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岭油松林林隙更新特征研究

子午岭油松林林隙更新特征研究

论文摘要

林隙是森林生态系统演替中不可少的驱动要素。它为林下幼苗提供良好生存场所的同时,也构成了维持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环境。因此,林隙被视为是推动森林演替和更新的重要条件之一。本研究利用样地调查和比较分析法,以子午岭中湾林场油松林自然更新为重点,调查研究了油松林林隙更新特征,分析比较了油松林林隙更新与林下更新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子午岭油松林的林隙与林下更新特征有所不同。(1)林下更新的主要乔木树种有辽东栎、油松、春榆等,每公顷幼苗幼树都在2000株以上;林隙内更新树种以辽东栎、油松为优势,每公顷幼苗幼树都在8000株以上。(2)林分中灌木种类繁多,优势的灌木种类有鞘柄菝葜、灰栒子、水栒子等,每公顷幼苗幼树在3000株以上;林隙内灌木种类较少,优势的灌木种类主要为胡枝子、北方茶藨子、虎榛子等,每公顷幼苗幼树都在2000株以上。(3)乔木树种高度在30cm以下的幼苗幼树林下多于林隙内,而高度50cm以上的幼树数量在林隙内远远多于林下,每公顷达18000株。(4)林下更新树种的种类多于林隙内,但许多树种的幼苗幼树在林隙的重要值大于其在林下的重要值。(5)总体比较,子午岭油松林的林隙更新优于林下更新。2.不同的树种在更新过程中对林隙的反应不同。子午岭油松林的更新乔木树种可划分为对林隙有强烈正更新反应树种、中等更新反应树种和不明显更新反应树种3类生态种组。第一类生态种组树种有3种,都只出现在林隙中,因此其幼苗幼树的平均密度和平均高度在林隙中占很大优势;第二类生态种组树种有6种,林隙对树种的更新影响中等;第三类生态种组的树种有13种,它们不受林隙影响,在林下与林隙自然更新无差异。3.油松在林隙与林下的更新特征差异显著。(1)油松幼苗在林隙内重要值远远大于其在林下的重要值;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油松在林隙与林下的高度生长差异极为显著,是林隙更新的典型树种。(2)油松在林隙内生长良好,7年生以上的幼树数量在林隙内远远大于林下,地径在1cm以上、高度在50cm以上的幼树数量分布在林隙内也远远大于林下,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存活的概率大于林下,林隙的存在为油松幼树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3)在油松林林下,虽油松的自然更新属良好水平,幼苗较多,更新密度较大,然死亡率高,导致幼树较少,更新效果不显著;但在油松林林隙内,油松的幼树明显多于林下,幼苗幼树生长状况良好,其平均高度大于在林下的平均高度,更新频度高达96%,更新效果显著。这表明,林隙的存在能有效地促进油松的自然更新。4.相关分析表明,林隙内油松幼苗幼树的更新数量与光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植被总盖度呈显著负相关。林隙面积的大小对林隙内树种的更新至关重要。研究初步表明,林隙面积在200~250 m2时较适宜油松的自然更新。

论文目录

  •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1. 林隙研究概述
  • 1.1 林隙概念
  • 1.2 林隙形成研究
  • 1.3 林隙特征因子研究
  • 1.4 林隙生态特征研究
  • 1.4.1 林隙内的光环境特征
  • 1.4.2 林隙内的温度与湿度特征
  • 1.4.3 林隙内的土壤特征
  • 1.4.4 林隙内微地形特征
  • 1.5 林隙与树种更新研究
  • 1.6 油松林林隙研究展望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形地貌
  • 2.2 气候
  • 2.3 土壤
  • 2.4 植被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1.1 子午岭油松林林下更新特征研究
  • 3.1.2 子午岭油松林林隙更新特征研究
  • 3.1.3 子午岭油松林林下更新与林隙更新差异分析
  • 3.2 研究方法
  • 3.2.1 野外调查方法
  • 3.2.2 数据处理方法
  • 3.2.3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子午岭油松林林下更新特征研究
  • 4.1.1 林下总体更新特征
  • 4.1.2 林下油松幼苗幼树的更新特征
  • 4.2 子午岭油松林林隙更新特征研究
  • 4.2.1 林隙内总体更新特征
  • 4.2.2 林隙内油松幼苗幼树年龄结构分布特征
  • 4.2.3 林隙面积对油松更新的影响
  • 4.2.4 油松幼苗幼树的高度、地径分布特征
  • 4.3 子午岭油松林林隙与林下更新差异
  • 4.3.1 林隙与林下树种总体更新特征对比分析
  • 4.3.2 林隙与林下树种的组成差异
  • 4.3.3 林隙与林下油松幼苗幼树的高度生长差异
  • 4.3.4 林隙与林下油松幼苗幼树年龄分布特征比较
  • 4.3.5 林隙与林下油松幼苗幼树地径、高度分布特征比较
  • 4.3.6 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与林下树高生长曲线比较
  • 4.3.7 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与林下地径生长曲线比较
  • 4.3.8 影响林隙更新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探究陕北油松林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 现代园艺 2019(18)
    • [2].库伦旗油松林区红脂大小蠹危害初探[J]. 现代农业研究 2019(12)
    • [3].油松林补植落叶松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 2020(08)
    • [4].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碳储量及分布格局[J]. 生态环境学报 2013(11)
    • [5].抚育间伐对不同坡面油松林生长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10)
    • [6].宁夏贺兰山油松林林隙特征[J]. 福建林业科技 2016(04)
    • [7].中国油松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J].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8(06)
    • [8].黄龙山油松林水平空间结构分析[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0(01)
    • [9].黄土高原子午岭不同林龄天然油松林土壤微生物组成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10(01)
    • [10].陕北油松林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研究[J]. 花卉 2019(20)
    • [11].包头地区油松林地土壤含水率、容重变化特征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12].秦岭锐齿栎林和油松林林冠层对大气降雨水质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1(02)
    • [13].黄土丘陵区人工和天然油松林物种多样性比较[J]. 西北农业学报 2008(02)
    • [14].北京市松山天然油松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J].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5)
    • [15].人工油松林地土壤水分亏缺和补给动态变化规律[J]. 江西农业学报 2017(03)
    • [16].黑里河天然油松林生态类型与结构初步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8)
    • [17].人工油松林抗旱能力与环境因子灰色关联分析[J]. 河北林业科技 2010(04)
    • [18].子午岭人工油松林土壤种子库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09(04)
    • [19].辽西天然油松林土壤碳氮分布规律[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09)
    • [20].陕北油松林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 陕西林业科技 2012(06)
    • [21].气候因子对油松林蒸发散的影响[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 [22].油松林改建红松果用林改建后效果分析[J]. 林业科技通讯 2018(07)
    • [23].山西省天然油松林根径立木材积表的编制[J]. 山西林业科技 2013(03)
    • [24].内江市城郊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的研究[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S1)
    • [25].长春南湖公园油松林物种组成与结构[J]. 生态学杂志 2019(01)
    • [26].陕西省油松林生产力动态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2)
    • [27].经验模型和过程模型对油松林枯损预测的比较[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7(03)
    • [28].晋西黄土区油松林的生长释放与生长抑制[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8(06)
    • [29].皆伐油松林不同恢复措施下团聚体与球囊霉素分布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8)
    • [30].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土壤特性及细根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11(04)

    标签:;  ;  ;  ;  

    子午岭油松林林隙更新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