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文化旅游中的跨文化认知研究 ——基于尼泊尔蓝毗尼泰国佛教修道院的实证分析

可持续文化旅游中的跨文化认知研究 ——基于尼泊尔蓝毗尼泰国佛教修道院的实证分析

论文摘要

一、绪论旅游是人们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想要追求更高品质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普遍性大众现象,文化需求是人们高品质需求中最主要的需求之一,因此旅游首先满足的是游客的文化需求。本文以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永恒主题和战略目标。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头,是旅游业的灵魂。近年来人们开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尼泊尔和泰国作为佛教文化中心,历史文化沉淀厚重,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本文首先阐述了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文化旅游的涵义及其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还结合泰国和尼泊尔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探讨如何实现尼泊尔和泰国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及如何实现尼泊尔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且研究尼泊尔与泰国的合作决策问题。①可持续文化旅游结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永恒主题和战略目标。近年来人们开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指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与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地各具特色,旅游发展不能破坏这种关系。过去人们对旅游的研究一直侧重于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然而最近,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强调“旅游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强调要提高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强调对于文化涵义的理解和文化旅游的开发,以利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文化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旅游需求的发展,其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核心是使旅游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融为一体。很显然旅游可持续发展包含了旅游与自然、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强调较多的是自然生态的持续性,而对文化的持续性是否该明确纳入生态旅游,以及如何实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很模糊。旅游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新兴产业。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或休闲度假,或游历观光,或发古思幽,或审美求知,或探索人类文明的奥秘,或寻求人生的新鲜体验,凡此种种,无不与文化相连。自然风光有文化,民风民俗是文化,古史幽情深蕴文化特质,时代风采更是充满人文精神。旅游的本质就是文化探寻、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现代社会,没有文化追求的旅游是不存在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也是难以发展的。文化旅游可定义为: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尼泊尔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②泰国佛教传统文化概念佛教是泰国代代相承的传统宗教,也是泰国人的生活重心。在四千七百万人口中,佛教徒占了百分之九十五。由于泰国历代国王都护持佛教,所以佛教成为泰国国教,僧侣备受敬重,在社会各阶层有很大的发言权。甚至王室仪式、国民教育及生活种种,都以佛教作为规范,而且规定男子年满二十岁时,至少需要出家三个月,每天清晨出外托钵、过午不食。大部分青年僧侣是学生,泰国约有九千所教授巴利文和佛学的佛学院,另有两所佛教大学,只教授佛学,长老比丘指导静坐及修行,或致力于布教、教会行政和心理咨询。每年有四个佛教节庆,都是国定假日,法师们透过电视与广播开示佛法,民众要受持八关斋戒。佛教与泰国人的一生息息相关,如新居落成、婴儿出生、生日、结婚等场合,都要邀请法师诵经祈福,尤其重视超荐法会。一般家庭通常设有佛龛,出外常带佛像项链。路经佛寺,必定恭敬礼拜。每日晨间,自动准备食物,供养托钵僧侣。每逢佛寺举办活动,人们便带着各种粮食前往供养,同时听闻佛法。蓝毗尼,又译岚毗尼、腊伐尼、林微尼等,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在今尼泊尔境内。它处于尼泊尔西南和印度交界处,在鲁潘德希县境内,距加德满都280公里。为尼泊尔政府保护的文化遗址。作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宗教圣地之一。佛祖最终在菩提树下求得的正果使世界上多了一种热爱和平与思索的哲学。他于公元前563年5月诞生于蓝毗尼一棵婆罗双树下。蓝毗尼位于尼泊尔南部兰毗尼专区的鲁潘德希县,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蓝毗尼距加德满都约360公里。泰国佛教修道院蓝毗尼是泰国皇家佛距离池塘北侧很近,是一个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泰式寺院,很有气势,是尼泊尔和泰国作为佛教文化中心。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本研究使用个别访谈学习泰国和尼泊尔开展合作的旅游企业如何进行合作决策进行研究。