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去个性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去个性化,自我同一性,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
去个性化论文文献综述
邓晓,贾彦峰[1](2019)在《去个性化及其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依赖于其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表现为大学生自我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能力,这对于大学生个体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所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实现的视角,并基于去个性化理论去探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启示。(本文来源于《昌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邹文生[2](2019)在《“去个性化”: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之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班主任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实践与学习的过程。班主任想要成长为名班主任,需要向后者认真学习班级管理经验和技巧,进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特色化管理,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但是名班主任的个性化管理经验中有一些不可复制的因素,因而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有必要考虑"去个性化"的问题。一、为什么要学习名班主任的"去个性化"经验(本文来源于《广东教育(综合版)》期刊2019年02期)
徐彦[3](2018)在《浅谈中国教育的“去个性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教育尽管一直在改革,但"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机制注定了中国的教育很难实现个性化。中国的教育更像一个流水线的工厂,体现的更多的是整体性的而非个体性的优势。二十年后的社会环境是有天翻地覆变化的,中国的教育要想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而改革的主体不是学校而应该是家长。(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8年30期)
章玲玲[4](2018)在《大学生网络去个性化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人们的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尤其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更为严重,青少年属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深陷网络,患上网络成瘾综合征(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1]。网络去个性化更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在群体活动和交往中因感到自信心不足、力量有限,从而不顾判断标准去迎合群体的(本文来源于《校园心理》期刊2018年05期)
任蒙蒙[5](2018)在《模仿与创新:抖音用户的去个性化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抖音和快手是目前短视频领域最火的两个APP,并且已经迅速占领了人们的闲暇时光。截至2018年6月30日,综合各个热门短视频应用的用户规模达5.94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74.1%;合并短视频应用的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高达88.7%,用户规模达7.11亿。(1)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持有率,为短视频的疯长提供了沃土。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他认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8年26期)
侯光海[6](2018)在《大学生网络去个性化与微博暴力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网络去个性化状况及与微博暴力的关系。指出,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去个性化和微博暴力在性别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大学生网络去个性化与微博暴力显着相关。这说明,大学生网络去个性化是大学生在网络这个特殊的虚拟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同时,微博暴力的形成也与网络这个特殊的环境及个体的责任感和自我意识等心理因素存在相关。如果个体的自我意识较高,责任感较强,且微博能够最大程度的实行实名制,那么个体在微博这个特殊的网络情境中可能会更少的表现出攻击谩骂等暴力行为。(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8年24期)
潘昕[7](2016)在《基于SIDE模型的网络去个性化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去个性化效应的社会认同模型(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deindividuation effects,SIDE)对去个性化现象的解释明显区别于传统去个性化理论的观点,并且SIDE模型从认知维度与策略维度这两个方面对去个性化现象作出了全新的解释。用SIDE模型来解释与分析网络中的去个性化现象,思考网络中产生去个性化现象的深层原因及其影响,并对网络中不合理的去个性化现象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张锐[8](2016)在《去个性化:名班主任应该思考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名班主任决不会仅仅囿于个人的教育天地,亦当促进教育发展和引领其他班主任;但个性化经验中有太多不可复制的因素,所以名班主任在成长过程中有必要思考去个性化的问题。一、为什么要"去个性化"?从个体的操作中寻求符合教育规律的共性操作才能得以认同和传递。(本文来源于《班主任之友(中学版)》期刊2016年09期)
夏金[9](2014)在《去个性化和风格创新——《J.阿尔弗雷德·普鲁佛洛克的情歌》和欧洲文学传统的互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J.阿尔弗雷德·普鲁佛洛克的情歌》是英国着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T.S.艾略特早年的代表作,该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和模仿了欧洲文学的经典之作。引用和模仿是现代主义的必然要求,因为在这一时期,自我已经死亡,现代主义作品呈现出去个性化的特点。但在现代主义时期,语言也已经僵化,作家如果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在作品中加入另外的表达方式,表现新的主题。艾略特本人就主张去个性化,他的惯用手法就是对前人的摹作和引用。这种互文的写作方式在压抑个性的同时,又通过表现新的时代主题,融入新的表达方式形成了新的风格,体现出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本文来源于《国外文学》期刊2014年03期)
史欣宇,英魁[10](2014)在《谈“去个性化”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课程改革既是为了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为了学生的发展,也是为了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既体现了新课改的政治要求,又体现了新课改的最终目标。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去个性化"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的任务是:根据去个性化的情况充分了解去个性化的弊病,并加以解决;发挥去个性化的有利一面,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本文来源于《职业》期刊2014年15期)
去个性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班主任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实践与学习的过程。班主任想要成长为名班主任,需要向后者认真学习班级管理经验和技巧,进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特色化管理,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但是名班主任的个性化管理经验中有一些不可复制的因素,因而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有必要考虑"去个性化"的问题。一、为什么要学习名班主任的"去个性化"经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去个性化论文参考文献
[1].邓晓,贾彦峰.去个性化及其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探析[J].昌吉学院学报.2019
[2].邹文生.“去个性化”: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之道[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9
[3].徐彦.浅谈中国教育的“去个性化”[J].传播力研究.2018
[4].章玲玲.大学生网络去个性化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2018
[5].任蒙蒙.模仿与创新:抖音用户的去个性化表达[J].青年.2018
[6].侯光海.大学生网络去个性化与微博暴力的相关研究[J].新西部.2018
[7].潘昕.基于SIDE模型的网络去个性化现象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8].张锐.去个性化:名班主任应该思考的问题[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6
[9].夏金.去个性化和风格创新——《J.阿尔弗雷德·普鲁佛洛克的情歌》和欧洲文学传统的互文研究[J].国外文学.2014
[10].史欣宇,英魁.谈“去个性化”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