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多轴棘轮效应本构描述及压力管道棘轮效应预测

材料多轴棘轮效应本构描述及压力管道棘轮效应预测

论文题目: 材料多轴棘轮效应本构描述及压力管道棘轮效应预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化工过程机械

作者: 高炳军

导师: 陈旭

关键词: 棘轮效应,循环塑性,本构模型,棘轮边界,有限元,弯头,管道

文献来源: 天津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利用自行设计的直管准三点弯曲实验装置、弯管面内弯曲加载装置,采用电阻应变法,在多轴疲劳实验机上对循环弯曲载荷作用下的20#钢内压直管、弯管进行了棘轮效应研究。利用自行设计的径向位移传感器监测了管子的径向变形。对于直管,发现棘轮应变首先沿环向产生,随着载荷的增加,轴向也将产生棘轮应变,但较环向小。随着棘轮应变的产生,直管圆截面变为椭圆截面。对于90~°弯管,无论是长半径还是短半径,最大棘轮应变发生在顶线位置处,为环向应变;对于45°弯管,距内缘线45°位置处的棘轮应变较顶线位置大。随着棘轮应变的产生,弯管圆截面变为椭圆截面。多载荷步加载时,以往棘轮应变历史会降低应有的棘轮应变速率,尤其在较大的载荷下先发生棘轮应变后,这种影响十分明显。利用直管准三点弯曲实验装置,确定了内压直管循环弯曲的棘轮边界。考察了现有循环塑性本构模型,发现能够适用于各种材料各种加载路径的本构模型还不存在,但对某类材料寻求较为适宜的本构模型完全可能。尤其Ohno-Wang模型及基于Ohno-Wang模型的改进模型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材料及结构的多轴棘轮效应预测的准确性。利用ANSYS的用户编程特性UPFs,通过编写USERPL.F子程序,将Ohno-Wang模型及其修正模型嵌入ANSYS软件,实现了结构循环塑性分析。利用ANSYS程序对循环弯曲载荷作用下的内压直管与弯管进行了弹塑性分析,通过比较各模型对直管、弯管棘轮应变的预测,发现对于直管、弯管中的E90S及E45L,修正的Jiang-Sehitoglu模型的预测结果更好一些,而对于弯管中的E90L,Chen-Jiao-Kim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能够较好地吻合。对于循环弯曲载荷作用下的内压直管,讨论了确定棘轮边界的现有规范及方法,发现采用修正的Jiang-Sehitoglu模型按C-TDF方法确定的棘轮边界线能够较好地界定安定区。采用修正的Jiang-Sehitoglu模型按C-TDF方法确定了面内循环弯曲载荷作用下内压弯管E90L、E90S及E45L的棘轮边界。根据等强度原则推导了内压弯管的理论壁厚分布,并根据弯管的加工特点,提出一种假定的壁厚分布,可有效改善弯管抗棘轮应变能力。