本部分的研究目的是调查社会、经济、政治与法律、技术、经营环境等因素是如何影响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尼泊尔的出游。研究国际的旅游客对泰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何;第二部分是使用调查问卷研究国际文化的差异效应问题。这部分主要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调查,研究不同的性别、年龄、国籍、婚姻状况、教育背景、工作性质、收入的人群对于泰国文化得了解程度和渠道;第三部分是使用调查问卷研究影响世界各地游客来尼泊尔蓝毗尼旅游的决定因素。本部分的研究目的是调查市场营销组合(产品、价格、地点、促销、员工、过程、有形展示)是如何影响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尼泊尔蓝毗尼旅游。依据上述影响因素并围绕三个核心前提假设,本文设计了调查问卷。400份问卷是通过面对面方式发放,使问卷调查的回收率得到保证。回收得问卷中共有400份的有效样本。本文运用SPSS16.0软件对对问卷答案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设命题。从尼泊尔共和国国家旅游局(Nepal Tourism Board)的数理统计2010用TaroYamane (1973)’s的理论统计受试者的人数:n=N/1+N(e)2n:受试者的人数N:蓝毗尼的游客从尼泊尔共和国国家旅游局(Nepal Tourism Board)的数理统计2010e:所有分析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onfidence level of95%)n=99,508/1+99,508(.05)2n=99,508/1+248.77n=398.39受试者的人数=400.①问卷结构本次调查问卷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个人因素为个人信息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及调查对象的特殊性,自编而成。这部分主要采用封闭型问答,已有答案,受试者可选的(Check-List)共有7道题,包括被试者的性别、年龄、国籍、等个人差异。为了便于被试者答题,本部分在每道题下面提供了备选答案,他们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圈出合适的答案即可。第二部分:这部分关于的情况为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游客的行为。第三部分:这部分关于心里因素,是学习旅游客如何进行旅游文化,是学习因素如何影响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尼泊尔蓝毗尼旅游。第四部分:是问卷主体研究国际文化的差异效应问题。这部分关于为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心里因素主要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调查,研究不同的性别、年龄、国籍、婚姻状况、教育背景、工作性质、收入的人群对于泰国文化得了解程度和渠道在。问卷用了李克特5点量表法(5-point Likert-Scale)作为测试,每道题有五个选项从“完全或几乎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到“完全或几乎完全符合我的情况”,每道题都是一个陈述,后面给出数字1,2,3,4,5要求被受试者圈出相应的数字,表示自己对该陈述的认可程度。第五部分:这部分关于也是为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心里因素主要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调查,是研究影响世界各地游客来尼泊尔蓝毗尼旅游的决定因素。本部分的研究目的是调查市场营销组合(产品、价格、地点、促销、员工、过程、有形展示)是如何影响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尼泊尔蓝毗尼旅游的。问卷用了李克特5点量表法(5-point Likert-Scale)作为测试,每道题有五个选项从“完全或几乎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到“完全或几乎完全符合我的情况”,每道题都是一个陈述,后面给出数字1,2,3,4,5要求被受试者圈出相应的数字,表示自己对该陈述的认可程度。其中有:1=I strongly disagree with this statement我非常不赞同这个陈述2=I disagree with this statement我不赞同这个陈述3=I neither agree nor disagree with this statement我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这个陈述4=I agree with this statement我赞同这个陈述5=I strongly agree with this statement我非常赞同这个陈述李克特量表最初由心理学家Rensis Likert(1932)使用而因此得名,秦晓晴(2009)指出,李克特量表被人们广泛用于测量受访者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态度或想法,除此之外,也可用来探索受访者的行为模式。Kien Teerawit(2009)指出,里克特五点式问卷对语句答案所给的分数不同,积极态度语句的给分方法是:非常赞同(同意)这个陈述=5分赞同(同意)这个陈述=4分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这个陈述=3分不赞同这个陈述=2分非常不赞同这个陈述=1分受试者所做出的答案换成分数,然后通过统计把各个项目答案得分平均起来,找出均值,为了解释受试者对各个项目陈述的态度,就采用已找出的均值如下表示:平均分数1.00-1.80=对该项目的认可程度最低平均分数1.81-2.60=对该项目的认可程度低平均分数2.61-3.40=对该项目的认可程度一般平均分数3.41-4.20=对该项目的认可程度强平均分数4.21-5.00=对该项目的认可程度最强。大部分问题都为正向题,为避免给受试者形成思维定势,保证调查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有些问题也采用了反向问法。在统计分析之前,对其进行了数值的重新编码。第六部分:这部分关于本研究的意见,这部分主要采用开放型问答的(Open-Ended),就是不提供任何具体答案,而由受试者的想法、态度自己填写对该的意见或提出他们的建议等。