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根际联合固氮菌的分离及其特性研究

油茶根际联合固氮菌的分离及其特性研究

论文摘要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世界上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之一。本研究选取6种典型的油茶样地,以不同林分的油茶根际联合固氮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固氮菌的分布,高效固氮菌的分离筛选、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分类地位,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对油茶回接的促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油茶林分及根系不同部位固氮菌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野生林>人工林,成林>幼林,山地>苗圃;不同根系部位的固氮菌数目表现为:根表>根内>根际。油茶野生林根表部位分布的联合固氮菌数量最多,这为获取大量固氮菌株提供理论依据。(2)不同油茶林分及根系不同部位联合固氮菌的固氮效能值存在显著差异。油茶野生林根内部位高效固氮菌株数量最多,固氮效能值最大,最大值可达到31.3546 mg/g。(3)从温度、pH、产酸产碱、碳源、和渗透压五个方面探讨了环境条件对三株高效固氮菌株N5-18、B7-7和N7-3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N5-18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适pH为6,能较好的利用苹果酸、蔗糖、葡萄糖三种碳源,对高渗透压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菌株B7-7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适pH为5,最适碳源是柠檬酸,渗透压对菌株生长无影响。菌株N7-3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为6,最适碳源是柠檬酸,高渗透压抑制生长。(4)通过对三种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Biolog鉴定表明:菌株N7-3为固氮菌科(Azotobacteraceae)氮单胞杆菌属(Azomonas)的可能性为95%,N5-18、B7-7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确定。(5)三种固氮菌的接种效应:接种三种固氮菌能明显促进油茶生长,油茶的苗高、地茎、叶片数、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片全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得到显著提高。菌株N7-3对油茶的苗高、地茎、生物量、叶绿素含量的增益效果最好,B7-7对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幅最大,N5-18对叶片全氮和粗蛋白含量增幅最大。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油茶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1 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 2.1.2 我国油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 2.2 联合固氮菌研究进展
  • 2.2.1 固氮微生物的研究历史
  • 2.2.2 联合固氮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3 固氮微生物测定技术
  • 2.2.4 联合固氮菌种类
  • 2.2.5 几种联合固氮菌的特征
  • 2.3 固氮菌肥研究进展
  • 2.3.1 联合固氮菌对植物的促进作用
  • 2.3.2 固氮菌的作用机理
  • 2.3.3 固氮菌肥的应用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区概况
  • 3.1.2 试验地土壤状况
  • 3.1.3 各试验样地材料概况
  • 3.1.4 培养基
  • 3.2 试验方法
  • 3.2.1 固氮细菌的分离纯化
  • 3.2.2 高效固氮菌株的筛选
  • 3.2.3 环境因子对高效固氮菌株的影响
  • 3.2.4 三株高效固氮菌株的鉴定
  • 3.2.5 回接高效固氮菌株对油茶生长的影响
  • 3.3 指标测定
  • 3.3.1 苗高、地茎、叶片数、生物量
  • 3.3.2 叶绿素含量测定
  • 3.3.3 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 3.3.4 粗蛋白、全氮含量测定
  • 3.4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固氮菌的分离统计
  • 4.1.1 不同油茶林分固氮菌数量
  • 4.1.2 不同根系部位固氮菌数目的比较分析
  • 4.2 高效固氮菌株的筛选
  • 4.2.1 固氮效能值测定
  • 4.2.2 各菌株的固氮效能值的比较分析
  • 4.2.3 固氮效能值的分布
  • 4.2.4 高效固氮菌株的分布
  • 4.3 环境因子对高效固氮菌株的影响
  • 4.3.1 产酸产碱特性测定
  • 4.3.2 不同pH值对三种菌株生长的影响
  • 4.3.3 温度对三种菌株生长的影响
  • 4.3.4 碳源对三种联合固氮菌株的影响
  • 4.3.5 渗透压对三种联合固氮菌株的影响
  • 4.4 高效固氮菌株的鉴定
  • 4.4.1 形态学鉴定
  • 4.4.2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 4.4.3 Biolog鉴定结果
  • 4.4.4 三种菌株生长曲线的结果