论文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棘轮效应

1.2 耦合类多轴棘轮效应本构模型

1.2.1 Armstrong-Frederic动力恢复模型

1.2.2 Chaboche模型

1.2.3 Ohno-Wang模型

1.2.4 McDowell 模型

1.2.5 Jiang-Sehitoglu模型

1.2.6 混合模型

1.3 压力容器与管道棘轮效应

1.3.1 结构热棘轮效应

1.3.2 循环弯曲载荷作用下压力管道的棘轮效应

1.4 分析讨论

1.5 本文的工作及研究意义

1.5.1 本文工作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压力管道棘轮应变的试验研究

2.1 20~#钢单轴拉伸与单轴棘轮效应

2.1.1 试件

2.1.2 单轴拉伸实验

2.1.2 单轴棘轮效应实验

2.2 循环弯曲载荷作用下内压直管棘轮效应的实验研究

2.2.1 实验装置与测试系统

2.2.2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2.2.3 小结

2.3 面内循环弯曲载荷作用下内压弯管棘轮效应的研究

2.3.1 实验装置与测试系统

2.3.2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2.3.3 小结

第三章 弹塑性有限元计算方法研究

3.1 Ohno-Wang(OW-II)模型基本方程

3.2 基于Euler后退法OW-II模型的塑性应变的求解

3.2.1 计算方法

3.2.2 一致性切向矩阵及试算应变增量计算

3.3 OW-II模型在ANSYS程序中的嵌入与计算验证

3.3.1 OW-II模型在ANSYS程序中的嵌入

3.3.2 计算验证

3.4 小结

第四章 压力管道棘轮应变分析与预测

4.1 几个典型随动强化模型的模型参数确定

4.1.1 双线性随动强化(BKH)模型

4.1.2 Chaboche模型

4.1.3 OW-II模型

4.1.4 Jiang-Sehitoglu模型及Chen-Jiao模型

4.2 内压直管对称循环弯曲棘轮应变分析及本构模型的确定

4.2.1 内压直管对称循环弯曲棘轮应变分析

4.2.2 各模型对PSPSCB棘轮应变的模拟

4.2.3 内压直管对称循环弯曲棘轮应变分析本构模型的确定

4.3 MJS模型对PSPSCB棘轮效应的模拟

4.4 内压弯管对称循环弯曲棘轮应变分析及本构模型的确定

4.4.1 内压弯管对称循环弯曲棘轮应变分析

4.4.2 内压弯管对称循环弯曲棘轮应变分析本构模型的确定

4.5 内压弯管对称循环弯曲棘轮应变模拟

4.5.1 CJK模型对E90L棘轮应变的模拟

4.5.2 MJS模型对E905-3 棘轮应变的模拟

4.5.3 MJS模型对E45L棘轮应变的模拟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压力管道棘轮边界的确定

5.1 关于棘轮边界的现有规范及方法

5.1.1 ASME/KTA规范

5.1.2 Efficiency diagram rule(RCC-MR)

5.1.3 扩展安定理论(Extended shakedown theory)

5.1.4 C-TDF方法

5.1.5 几种方法的评述

5.2 循环弯曲载荷作用下内压直管循环边界的确定

5.3 循环弯曲载荷作用下内压弯管循环边界的确定

5.4 小结

第六章 理想弯管截面形状的讨论

6.1 基于等强度原则内压弯管的理论壁厚

6.2 纯弯曲下弯管截面厚度

6.3 推制法弯管截面厚度

6.4 假定弯管截面厚度下棘轮应变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主要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5-24

参考文献

  • [1].循环硬化材料高温非比例循环棘轮行为的本构描述及其有限元实现[D]. 张娟.西南交通大学2006

相关论文

  • [1].循环载荷作用下压力管道棘轮效应及安定性研究[D]. 陈小辉.天津大学2014
  • [2].无铅钎料Sn-3.5Ag多轴棘轮变形与低周疲劳研究[D]. 高红.天津大学2007
  • [3].金属材料多轴棘轮—疲劳交互作用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 刘宇杰.西南交通大学2008
  • [4].橡胶材料多轴疲劳寿命及微观结构研究[D]. 汪艳萍.天津大学2007
  • [5].电站高温材料棘轮—蠕变交互作用的本构模型研究[D]. 倪永中.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
  • [6].金属材料的多轴疲劳行为与寿命估算[D]. 王英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 [7].循环硬化材料高温非比例循环棘轮行为的本构描述及其有限元实现[D]. 张娟.西南交通大学2006
  • [8].多轴非规则载荷下低周疲劳寿命预测[D]. 金丹.天津大学2004
  • [9].三维含缺陷压力管道的极限与安定分析[D]. 杨彬.清华大学2001
  • [10].多轴加载下焊锡钎料63Sn-37Pb的本构描述[D]. 陈刚.天津大学2005

标签:;  ;  ;  ;  ;  ;  ;  

材料多轴棘轮效应本构描述及压力管道棘轮效应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