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哲学院150000)
摘要:人类目前所生存的时代信息传播之快超乎想象,科技研发突飞猛进,国际格局风云变幻,对于这个时代哲学研究者无论立足于哪一点最终都会汇集到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在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滚动时,它也宛如一个“精神太阳”散发着光和热,引领指导着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所以,在当前各个研究领域发展进程都非常之快的情况之下,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也需要提上日程,为更好的在世界舞台展示中国风采,应对各方面的挑战做好理论后勤保障。
关键词:意识形态;科学;生活方式;当代价值
意识形态的概念最早诞生于西方,这一概念自产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哲学家们各有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方法,不同的观念相互碰撞,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成果纷繁多样,各有千秋。
一、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情况
最初,“意识形态”是在积极意义上被提出来的,为了对宗教和形而上学予以批判。但是雾月政变后拿破仑为复辟帝制,将矛头指向异形形态理论家们,他将意识形态称为是罪恶之由,是一种妄想超越法律的虚假不清的东西。拿破仑给予他的政治立场给予意识形态以虚幻的空想含义。也正是由于拿破仑的抨击使得意识形态一词广泛传播。
20世纪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钻研工人革命失败的原因,他们将视线聚集在了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中,注重意识形态与政治的关系;但是到了50年代,也出现了学者们认为意识形态终结的时代到了;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则是注重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加之他们的社会批判理论,也从侧面说明了意识形态非但没有终结反而是在社会生活中无孔不入。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巨大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并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我国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也开始展开,综合来看,我国学者对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概念的界定与使用和意识形态的功能性作用方面。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是在否定意义上的,还有学者认为是在中性意义上使用的,笔者更认同的观点是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意识形态的研究和使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对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各个研究领域看似相互分离实则交叉联系,而且或多或少涉及到数字文化,网络安全等问题,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也亟待与时俱进,工作方式方法也亟待创新。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性质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诞生是马克思哲学革命历程中的一大重要的研究成果,他以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作为突破口升华了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精神,不可置疑,意识形态在这样的情况下看来确实是一个否定的需要被批判的,但是这个概念的定义单纯的用“虚假意识”“观念上层建筑”等词汇未免太过草率。我们需要仔细分析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性质。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主要有实践性,总体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几个性质。首先实践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从认识论的角度上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同样的意识形态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但是它所指向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它作为人类社会的独有的产物,它是无时无刻不在指导人类的生活实践的,新生的婴儿思想是一张白纸,而经过父母长辈以及社会环境的化,他是会在向着意识形态不断贴近的,因为这样他才是一个社会存在物,才能融入进生存的社会之中。所以说,意识形态遮蔽了什么暂且不论,他确实有着实践指向的。
其次,总体性,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实则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它是在对社会整体个个意识形式进行批判的前提下完成自己的哲学革命,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所包含的领域除了与经济基础紧密联系的政治经济等领域,还包括远离经济基础的教育伦理,哲学宗教等领域,他们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即便与物质利益相隔有些远但却都在以他们各自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走向。所以说这些社会意识形式的整合构成了意识形态研究领域,但是这个整合绝不是数学加法式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有内部结构的总体。
再者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内部的各意识形式之间是动态的相互关联的结构,他们在经过历史的洗礼后像酒一样历久而迷香,传统的东西在更新换代之中不断进行着更新和自我保存。但是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经济落后的国家或许意识形态的发展绚丽多彩。而意识形态进步的国家未必经济发展十分繁荣。
