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源之诗——黑大春诗歌浅谈(论文文献综述)
杨建军,赵智行[1](2021)在《论新世纪诗歌的“复数”乡愁》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诗歌的乡愁书写,具有"复数"的多面与多变。乡愁书写宏观呈现为"城乡共愁",中观体现为"地域狂欢",微观体现为"雅俗交杂",多种样态的乡愁表达形成了复调争鸣式的"众声喧愁"。乡愁诗歌的"复数",开启了诗歌个性化的"再度寻根",可纾解当前人类社会的现代焦虑,可疗愈当代人的身份断裂与认同创伤,为新世纪乡愁诗歌探索新生之路。乡愁诗歌"复数"的记忆铭刻,呼应了"记住乡愁"的时代思潮,从个人记忆、社会记忆、生态记忆等方面体现了新的精神探索。新世纪乡愁诗歌的"复数",也为海内外华语诗歌跨域对话提供了可能,乡愁是华语文学场域内的一种共识性情感。相较于台湾地区文学和海外华语文学,中国大陆的乡愁诗歌书写能够重启风尚推动对话,通过诗人诗作间的跨域交流,形成海内外诗人间乡愁书写的相互照亮,进而助力华语诗歌乡愁书写走向彼此成就。
王佳欢[2](2019)在《吕德安诗歌论》文中认为吕德安在“第三代”诗人中表现得相对安静,这与诗人淡泊的天性有直接关系,他鲜于露面但诗歌广为流传。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新世纪以来,吕德安保持良好的创作势头,写下三百余首诗作。他的诗歌写作是基于个人生活经历,融合多方面诗学经验的实践,主要包括对生命的感知,对生存家园的回望,以及源于时代社会而发出的精神反思。早期创作吕德安受洛尔卡诗歌及中国民谣的影响探索出了一条谣曲之路,舒缓的节奏,恬淡的诗风使他在诗坛独树一帜;九十年代出国后,整体诗风向内延展,呈现出冷峻而孤寂的美学气质,同时在短诗创作之外进行长诗实践。面对现代城市的喧嚣,诗人更倾心于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归国后,他在山中筑起了一所现实的“家园”,找到了自我精神的归宿。吕德安对诗歌的不断探索显示了诗人旺盛的诗歌生命力,他的诗学才情和写作姿态为当代诗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本论文拟从吕德安的写作轨迹,诗歌的思想主题,诗学来源,美学气质及艺术建构方式等方面,试图全面、深入地探讨吕德安诗歌的独特价值。
马永波[3](2004)在《本源之诗——黑大春诗歌浅谈》文中认为一、本源的空有之境 黑大春是个具有“隐蔽的繁复”的诗人,他貌似单纯的诗歌始终拒绝着理性的阐释,你要想解析其诗歌世界的丰富色彩,你就必须首先让自己置身那个“空有”之境。他更多的是以语言引领你行经必由之路的向导,他展示给你一个世界,而不是向你讲述一个世界,他的诗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这样一个理想:诗歌是“to be”,而不是“to mean”;是“to show”,而不是“to tell”。对于他来说,诗歌本身既是手段也是目
马永波[4](2004)在《本源之诗——黑大春诗歌浅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本源的空有之境 黑大春是个具有“隐蔽的繁复”的诗人,他貌似单纯的诗歌始终拒绝着理性的阐释,你要想解析其诗歌世界的丰富色彩,你就必须首先让自己置身那个“空有”之境。他更多的是以语言引领你行经必由之路的向导,他展示给你一个世界,而不是向你讲述一个世界,他的诗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这样一个理想:诗歌是“to be”,而不是“to mean”;是“to show”,而不是“to tell”。对于他来说,诗歌本身既是手段也是目
二、本源之诗——黑大春诗歌浅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源之诗——黑大春诗歌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论新世纪诗歌的“复数”乡愁(论文提纲范文)
一、“复数”乡愁的多元呈现 |
(一)“城乡共愁” |
(二)“地域狂欢” |
(三)“雅俗交杂” |
二、“复数”乡愁的再度寻根 |
三、“复数”乡愁的记忆铭刻 |
四、“复数”乡愁的跨域对话 |
(2)吕德安诗歌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既有研究概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吕德安的诗歌写作轨迹 |
第一节 诗歌写作早期:1978年—1990年 |
第二节 旅居海外时期:1991年—1994年 |
第三节 归国之后:1994 年至今 |
第二章 吕德安诗歌的主题 |
第一节 家园意识 |
第二节 生命感知 |
第三章 吕德安诗歌的美学气质及建构方式 |
第一节 美学气质的内外呈现 |
第二节 美学气质的历时流变 |
第三节 诗歌的艺术建构方式 |
第四章 吕德安诗歌的诗学来源 |
第一节 与“文化寻根”诗的精神并联 |
第二节 洛尔卡、弗罗斯特的诗艺影响 |
第三节 同时代诗人的相互启发 |
第四节 绘画艺术的跨界启示 |
结论 |
附录 《吕德安的访谈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本源之诗——黑大春诗歌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源的空有之境 |
二、抒情与沉思的平衡整合 |
三、人本与文本的统一 |
四、家园与本源 |
四、本源之诗——黑大春诗歌浅谈(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新世纪诗歌的“复数”乡愁[J]. 杨建军,赵智行.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吕德安诗歌论[D]. 王佳欢.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本源之诗——黑大春诗歌浅谈[J]. 马永波. 诗探索, 2004(Z2)
- [4]本源之诗——黑大春诗歌浅谈[J]. 马永波. 诗探索, 2004(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