持和完善代议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二、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三、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第四节 鼓励制度创新,畅通和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
  • 一、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 二、健全和完善听证制度
  • (一) 完善听证程序,严格按照程序听证
  • (二) 建立对听证代表意见的回应制度
  • (三) 强化行政责任制度
  • 三、健全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 四、健全和完善信访制度
  • 第五节 发挥网络技术的新载体作用,规范网络政治参与
  • 一、改进信息发布制度,树立政府信息源权威
  • 二、加快网络立法,规范网络参与秩序
  • 三、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实现信息分配公平
  • 第六节 推进以社团为主体的组织化参与,提升公民政治参与的层次
  •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改进社团管理方式
  • 二、建立健全法律规范,营造社团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
  • 三、加强社团组织自律,推动社团组织自身的全面发展
  • 四、加强对社团组织的监督,构筑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 第七节 培育现代公民文化,造就高素质的参与主体
  • 一、改革教育内容,把公民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 二、将家庭、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构筑全方位的公民教育网络
  •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现代公民精神
  • 四、通过社团、社会自治等实践,教育训练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J]. 决策导刊 2010(12)
    • [2].加强党的领导 提供坚实保障[J]. 新西藏(汉文版) 2019(12)
    • [3].增强党的领导力 推进国企大发展[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9(11)
    • [4].把党的领导融入国有企业公司治理[J]. 党建研究 2019(12)
    • [5].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深度融合实践——基于智网经营管理主要事项决策清单的考察[J]. 重庆行政 2019(06)
    • [6].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J].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19(12)
    • [7].“两类公司”如何加强党的领导[J]. 现代国企研究 2019(17)
    • [8].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制度自信的根本所在[J]. 旗帜 2019(12)
    • [9].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J]. 民族大家庭 2019(06)
    • [10].提升党的领导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 党建 2019(12)
    • [11].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J]. 党课参考 2019(23)
    • [12].党的领导力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 领导科学 2020(02)
    • [13].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加强党的领导力[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03)
    • [14].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内涵、定位、意义与内在逻辑[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15].党的领导法规之法理证成[J].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0(02)
    • [16].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价值、任务与路径[J]. 中州学刊 2020(03)
    • [17].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科学安排[J]. 中国民政 2020(03)
    • [18].“党的领导”入法原则及其标准[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20(03)
    • [19].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这个根本[J]. 党建研究 2020(03)
    • [20].陈云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权威的思想及现实意义[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0(03)
    • [21].党的领导制度体系[J]. 中国工运 2020(01)
    • [22].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国之治”的根本保证[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0(11)
    • [23].提升园区党的领导力的路径和方法——对成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探索[J]. 中国领导科学 2020(03)
    • [24].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需要厘清三个基本问题[J]. 理论导刊 2020(05)
    • [25].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J].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20(02)
    • [26].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的关键[J]. 奋斗 2020(09)
    • [27].党的领导法规制度的理论基础[J]. 学术研究 2020(05)
    • [28].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的核心优势[J]. 红旗文稿 2019(19)
    • [29].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0(03)
    • [30].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理论起点、内在逻辑和价值取向[J].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0(04)

    标签:;  ;  ;  ;  

    党的领导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