本研究设计好问卷初稿的内容后,就先在蓝毗尼的泰国佛教修道进行初步问卷调查(Try-Out),然后根据回收的反馈对问卷内容进行调整与本研究更多地参考其他的文献,形成正式问卷内容。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本研究于2011年1月采用问卷方式调查了在尼泊尔蓝毗尼研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依据上述影响因素并围绕三个核心前提假设,本文设计了调查问卷。400份问卷是通过面对面方式发放,使问卷调查的回收率得到保证。回收得问卷中共有400份的有效样本。数据分析是用社会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整个问卷进行项目分析;2.采用信度分析方法对项目分析后的问卷进行了内部一致性检验,以测量新调查问卷的信度;3.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受试者在主要动机类型上的倾向特点;4.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及非参数克-瓦氏单向方差方法检验不同背景因素组的学生在动机类型上的差异;5.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检验不同背景因素组的学生在动机强度上的差异;6.用非参数克-瓦氏单向方差方法检验不同动机强度组的学生在动机类型上的差异。所有分析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访谈设计本研究使用个别访谈是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经济、政治与法律、技术、经营环境等因素是如何影响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尼泊尔的出游。研究国际的旅游客对泰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何根据访谈目的,笔者设计5个相关问题(见附录二),并以在蓝毗尼进行访谈。④访谈结果分析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做好访谈记录(笔记与录音),并及时整理和分析数据,形成文字资料。三、研究结果依据上述影响因素并围绕三个核心前提假设,本文设计了调查问卷。400份问卷是通过面对面方式发放,使问卷调查的回收率得到保证。回收得问卷中共有400份的有效样本。本文运用SPSS16.0软件对对问卷答案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设命题。实证研究主要结果如下:本研究发现:不同国籍的游客对于泰国、尼泊尔文化的了解程度相差较大。同时,研究也发现游客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背景、工作性质、收入对泰国文化了解的程度度没有明显差异,国籍这个因素对于游客对于泰国、尼泊尔文化的了解程度的影响最大。本研究还发现,市场营销组合因素是影响游客的重要方面,本研究把市场营销组合分为:1)产品、2)价格、3)地点、4)促销、5)员工、6)过程、7)有形展示,其中产品是影响世界各地游客来尼泊尔蓝毗尼旅游的决定因素。同时,本研究也发现地点、促销、员工、有形展示因素对游客是否决定来尼泊尔蓝毗尼旅游影响没有明显差异,而游客的收入状况和价格对游客是否决定来尼泊尔蓝毗尼旅游有一定的影响。为了使国际游客更好的了解泰国、尼泊尔文化,并且促进对尼泊尔可持续文化旅游中的,作者在实证分析后提出了相应的决策建议,希望对提高可持续文化旅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四、本文的创新性:1.以大量的问卷调查与面对面的访谈为基础展开调查研究,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与最真实的数据,以此为基础的分析必然获得与他人研究不同的结果,体现了作者所得结论的独创性。2.论文研究视角较新,作为文化的主要内容,佛教文化在泰国和尼泊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仅提出如何实现泰国和尼泊尔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有效结合的对策,还提出了如何实现尼泊尔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其结论对发展两国的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促进尼泊尔的旅游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 1.1 INTRODUCTION ON THE RESEARCH TOPIC
  • 1.2 BASIC SITUATION AND CONCEPT OF CROSS CULTURAL TOURISM IN NEPAL
  • 1.2.1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in Nepal
  • 1.2.2 Overview on the Concept of Cros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for Sustainable Cultural Tourism in Lumbini, The Kingdom of Nepal
  • 1.3 THE PURPOSES AND CONTENT OF THE STUDY
  • 1.3.1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 1.3.2 The Content of The Study
  • 1.3.3 Concepts and Related Questions on The Selected Factors
  • 1.4 METHODOLOGY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STUDY
  • 1.4.1 Methodology
  • 1.4.2 The Structure of The Study
  • 1.5 THE SUMMARY OF THIS CHAPTER
  •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
  • 2.1 INTRODUCTION
  • 2.2 CONCEPTS AND THEORIES RELEVANT TO TOURISM
  • 2.2.1 Concept and Theories of Tourism
  • 2.2.2 Concept and Theories of Tourism System
