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志坚(广州市越秀区桂花岗小学,广东广州510400)
摘要: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门指导小学生认识科学常识,了解科学现象的一门科学普及课。面对科学知识薄弱的小学生,本文试图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出发,通过合理利用课内外的资源,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育资源;小学科学;实践;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学校本身的资源以及学校周边的当地教育资源,都可以用来为小学科学教育服务,以便更有实效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品质、科学实践的能力。
一、吃透新教材内容,以教材为本,提升教学实效
小学科学学科的任务由原来的“教给学生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转变成为“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新编教材与人类科学认知的程序进行了很好的融合。低年级新编教材的1-4册,总共59课,其中涵盖了多重浅显易懂的科学知识,包括理化、天文、生物、地理以及人体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内容,处处都展现出一种启发性。新教材里的一些自然现象或者自然物体都非常直观、具体,小学生一看便能明白,而且还能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例如,教材中有小金鱼儿、蟋蟀、蝙蝠等小朋友喜欢的小动物,还有风车、不倒翁等玩具。教师通过形象地解说,即可轻易地使学生明白其中所蕴藏的科学奥秘。通过研究教材,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有利资源,可以使学生在看、想、做等一系列简单的过程中,既得到好奇心的满足,又增强科学知识的吸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如中年级教材中一些动手课,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完成一些实践任务,制作一些简单的东西,便能达到激发兴趣、开发智力的目的。
新教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非常重视彩图,这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针对每个观察的对象,教师都让学生用一幅或者几幅图画来展示该事物的具体形象特点,这样既能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同时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总之,我们的教师应该多多利用新教材中已有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看图、识图、作图、实验、动手或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科学素养。
二、深入大自然与日常生活,依靠实践,强化教学实效
小学科学教师应多开展一些校内室外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使其充分发挥实效性。我们学校在天台建有“趣翠园”“生物园”以及学校处于雕塑公园旁,有较好的地理、环境优势,为了能让学生充分认识植物,教师经常带领学生们在校园里进行种花种草比赛。学生们为了种出更好的花草,便会积极地请教教师,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巩固和加深课本知识,并学到很多课本中没有的新知识,这对提高他们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和效果来说,是非常显著的。
调动求知欲和积极性,单单靠课堂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其实对于学生们来说,大自然和生活才是真正的大课堂。小学科学教师应学会充分结合自然教学的特点,利用一些班队活动的机会,带领学生开展“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实践活动。例如,师生们共同走进大自然,采集标本,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生态公园及科研劳动基地等,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开拓视野、获取知识,激发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热情。那些讨厌学习枯燥课本知识的学生,如果让其走出教室,在室外,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学习,相信他们对于课本中的知识必定会有新的看法和体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工地上,他们可以看到滑轮、杠杆;在田野中,他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在公园,他们可以看到惯性的猴子和凶猛的老虎。在大自然中学习的学生,更容易记住科学知识,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科学,同时也更能激发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从而培养起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过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正处于情感、态度以及习惯的形成期,必须重视其科学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在以后面对生活、学习及工作中的问题时,都能表现自若。
三、广泛运用教学教具,通过实验教学,增强教学实效
教具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手段,对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协助功能。科学现象的再现、展示和体验是科学课程重要的学习手段,对于理解、分析、记忆、探究都十分重要。生动活泼的课堂,高效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教具和实验来辅助。例如,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在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时候,就可以使用相关的教学工具来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如制作好看、好玩的幻灯片来演示植物生长的过程;用实验仪器展示科学现象的过程。
“体验”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只有亲自参与,感受挑战、合作、成功与失败,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长。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多创造一些自我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动眼、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这“四动”来更有效地学习科学知识,也使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室、仪器室、标本室等让学生多体验,多实践。如果学生的实验没有成功,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把实验做完,而应该耐心地给学生分析没有做成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对于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必须耐心,必须舍得花大量的时间去引导。不要一开始就低估学生们的能力,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启发,学生的表现一定会值得我们去喝彩。就算失败,那也是具有很强教育意义的学习过程。
四、引入校外资源,邀请专家授课,拓展小学生科学探索的维度
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形成一种科学习惯或者信念。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习惯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这也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前提与出发点。
小学科学的教学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是分不开的,而这些生活常识的教育又不能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和书本教学。这时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去利用当地的资源,如主动联系相关单位的专家,争取部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共建单位的帮助……让他们走进我们的课堂,对学生进行相关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如笔者曾邀请了越秀区少年宫的专业教师到学校授课,介绍盆栽的种植技巧。少年宫的教师讲解透彻明了,而且结合盆栽种植的实际,让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对科学的认识,教学效果很好。另外,由于我校离市内的中医药大学、广州大学、交控中心较近,于是我们就请专家来校对学生进行医药、器械、化学等方面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学生了解医生在看病救人时所用的设备都包含什么样的科学原理、酸碱中和后的反应等,进而拓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维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总之,科学课堂的教育,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需要让学生更多地融入到社会的广泛空间中去,体验、学习各个行业中所包容的科学知识,有容乃大。当然,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相关单位的相互配合,才能促进学生知识快速增长。
当科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科学对学生来说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脱离生活现实的科学课是“不科学的科学课”。杜威说过:“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科学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生活,让科学变得更加生活化,从而更容易地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体验到科学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科学巨大的吸引力。对资源的充分合理运用,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的生活之中,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贡献,从而引发更大的学习热情,促成更佳的教学与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0.
[2]赵文超,郝京华,陈卫春.国外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策略[J].上海教育,2005(,08).
[3]段佳.浅议小学科学课教师素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1).
[4]陈灏.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