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具有活血补肾作用的“补肾壮骨合剂”对骨缺损修复过程的作用机制及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基因的表达。方法:实验家兔90只,体重为2.0-2.5kg,雌雄不限,随机分成5组,每组18只,其中9只为实验组,9只为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取两侧桡骨(巴比妥钠20mg/kg静脉麻醉后),在无茵条件下,切开皮肤,逐层分离,充分暴露桡骨中段,用磨钻磨成20mm的骨缺损(包括骨膜),同时取两侧髂骨,用咬骨钳及剪刀制成大小1—2mm的颗粒状骨,植于左右桡骨骨缺损处。实验组用含“补肾壮骨合剂”(骨碎补、续断、自然铜土鳖虫)的饲料喂养,对照组用不含“补肾壮骨合剂”的饲料喂养。术后连续肌肉注射头孢唑林钠4天,预防切口的感染。分别于术后1、2、4、6、8周处死家兔,取骨缺损植骨区组织,进行HE及TGF-β多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TGF-β的cDNA探针原位杂交,在光镜与电镜下观察,并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RT-PCR)反应,具体观察和分析“补肾壮骨合剂”对修复骨缺损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基因表达的影响及骨组织修复情况。结果:病理学观察:实验组1周时移植骨内有部分移植骨细胞坏死及细胞核浓缩;2-4周时骨皮质长入移植骨内并有少量软骨细胞形成并伴有大量血管生长;4-8周长骨植骨区的血管数量增多,有明显网状新骨生成并伴有骨髓腔的形成。对照组1周时缺损区有大量的炎性反应并部分移植骨坏死;2-4周有明显的软骨细胞形成;6-8周时有较多的编织骨生成,钙化进一步增强。电镜观察:2周时实验组细胞成梭形,骨细胞核浓缩,染色质凝聚靠边。对照组无明显梭形细胞生成,骨细胞周围可见胶原纤维,核基质致密靠边;4周时实验组毛细血管数量增多,骨细胞骨陷窝及骨小梁形成,对照组毛细血管数量相对较少,周围有骨基质形成。8周时实验组成骨细胞形成,编织骨明显,对照组成骨细胞数量少及周围骨质增多,编织量少。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组1周TGF-β染色呈弱阳性表达。2周组TGF-β染色呈阳性表达,4周组TGF-β染色呈强阳性表达。6-8周组TGF-β染色呈阳性染色。对照组:1周组TGF-β染色同对照组无明显区别,不同的是对照组除4周组TGF-β染色呈阳性染色外,2、6、8周组TGF-β染色均呈弱阳性表达。原位杂交方法:实验组1周时骨髓间质细胞TGF-β均呈阴性表达,2周时骨折端骨痂中骨细胞TGF-β染色呈弱阳性表,4周时骨痂中骨细胞TGF-β成强阳性表达,6-8周后新生成骨细胞TGF-β染色呈弱阳性表达;对照组1周时TGF-β呈阴性表达,2、6、8周时一些成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呈弱阳性表达,4周时TGF-β染色呈阳性表达。RT--PCR结果:实验组1周TGF-β的相对表达量为3.69±0.01,对照组TGF-β相对表达量为1.00±0.00:实验组2周TGF-β的相对表达量为2.35±0.02,对照组TGF-β相对表达量为1.40±0.01;实验组4周TGF-β的相对表达量为3.18±0.01,对照组TGF-β相对表达量为1.59±0.02:实验组6周TGF-β的相对表达量为2.67±0.02,对照组TGF-β相对表达量为1.44±0.01:实验组8周TGF-β的相对表达量为2.59±0.01,对照组TGF-β相对表达量为1.27±0.03。结论:“补肾壮骨合剂”在自体骨修复骨缺损过程中能够增加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表达,缩短骨的修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