最后阶级性,意识形态是具备阶级性的,它代表一定时间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但意识形态自身存在着矛盾—他既宣称自己代表的阶级利益至高无上却还要遮蔽掉这一本质,也就是说明它与现实世界契合的方式是不真实的,遮蔽性的。他掩盖掉了自己的剥削的本质于是马克思恩格斯才会主张批判意识形态,为他去弊,展示现实世界的真面目。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因其复杂性和多元性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但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思想体系,是一个由基础认知—价值选择—目的达成这三个部分的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系统。尤其在价值选择中,信仰和价值上的分歧是不同意识形态间相差异甚至相冲突的根本原因。人类在寻求其价值理想的同时可以寻求一种价值共识而非普世价值,马克思讲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理论的指导来源于实践,但实践的具体实施需要正确的理论铺路,思想要力求体现现实,同时现实也要趋向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希望为意识形态去蔽,从而揭开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真实情况的面纱,也为科学社会主义指明方向。
三、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意义
人类目前所生存的时代信息传播之快超乎想象,科技研发突飞猛进,国际格局风云变幻,对于这个时代哲学研究者无论立足于哪一点最终都会汇集到意识形态中。对于意识形态的研究意义颇深。当代的中国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意识形态工作因为主体思想意识的层次性和复杂性难以统一,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首先明确其工作领域的复杂性,识形态斗争的长期性以及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牢牢坚持执行意识形态工作两个基本原则,守好多元化的舆论阵地,创新宣传手段,强化工作责任意识。
马克思将唯物主义提升到以实践为内核的新阶段,打破了旧唯物主义见物不见人的弊病。人作为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兼顾主体利益,价值评价和精神追求。于是实践唯物主义用以解释世界的方式就是主体思维方式,价值思维方式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刚出生的婴儿犹如一张白纸,我们可以认为他是自然存在物,但他势必会转化成为社会存在物,而转化的途径就是“教化”,就是言传,身教。而这种教化实则就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就依托于一种意识形态传递给了孩子。“意识形态不是空洞无物的说教,也不是闲来无事的诗词,而是个人进入并生活于某个社会中的许可证。”【1】2一个人经过教化进入社会,他受到教化的程度越高,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越契合,他的生活就越是驾轻就熟。可以说无论哪一个时代的发展都避免不了意识形态问题。但是他之所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也是历史发展的合力作用。有以下几点主要因素,第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问世掀起了研读的热潮,它为人们提供了揭开意识形态面纱的勇气和热忱。而后形形色色的社会运动的兴起,为意识形态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二,意识形态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为政治经济领域,而是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科学与之的关系尤其因其学者们的注意。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已经广泛的深入到意识形态之中,甚至他的合理性内容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所以今天更要深入反思二者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的将科学技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第三,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信息公开与传播较为广泛,国与国之间意识形态相互碰撞,相互博弈,无论是国防外交,亦或是经济贸易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意识形态建设与安全问题需要提上议程。
新的历史时期,人自身及活动的各方面(尤其科学技术)都将突飞猛进,以往一切都黯然失色。[2]421马克思的“预言”在此后的历史阶段成为了现实,藉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国家的文化相互碰撞,擦出新的火花,当今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先进,但也充满未知的挑战。比如人的生活基调陡然提升,自我的迷失是难以回避的话题,数据传播之迅速超出想象,国家文化,意识形态安全需要重视等等新的课题需要探讨。意识形态在当今时代担负着更为艰巨的使命,它需要在现实生活层面给予人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引导公众适应新时代的生活节奏,规划好自身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它更需要让公众对它有信心,它要凝聚起中华儿女的力量,即便国外的意识形态新思潮入侵,我们也有绝对的理论自信。
马克思不是一个预言家,他不能够明确告诉我们未来每一步我们要怎样走,但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需要坚实的走好每一步,中国共产党要做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大数据时代下的高度全球化造成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充斥着数据,信息。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者们任重而道远,一定要牢牢站稳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基本立场,在工作之中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创新,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要注重创新方式方法,比如在各大网络宣传平台创立宣传网页,建立工作手机软件,深入群众的实际生活,在时代进步的同时,工作方式也要跟的上步伐,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才能够更好的指导民众,加强民众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
郭燃燃(1992.12—),女,蒙古族,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本文为黑龙江大学2017年学生学理论学术课题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