  • 2.3 CONCEPT AND THEORIES RELEVANT TO CROS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 2.3.1 Concept and Overview of Cros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 2.3.2 The Six Phases of Bennett’s Developmental Model
  • 2.4 CONCEPT AND THEORIES RELEVANT TO TOURIST’S PERCEPTION
  • 2.5 CONCEPTS AND THEORIES RELEVANT TO SUSTAINABLE CULTURAL TOURISM
  • 2.5.1 Concept of Cultural Tourism
  • 2.5.2 Categories of Cultural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Activities
  • 2.5.3 Concept of Sustainable Cultural Tourism
  • 2.6 CONCEPTS AND THEORIES RELEVANT TO TOURISM MARKETING
  • 2.6.1 Concept and Theories Relevant to Tourist’s Personal Factors and Tourist Behavior
  • 2.6.2 Characteristics Affecting Consumer Behavior
  • 2.6.3 Concept and Theories Relevant of Decision Process
  • 2.6.4 Concept and Theories Relevant of Marketing
  • 2.7 RELEVANT RESEARCHES
  • 2.7.1 Relevant Researches
  • 2.7.2 Other Relevant Researches and Literatures
  • 2.8 SUMMARY OF LITERATURE REVIEW
  • CHAPTER Ⅲ EMPIRICAL STUDY & RESEARCH METHOLOGY
  • 3.1 INTRODUCTION
  • 3.2 RESEARCH SCOPE
  • 3.2.1 Scope of Area
  • 3.2.2 Scope of Demography
  • 3.2.3 Scope of Theme
  • 3.3 HYPOTHESIS FORMULATION
  • 3.3.1 Hypothesis 1 :
  • 3.2.2 Hypothesis 2 :
  • 3.4 RESEARCH METHODS
  • 3.4.1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 3.4.2 Study Description and Research Instrument
  • 3.4.3 The Pilot Study
  • 3.4.4 Sample Selection
  • 3.4.5 Data Collection
  • 3.4.6 Data Analysis
  • 3.5 CONCLUSION
  • CHAPTER Ⅳ FINDINGS
  • 4.1 INTRODUCTION
  • 4.2 RESEARCH FINDINGS
  • 4.2.1 Demographic of Population
  • 4.2.2 Tourist Behaviour
  • 4.2.3 The Access to Inform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 4.2.4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ross Cultural Tourist’s Perception to Understand Thai Culture in The Royal Thai Monastery Lumbini
  • 4.2.5 The Analysis of Marketing Mix’s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ourist’s Decision to Select Destin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in Lumbini, The Kingdom of Nepal
  • 4.3 THE RESULT OF SUPPLY FACTOR ANALYSIS
  • 4.3.1 The Summary of The Result of Supply Factor Analysis
  • 4.4 THE RESULT OF FACE- TO-FACE INTERVIEW
  • 4.4.1 The summary of The Result of Face-to-Face Interview
  • 4.5 THE RESULT OF HYPOTHESIS TESTING
  • 4.5.1 The Result of Hypothesis 1
  • 4.5.2 The Result of Hypothesis 2
  • 4.6 CONCLUSION
  • CHAPTER Ⅴ DISCUSSIONS CONCLUSION & RECOMMENDATIONS
  • 5.1 INTRODUCTION
  • 5.2 DISCUSSIONS
  • 5.2.1 To Study the Important Level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ross Cultural Tourist’s Perception to Understand Thai Culture in The Royal Thai Monastery Lumbini;
  • 5.2.2 To Examin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ross Cultural Tourist’s Perception to Understand Thai Culture in The Royal Thai Monastery Lumbini Compare by Tourist’s Personal Factors ;
  • 5.2.3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ourists’s Decision to Select Destin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in Lumbini, Nepal Compare by Tourist’s Personal Factors ;
  • 5.2.4 Analysis Discussion
  • 5.3 CONCLUSION
  • 5.4 LIMITATION OF THE STUDY
  • 5.5 RECOMMENDATIONS
