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市第九中学山东威海2643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具有生活性、开放性、体验性和活动性的基本特点。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出的“创境——分疑——同探——运用”教学模式能切实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还原的生活情境中,亲历体验,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获得感悟,指导自我实践。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而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更应该为孩子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全班学生“动”起来,使他们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在合作学习中体验与感受,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知,最终实现塑造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目标。
二、操作程序
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试着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创境。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出学生熟知的或亲身经历的教学情境,用学生最为喜欢的趣味性活动把“问题”带进课堂,注重感受性与渗透性,让课堂教学从“润物细无声”开始。如在教学《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时,第一个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花草点缀装扮教室,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引出课题,紧接着采用趣味抢答的方式请学生说出校园内外了解到的花草树木的名称,以出示礼物(头饰)的形式引起悬念,学生在头饰的配合下演一演、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花草树木”,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这一环节中我运用最多的教学情境是生活再现、实例展示、角色扮演、语言描述等,此时学生愿意在“身临其境”中充分交流,积极参与,探究发现,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疑。学生通过融入情境后,主动探究交流必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我的“课堂”中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全班30多个同学被分成5各组,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在排除小组讨论时的无序性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自觉学习的责任感。在此环节中我让学生:
(1)提出问题。小组6个成员分别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2)组内交流。针对有价值的问题小组成员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寻求答案,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
(3)组内分析。小组成员根据每个问题自己的处理方式在小组内通过探究、合作学习等途径和方法进行辨别、分析,最终形成一致的问题结果。
如在教学《花草树木点头笑》之“花草树木本领大”中,教材中提示的“5个可以”说明了花草树木的作用,但我们教师不应将其作为知识的载体灌输给学生,而应当作学生探究知识的范例,以讨论的形式展示了花草树木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采用上述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提出问题“植物为我们人类做了哪些贡献”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组间共同讨论、交流,填写“光荣薄”等形式,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感受植物作用之大,既突出本课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提升学生的认识,使爱绿护绿的情感油然而生。
3.同探。如在教学《花草树木点头笑》“护绿行动”采用上步“分疑”环节先将“我们能为花草树木做些什么呢?”这一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与概括,继而拿出来在组间进行探究,通过组间思考、质疑、论证、议论、辩论,通过师生互探、组组互探、生生互探的互动过程,最终共同解决有关问题。那么集思广益后“不践踏草坪,不乱扔垃圾,不再攀折花草,给绿地写护绿标语牌子、帮助家人,养花草树木,定期为花草树木松土、浇水”等等建议将在组间互动中一一呈现。
“同探”目的不是为了追寻华而不实的课堂氛围而做,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交住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
4.运用。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交流反馈的信息,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与思考题、制作题等,进行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写小论文等,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课下,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化。正如《花草树木点头笑》教学结束后,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护绿行动计划,在校园里认领一棵小树进行“护绿”,小组成员做好护绿记录,使“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也使教育得以深化与延伸,这一环节很容易被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回归生活”,在我们的品生(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
三、实施策略
1.上述四个环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非是简单、生硬的套用,缺一不可,而是根据教学目标、课堂内容等不同而灵活选择。
2.各环节实施过程要注意“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生生互动”才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3.贴近生活的教育才是最真实的,要重视情境中的交流。
4.合理运用好“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使组内学习、组间合作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在活动中共同探讨。
总之,本模式根据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标准以及各课时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思考再到合作交流,多种学习方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学生实现了主动探索知识、总结知识的目的,进而让学生知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