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中全新世人类对环境的文化适应

胶东半岛中全新世人类对环境的文化适应

论文摘要

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如何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考古的主题。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认为“文化即适应”,主张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人类文化,着眼于在特定的环境中,人类是如何创造特定的文化,人类采取了什么方式来适应;在相同的环境和不同的环境中,人类采取了何种相同或不同的方式来适应。这种观点有助于对人类某些文化现象的理解。胶东半岛三面环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全新世中期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人类文化现象和自然环境的的考察,从“适应”的角度探求两者之间的关系,即人类是如何通过文化来适应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在适应过程中创造了哪些独特的文化特征,哪些文化特征与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同的文化特征之间又有什么联系。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聚落考古、环境考古、地图分析、文化因素分析、遗存的功能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聚落分析主要着眼于聚落分布与各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关系,在分析过程中首先建立胶东半岛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然后加载表现各种自然要素的地图数据,运用相关软件提供的各种功能,分析聚落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除此之外,还运用遗存的功能分析方法对考古遗存进行了研究,以考察其独特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本文共分七个部分。一、第一章:绪论。对本文的题目进行解释,并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包括研究的时空范围,以及文化生态学中“适应”的含义,运用生态文化学理念对考古学文化进行分析的方法、步骤等。二、第二章:研究区的自然环境背景与考古学文化背景。简要介绍胶东半岛的现代自然环境特征、全新世环境演变以及考古学文化的分期、文化特征、年代等,从而为下文的深入考察奠定基础。三、第三章:建筑技术和生活用品与人类的文化适应。考察胶东半岛全新世中期人类的建筑方式、建筑技术以及人类的部分生活用品,并探讨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考察,认为胶东半岛在建筑方面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相当数量的房屋柱洞深达1米以上,二是在海岛和沿海地区的房屋自始至终都是半地穴式建筑。通过对当地气象条件的考察,发现海岛与沿海地区的风力较大,年均大风日数较多。通过分析半地穴式房屋和深柱洞的受力情况,认为半岛地区建筑方面表现出的独特性与当地的大风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技术是人类对当地气象条件的适应行为。通过对生活用品的考察,发现随着时代的推移,炊器中陶鼎和陶甗的数量有此消彼长的趋势,本文从分析两者的功能入手,认为陶甗的数量增加是由于人类农业水平提高、农产品产量提高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因素对另一种文化因素的适应行为。四、第四章:聚落分布与人类的文化适应一基于GIS的考察。由于本章主要使用了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研究方法,因此首先对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做了介绍和回顾。然后考察了胶东半岛全新世中期人类的聚落分布与各种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本章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考察可知,胶东半岛聚落与河流的空间距离始终以100-600米之间为最多,达聚落总数的近80%,这与人类为获取水源有直接关系。在大型河流的下游以及中游宽阔河谷或山间盆地,遗址分布相对较少,通过分析大型河流的水文、地貌和地质状况可知,大型河流中、下游河网密布,在雨季很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因此人们更多地选择在大型河流的上游以及小型河流附近地区建造聚落。为了考察聚落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首先根据土壤资源在农业中利用价值的不同,建立了土壤类型的宜农等级划分标准,将胶东半岛42个土属和土种划分为五个宜农等级。考察聚落周围不同土壤类型的面积数量,可知随着时代的变化,聚落周围适宜开展农耕的土壤类型的面积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龙山和岳石文化时期,聚落周围宜农土壤类型的面积较此前时期有较大的增加。这与龙山和岳石文化时期人类的农业水平有较大提高有着必然的关系。考察聚落与滑石矿等各种矿产资源间的空间距离,结果发现聚落分布与各种矿物产资源之间的距离从数公里到几十公里之间不等,说明两者的分布没有明显相关性,矿物来源的方便与否并不是人们选择聚落位置时的考虑因素。但是聚落与大多数矿产资源的距离都较远,要获得这些资源,需要经过长途跋涉获得或通过其它与这些矿产资源更近的聚落间接获得,由此可能形成了一定的资源流通路线或文化传播路线。通过考察可知,在半岛北部地区,该路线很可能位于沿海15公里以内的狭长地带内,这条路线也可能是山东内陆地区与胶东半岛文化因素传播的路线。从现有的资料来分析,半岛北部地区与半岛南部地区的文化交流路线以艾山/牙山山脉之间和半岛东端沿海地区为主。另外根据遗址分布的时空规律和地貌状况,分析了山东内陆地区与胶东半岛文化交流的路线。结果表明,由于胶莱平原地势低平,且河流众多,水患较大,因此人们更多地选择胶莱平原南、北沿海地带进行文化交流,并形成南、北两条路线:在不同的时期,两条路线的重要性似有一定的差别。在北辛文化时期和大汶口文化早期,连接鲁北沿海地区和莱州湾东岸沿海地区的北线,比连接胶州湾东西两侧的南线的重要性更明显一些。龙山文化时期以后,南线与北线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本文首次将SRTM数据应用到国内考古学研究中,因此有必要对其应用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将SRTM数字高程模型与地形图进行对比,发现SRTM数字高程模型在宏观地貌判读、水文分析方面有着传统地形图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但是其高程数据的精确度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总体而言,其数据质量较高,作为免费和很容易获取的数据,其应用于考古学研究的前景较好。