  • 4.5 回接高效固氮菌株对油茶生长的影响
  • 4.5.1 苗高
  • 4.5.2 地茎
  • 4.5.3 叶片数
  • 4.5.4 植株总干重
  • 4.5.5 叶绿素含量的差异
  • 4.5.6 硝酸还原酶活性
  • 4.5.7 全氮、粗蛋白含量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油茶根际固氮菌的分布
  • 5.1.2 高效固氮菌株的生长特性
  • 5.1.3 菌株分类地位的初步确定
  • 5.1.4 高效固氮菌株的回接效应
  • 5.2 讨论
  • 5.2.1 分离固氮菌的培养基选择
  • 5.2.2 固氮作用的测定方法
  • 5.2.3 影响固氮菌的环境因子
  • 5.2.4 固氮菌的鉴定
  • 5.2.5 菌种的回接效应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摘要
  • Abstract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为何施用含超高效固氮菌的生物有机肥能生产出“准有机”优质农产品[J]. 科学技术创新 2020(03)
    • [2].新型固氮菌肥对茄子生长与产量的影响[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09)
    • [3].固氮菌肥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15)
    • [4].不同产区青稞根部可培养内生固氮菌的多样性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17(04)
    • [5].联合固氮菌对植物促生作用的研究进展[J]. 青海草业 2008(04)
    • [6].内生固氮菌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2)
    • [7].锑和砷对固氮菌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20(03)
    • [8].攀枝花地区烤烟可培养内生固氮菌的多样性[J]. 微生物学通报 2017(02)
    • [9].两种不同土壤条件下可培养甘蔗内生固氮菌的多样性[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02)
    • [10].定位培肥对东北黑土土壤固氮菌多样性的影响[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6(02)
    • [11].水稻内生固氮菌分离鉴定、生物特性及其对稻苗镉吸收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19)
    • [12].辣椒内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与多样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14(06)
    • [13].狗牙根内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J]. 草业科学 2014(07)
    • [14].禾草内生固氮菌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 青海草业 2013(01)
    • [15].内生固氮菌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初报[J]. 广东农业科学 2008(01)
    • [16].豆科植物内生固氮菌的分离与筛选[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09)
    • [17].氧对内生固氮菌的调控及其防护机理[J]. 福建农业科技 2009(01)
    • [18].不同年限毛竹林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演变[J]. 土壤学报 2015(04)
    • [19].基于图像处理的圆褐固氮菌浓度快速检测方法[J]. 农业机械学报 2012(10)
    • [20].植物内生固氮菌系统发育进化新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18(01)
    • [21].马铃薯内生固氮菌的分离及其促生特性研究[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6(06)
    • [22].根际联合固氮菌抗铵阻遏的化学调控研究[J]. 南方农业 2011(S1)
    • [23].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内生固氮菌多样性及高固氮酶活性[J]. 科学通报 2009(13)
    • [24].先锋牧草-香根草联合固氮菌多样性[J]. 微生物学报 2009(11)
    • [25].2种植物内生固氮菌对燕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效果[J]. 西南农业学报 2015(06)
    • [26].水稻内生固氮菌Herbaspirillum seropedicae DX35的筛选及其促生特性[J]. 微生物学报 2014(03)
    • [27].3株联合固氮菌对甘蔗的促生作用(英文)[J]. 南方农业学报 2013(03)
    • [28].玉米内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促生长作用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0(01)
    • [29].接种固氮菌对尾叶桉抗青枯病的作用及相关酶活性变化[J]. 浙江林业科技 2009(04)
    • [30].几种禾草内生固氮菌的分离及固氮活性测定[J]. 草业学报 2008(05)

    标签:;  ;  ;  ;  ;  

    油茶根际联合固氮菌的分离及其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