  • 5.5.1 Recommendations for Cros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in The Royal Thai Monastery Lumbini
  • 5.5.2 Recommenda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Cultural Tourism in Lumbini, The Kingdom of Nepal
  • 5.5.3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Study
  • CHAPTER Ⅵ GENERAL CONCLUSIONS AND CONTRIBUTIONS
  • 6.1 GENERAL CONCLUSIONS
  • 6.2 RESEARCH CONTRIBUTIONS
  • Acknowledgement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A.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this research in Chinese
  • B.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he Royal Thai Monastery Lumbini
  • C. Questionnaire
  • D. Interview List
  • E. Access to Information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文化旅游浪潮与博物馆发展之路[J]. 武汉学刊 2010(03)
    • [2].文化旅游何以可能——一种哲学的解说[J].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2(04)
    • [3].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黔东新的经济增长点[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5)
    • [4].安庆市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J]. 安庆科技 2012(02)
    • [5].论民族音乐与零陵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9(09)
    • [6].一衣带水 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J]. 决策探索(上) 2019(12)
    • [7].新媒体时代下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研究[J]. 品牌研究 2019(11)
    • [8].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背景下的文化景观规划探讨[J]. 农家参谋 2019(24)
    • [9].从投融资角度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特色小镇为例[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23)
    • [10].文化旅游融合的认知、动力与发展向度[J]. 贵州社会科学 2019(12)
    • [11].基于文旅融合的苏州文化旅游产业创新研究[J]. 市场论坛 2019(11)
    • [12].漯河文旅产业创意研究[J]. 决策探索(下) 2020(01)
    • [13].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时代特征与优势再塑[J]. 开发研究 2019(06)
    • [14].中国特色文化旅游的发展研究——以云南文化旅游为例[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20(02)
    • [15].打造“升级版”的“北国好风光”——2019年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掠影[J].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20(01)
    • [16].黎族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20(01)
    • [17].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及转型升级路径[J]. 农家参谋 2020(04)
    • [18].谈河南文化旅游的发展[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20(04)
    • [19].闽台大学生漳厦联欢品年味——2020年家味·年味台湾青少年文化旅游研习营侧记[J]. 台声 2020(02)
    • [20].台湾青少年文化旅游研习营活动在闽圆满举办[J]. 福建艺术 2020(01)
    • [21].大学生文化旅游研究——以徐州高校为例[J]. 大众文艺 2020(08)
    • [22].我省文化旅游产业法律促进问题研究——以衡水湖为例[J]. 智库时代 2020(11)
    • [23].关于实践视角下城乡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J]. 区域治理 2020(01)
    • [24].鄂尔多斯市文化旅游行业复工复产调研报告[J].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20(03)
    • [25].山东景芝酒文化旅游的业态发展及其优化路径探析[J]. 酒城教育 2020(01)
    • [26].文化旅游创意视角下的信阳毛尖包装设计[J]. 福建茶叶 2020(01)
    • [27].兰州文化旅游产业融入“一带一路”的路径解析[J]. 四川水泥 2020(04)
    • [28].新时代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引领和金融功能的探讨[J]. 时代金融 2020(14)
    • [29].全域旅游视角下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析[J]. 市场研究 2020(05)
    • [30].黎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协同营销策略探讨[J]. 市场周刊 2020(05)

    标签:;  ;  ;  ;  

    可持续文化旅游中的跨文化认知研究 ——基于尼泊尔蓝毗尼泰国佛教修道院的实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