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断陷盆地成烃与成藏关系研究——以东营凹陷为例

陆相断陷盆地成烃与成藏关系研究——以东营凹陷为例

论文题目: 陆相断陷盆地成烃与成藏关系研究——以东营凹陷为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作者: 刘庆

导师: 沈忠民,张林晔

关键词: 东营凹陷,湖相盆地类型,优质烃源岩,微裂隙,成烃与成藏组合

文献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借鉴含油气系统理论成因论的思想方法,针对陆相断陷盆地高勘探程度阶段勘探重点向隐蔽油气藏转移的情况,以东营凹陷为例,综合运用地质和地球化学手段,从宏观和微观、有机与无机结合的角度,系统研究了不同烃源岩的发育、成烃过程、油气生成运移的机制,分析了成烃与成藏各地质要素的组合关系和时空演化特点,指出了新的勘探方向,主要成果如下: 根据层序结构特征、古生物组合及微量元素含量等的变化,剖析了Es4上—Es2下湖盆类型的演变,提出Es4上和Es3下亚段为均衡补偿湖相盆地沉积,Es3中亚段为过补偿湖相盆地沉积,并且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各层段烃源岩发育的特点及主要控制因素,划分了沉积相,建立了沉积相模式。 系统研究了不同烃源岩的微观特征、有机质与无机矿物的接触关系以及固体有机质的赋存方式,探讨了烃源岩中“富集有机质”和“分散有机质”形成的机制。总结了不同层段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非均质性差异,提出了东营凹陷优质烃源岩的判定标准,总结了其主要判识标志特点,追踪了Es4上和Es3下亚段优质烃源岩的平面和空间展布。 建立了不同层段烃源岩的自然演化地球化学剖面,系统分析了生烃过程的差异性及其原因,划分了生烃阶段。 系统研究了有机粘土复合体和干酪根的表面化学特征随埋深的变化以及对排烃的指示意义。 根据烃源岩残余油饱和度分析,确定了不同烃源岩的有效排烃门限,提出Es4上烃源岩大规模排油深度为2600m,对应着突变压实阶段的后期,Es3下亚段大规模排油深度在3200m左右,对应着紧密压实阶段。在突破压力模拟实验和微观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烃源岩物性特征的差异,明确了生烃超压是微裂隙形成的主要机制,提出了优质烃源岩的排烃模式,分析了烃源岩的埋藏史和排烃史。 通过对不同构造带典型油田的解剖,总结了东营凹陷成藏的特点和规律:目前已找到的原油主要来自Es4上和Es3下优质烃源岩,Es4上亚段烃源岩对油藏的贡献大于Es3下亚段,前者由洼陷带到盆地边缘相对贡献逐渐加大,而后者则主要在洼陷带成藏:通源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Es4上亚段生成的油气存在两期重要的成藏过程,而Es3下亚段以晚期成藏为主;区内存在三种基本成烃与成藏组合,已探明油气以源上型为主。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今后的勘探方向。

论文目录:

引言

第1章 地质概况

1.1 构造地质概况

1.2 构造演化和地层发育

1.3 沙河街组沉积演化

第2章 湖盆演化与烃源岩发育

2.1 层序地层学研究

2.2 湖盆演化

2.3 沉积相与烃源岩发育

第3章 烃源岩微观特征

3.1 深湖相泥质烃源岩的分类

3.2 烃源岩微观特征分析

第4章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有机质丰度

4.2 有机质类型

4.3 生物标志化合物

4.4 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

4.5 非均质性

第5章 优质烃源岩判识及追踪

5.1 优质烃源岩评价标准的建立

5.2 优质烃源岩的判识标志

5.3 优质烃源岩的空间展布

第6章 烃源岩演化以及生烃差异性

6.1 烃源岩演化阶段划分

6.2 烃源岩生烃模式的差异

6.3 不同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特征的差异

6.4 不同烃源岩有机质化学结构的差异

第7章 初次排烃界面地球化学研究

7.1 干酪根表面特征研究

7.2 干酪根网络中可溶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7.3 有机粘土复合体的表面特征研究

第8章 油气运移

8.1 烃源岩排烃阶段划分

8.2 微裂隙排烃通道分析

8.3 烃源岩突破压力物理模拟实验

8.4 不同烃源岩排烃差异分析

8.5 超压分布与烃源岩排烃

8.6 烃源岩埋藏史和排烃期次分析

8.7 小结

第9章 东辛油田(中央背斜带)油源分析和成藏过程研究

9.1 地质概况

9.2 油源对比

9.3 原油生物降解

9.4 成藏过程分析

9.5 勘探方向预测

第10章 牛庄油田(洼陷带)油源分析和成藏规律研究

10.1 基本地质特征

10.2 地层压力特征

10.3 油源分析

10.4 成藏过程分析

第11章 梁家楼油田(缓坡带)油源分析和成藏规律研究

11.1 地质概况

11.2 油源对比

11.3 油藏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1.4 地层压力特征

11.5 油气成藏模式分析

11.6 石油地质意义

第12章 牛庄洼陷南斜坡(缓坡带)油源分析和成藏规律研究

12.1 基本地质特征

12.2 原油物性特征

12.3 油层压力特征

12.4 油源分析

12.5 成藏过程和成藏规律分析

第13章 胜坨油田(陡坡带)油源分析和成藏规律研究

13.1 地质概况

13.2 原油性质

13.3 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油源分析

13.4 油田水化学特征和油源关系分析

13.5 成藏过程分析

13.6 结论

第14章 东营凹陷成烃与成藏关系

14.1 原油成藏的场环特征

14.2 成藏时期与储量分布具有密切关系

14.3 通源断层是断陷盆地中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14.4 油气成藏具有三种基本模式

结论与认识

图版及图版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09-09

参考文献

  • [1].济阳坳陷青东凹陷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主控因素[D]. 葛海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
  • [2].莺琼盆地烃源岩生源构成、生烃潜力及其控藏作用研究[D]. 王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8
  • [3].大兴安岭西部晚古生代地层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烃源岩评价[D]. 杜添添.吉林大学2018
  • [4].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化湖泊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机理[D]. 彭德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
  • [5].陇东西峰地区三叠系油源、成烃母质及其发育的古环境研究[D]. 吉利民.中国地质大学2005
  • [6].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热解动力学研究及其应用[D]. 耿新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 [7].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低丰度烃源岩排烃特征及有效性评价[D]. 陈君青.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 [8].铀在封闭体系中对烃源岩生烃作用的影响[D]. 邓煜.西北大学2017
  • [9].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油气来源及其富集规律[D]. 王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 [10].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源问题再研究[D]. 杨福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相关论文

  • [1].东营凹陷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D]. 王建宝.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
  • [2].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油气成藏模式及其勘探前景研究[D]. 周建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
  • [3].陆相盆地油气充注史的油藏地球化学研究[D]. 罗小平.成都理工大学2004
  • [4].构造演化与油气动态复式成藏[D]. 佘晓宇.成都理工大学2004
  • [5].渤南洼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D]. 蔡忠东.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6].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D]. 吕锡敏.西北大学2005
  • [7].断陷盆地复杂斜坡带油气分布与成藏规律研究[D]. 孟卫工.西南石油大学2006

标签:;  ;  ;  ;  ;  

陆相断陷盆地成烃与成藏关系研究——以东营凹陷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