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酮酯—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工艺优化、质量标准及药代动力学实验

银杏酮酯—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工艺优化、质量标准及药代动力学实验

论文摘要

背景:银杏酮酯是国家卫生部批准的二类新药,其有效成分含量比传统银杏提取物有较大的提高,总黄酮含量达到44%,而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黄酮糖苷与苷元两种存在形式,传统银杏提取物中5%的黄酮是以苷元形式存在的,而银杏酮酯中45.45%以上的黄酮是以苷元形式存在的。大量研究显示,黄酮苷元清除人体氧自由基的生物活性明显优于黄酮糖苷,黄酮苷元的效价是黄酮糖苷效价的7倍。但另一方面,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苷和苷元、单糖苷、双糖苷和三糖苷)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游离的黄酮苷元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能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药物溶解度是影响药物释放和吸收的重要因素。无论药物以何种方式通过生物膜,它在吸收部位都必须以溶液状态存在才能被吸收,所以药物需要有一定的水溶性才能更好地产生药理作用,同时为了能够通过被动扩散透过生物膜,药物也需要有一定的亲脂性。一般来说,在不降低亲脂性的前提下,通过处方手段来增加药物的表观溶解度,进而增加它们透过生物膜的能力。常用的增溶技术包括:添加表面活性剂、调节PH值、减少粒径、固体分散、微乳化、减少粒径、脂质体或者上述手段的综合应用等等。而与其他技术相比,包合技术能在人体耐受的PH值范围内,在不降低药物亲脂性的前提下,有效地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并可以减少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使用。环糊精类是最常用的包合载体,它们具有疏水性的空腔,能够选择性包合各种客体分子,从分子水平改变药物的性质,形成稳定的包合物,从而达到改善客体分子的水溶性、稳定性等目的。羟丙基-p-环糊精(HP-β-CD)水溶性极好,对肾无毒,对肌肉、粘膜几乎无刺激作用。难溶性药物以HP-β-CD包合后,能显著提高其稳定性、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黄酮化合物类,如槲皮素、异鼠李素等,其抗氧化活性远高于传统的抗氧化物质如Vc、VE,而且银杏提取物的抗氧化性与清除自由基的药理作用之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保护其抗氧化性是实现其药理作用的前提。而包合技术其中的一个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囊内物质的活性,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本课题内容主要是HP-β-CD对GBE50进行包合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内容,具体包括:制备工艺优化、质量标准制订、药代参数研究以及水溶性、稳定性考察等。第一部分:工艺优化与表征应用正交试验设计,采用溶液搅拌法,以总黄酮醇苷包合率和载药量为考察指标;以光学显微镜、红外分光光度法(IR)、热重分析法(TGA)鉴定包合物的形成。结果显示:最佳包合工艺为投料质量比为1:1,包合时间为4h,包合温度为30℃,按照最佳工艺制备出来的包合物总黄酮醇苷包合率82.3%,载药量为11.55%。显微镜鉴别能够从外观层面区分包合物和物理混合物,红外吸收光谱法能够从基团角度显示包合物的形成,而热重分析法则从热稳定性方面的差异来证明包合物的生成。第二部分:质量标准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银杏酮酯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的总黄酮苷含量,色谱柱:Diamonsil C18柱(250×4.6mm),流动相:甲醇--0.4%磷酸(45:55),检测波长368nm,流速:1mL/min;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鉴别包合物。结果显示:槲皮素在2-132μg·mL-1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山柰素在0.9~60μg·mL-1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异鼠李素在0.1~9μg·mL-1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线性,R=0.9998。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65%、100.43%、99.34%,RSD分别为1.25%,1.36%,0.63%。红外光谱法鉴别包合物实验中,可以从峰位和峰强两方面着手进行考察,峰位能较好说明两样品的差异,而峰强仅从直观层面分析。如果能对图谱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将能获得更加精密的鉴别结果。第三部分:药代动力学实验:检测方法的建立:加入等体积的25%盐酸溶液,置于80℃中水解30min。待样品冷却后,加入2mL乙酸乙酯,涡旋3min,离心后吸取上清层,氮气吹干。残渣用0.5mL甲醇充分溶解。以甲醇-0.4%磷酸(45:55)为流动相。回归方程分别为y=50086x-211.49(r=0.9951)、y=496326x-1551.3(r=0.9901)结果显示:槲皮素在1.3-264.0μg·mL-1,山柰素在0.6~12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本方法重现性好。药代动力学研究:12只大鼠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灌胃银杏酮酯及其包合物后,检测血浆药物浓度。药时曲线采用DAS药代计算程序处理。实验结果显示: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显示:槲皮素有“双峰”现象,山柰素存在“三峰”现象。以槲皮素计,包合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46.10%;以山柰素计,包合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46.15%。自制银杏酮酯-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与银杏酮酯相比,吸收显著增加,除了提高溶解度外,其他促进吸收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第四部分:水溶性和稳定性考察水溶性:取HP-β-环糊精适量,加水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2.5、5、7.5、10、12.5、15mmol/L的溶液,加入过量的GBE50。过滤后收集滤液,通过HPLC检测各个滤液浓度,绘制相溶解曲线。结果显示:运用包合技术,可以把银杏酮酯中的总黄酮醇苷的溶解度提高4倍。结论:包合技术能有效提高银杏酮酯中总黄酮醇苷在水中的溶解度。稳定性:把参比银杏酮酯和包合物放在90℃条件下,1、3、5、10d后采样检查保存率;把参比银杏酮酯和包合物放在强度为4000Lx光照下照射,1、3、5、10d后采样检查保存率;把参比银杏酮酯和包合物放在92.5%和75%湿度条件下,按采集点后,采样检查重量变化率。结果显示:在90℃条件下,加热10d,银杏酮酯的总黄酮醇苷保存率仅为78.0%,而包合物可达92.7%;在强度为4000Lx光照下照射10d,银杏酮酯的总黄酮醇苷保存率仅为90.3%,而包合物可达96.3%,;但是在75%和92.5%湿度条件下,银杏酮酯和包合物均都吸湿严重,48h后呈流浸膏状。结论:包合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银杏酮酯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但高湿实验也提示我们,在本包合物的具体剂型选择问题上,应该注意考虑包合物容易受潮的特点。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银杏提取物及银杏酮酯对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的研究综述
  • 1.2 银杏提取物及银杏酮酯成分理化性质的研究综述
  • 1.3 包合技术及环糊精类的研究综述
  • 1.4 选题意义和课题框架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银杏酮酯-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2.1 材料与仪器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银杏酮酯-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 3.1 仪器和试剂
  • 3.2 方法和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银杏酮酯及其HP-β-环糊精包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 4.1 试剂和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银杏酮酯及其HP-β-环糊精包合物的水溶性和稳定性考察
  • 5.1 试剂和材料
  • 5.2 方法与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相关论文文献

    • [1].银杏叶片与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比较[J]. 中外医疗 2019(32)
    • [2].银杏酮酯片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0(06)
    • [3].银杏酮酯分散片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氧化应激的影响[J]. 天津中医药 2017(02)
    • [4].银杏酮酯滴丸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0(12)
    • [5].银杏酮酯片联合西洛他唑治疗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 2020(09)
    • [6].银杏酮酯滴丸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 2020(19)
    • [7].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J]. 医学信息 2019(21)
    • [8].银杏酮酯的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中药 2016(03)
    • [9].银杏酮酯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02)
    • [10].银杏酮酯分散片的临床应用评价[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4(02)
    • [11].银杏酮酯滴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J]. 当代医学 2017(04)
    • [12].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丁咯地尔在中老年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 2011(32)
    • [13].银杏酮酯自微乳化软胶囊质量标准研究[J]. 中药材 2009(04)
    • [14].银杏酮酯分散片萜类内酯的溶出度试验[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11)
    • [15].银杏酮酯滴丸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0(07)
    • [16].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J]. 河南医学研究 2020(04)
    • [17].银杏酮酯滴丸治疗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疗效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09)
    • [18].银杏酮酯滴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清hs-CRP含量的影响[J].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6(03)
    • [19].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银杏酮酯制剂[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21)
    • [20].临床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银杏酮酯滴丸应用的价值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 2015(05)
    • [21].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 江苏医药 2012(19)
    • [22].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05)
    • [23].麝香保心丸联合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9(06)
    • [24].桃红四物汤联合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老年出血性玻璃体混浊的临床疗效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 2020(05)
    • [25].银杏酮酯滴丸治疗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8(12)
    • [26].银杏酮酯生产废水处理工艺筛选[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27].银杏酮酯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缺血性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J]. 北方药学 2017(09)
    • [28].体外扩散池法评价银杏酮酯磷脂复合物体外透过性能研究[J]. 中国药业 2013(21)
    • [29].银杏酮酯分散片对急性血瘀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中国新药杂志 2013(23)
    • [30].银杏酮酯滴丸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血清氧化应激的影响[J]. 中国药房 2014(19)

    标签:;  ;  ;  ;  ;  ;  

    银杏酮酯—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工艺优化、质量标准及药代动力学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