五、第五章:贝类捕捞经济与人类的文化适应。考察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的分布与贝类资源丰富海区的分布,借以初步评估贝类捕捞经济在经济方式中的地位。结果表明,在农业可能并没有产生的时期,人类的沿海聚落位置选择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选择那些贝类资源丰富并且适合居住的地点。随着胶东半岛农业生产技术的出现,贝类捕捞经济的地位在紫荆山一期之后迅速降低,这与辽东半岛贝丘遗址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的特征有很大差异,这表明面对农业文明和贝类资源时,两个半岛的居民表现出的选择性和所采取适应策略有差异。六、总结:把主要考察结果和观点结合起来,力图较全面地展示胶东半岛全新世中期人类对环境的文化适应方式,并归纳其与山东内陆、辽东半岛人类的适应方式的差异。七、附录Ⅰ、附录Ⅱ:胶东半岛考古遗址调查记录、胶东半岛考古遗址植硅体分析。在考察胶东半岛遗址的过程中,采集了陶片和植硅体土样,并对土样进行了植硅体分析,未发现农作物信息,将各遗址样品中植硅体种类、数量进行统计并写入本文,供今后研究参考。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释题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自然环境背景与考古学文化背景
  • 第一节 胶东半岛现代自然环境
  • 第二节 胶东半岛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
  • 一、植被演替与气候变迁
  • 二、海平面变化和海岸线变迁
  • 第三节 胶东半岛考古学文化概述
  • 第三章 建筑技术和生活用品与人类的文化适应
  • 第一节 建筑方式和建筑技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陶器形态与其它文化因素的关系
  • 第四章 聚落分布与人类的文化适应—基于GIS的考察
  •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节 聚落分布与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之间关系的考察
  • 一、聚落与现代海岸线的距离考察
  • 二、聚落与河流之间的距离考察
  • 三、聚落分布与地貌类型的关系考察
  • 四、聚落周围土壤类型的考察
  • 五、聚落与矿产资源来源地的距离考察
  • 六、聚落分布与坡度的关系考察
  • 第三节 聚落分布与各种环境因素之间关系的讨论
  • 一、河流和地貌、地质条件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 二、聚落位置与土壤类型关系的讨论
  • 三、聚落分布与矿产资源所反映的文化交流路线
  • 四、聚落分布与各种环境因素之间关系的总结
  • 第四节 聚落分布所反映的人类文化对环境的适应
  • 一、聚落选址对水文、地貌条件的适应
  • 二、聚落选址对土壤类型的适应
  • 三、聚落选址对矿产资源的适应
  • 四、聚落分布对文化环境的适应
  • 第五节 余论——关于本章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讨论
  • 一、地图分析法及其在本章中的应用
  • 二、SRTM数据及其考古应用的初步尝试
  • 三、GIS与遗址域分析
  • 四、本章聚落考古中涉及的问题
  • 第五章 贝类捕捞经济与人类的文化适应
  • 第一节 西方考古学界的贝类研究
  • 一、西方考古学界贝类研究的历史
  • 二、贝类捕获季节的研究方法
  • 第二节 胶东半岛贝类捕捞经济地位的初步评估
  • 总结
  • 附录Ⅰ 胶东半岛考古遗址考察记录
  • 附录Ⅱ 胶东半岛考古遗址植硅体分析
  • 图版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老蒋与“嘎嘣脆香”[J]. 中国法治文化 2016(11)
    • [2].父亲谈生死[J]. 人生与伴侣(月末版) 2016(10)
    • [3].石头垒起的故乡[J]. 散文诗 2017(03)
    • [4].山东胶东半岛免疫无口蹄疫区获批覆盖三千多万人口[J]. 山东画报 2016(12)
    • [5].外婆百岁话百年[J]. 女子世界 2016(09)
    • [6].我与《东方少年》[J]. 东方少年(快乐文学) 2017(04)
    • [7].胶东半岛西周时期遗存的分期和年代[J]. 海岱考古 2016(00)
    • [8].胶东半岛西周时期遗存的文化因素分析[J]. 东方考古 2016(00)
    • [9].地域性环境对乡土建筑的影响——以胶东半岛民居海草房为例[J]. 城市地理 2017(16)
    • [10].胶东半岛(组诗)[J]. 诗林 2016(02)
    • [11].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意见》的通知[J]. 山东政报 2009(15)
    • [12].胶东半岛上云南与“小云南”移民的集体记忆[J]. 民俗研究 2019(03)
    • [13].民国时期胶东半岛农技推广法规的支持体系[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 [14].胶东半岛滨海型汽车露营地建设发展研究[J]. 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 2017(10)
    • [15].夏周时期胶东半岛的东莱文化分析[J]. 东方藏品 2016(12)
    • [16].高端产业:胶东半岛的新命题[J]. 走向世界 2010(10)
    • [17].青荣城际铁路对胶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 黄海学术论坛 2012(01)
    • [18].胶东半岛迈向“高端”[J]. 走向世界 2010(10)
    • [19].缔造胶东半岛新时空[J].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4(12)
    • [20].胶东半岛社会信用体系一体化建设研究[J]. 中国工程咨询 2020(11)
    • [21].面向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人才培训资源整合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36)
    • [22].汉代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海路交流的考古学例证[J]. 边疆考古研究 2008(00)
    • [23].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J]. 闽商文化研究 2019(02)
    • [24].胶东半岛的前世今生[J]. 齐鲁周刊 2019(08)
    • [25].胶东半岛县域制造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 理论学习 2008(12)
    • [26].胶东半岛地区的民间信仰研究综述[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08)
    • [27].奇妙的胶东半岛之旅[J]. 七彩语文(习作) 2016(10)
    • [28].胶东半岛探明千吨黄金 预计储备可超3000t[J]. 现代矿业 2009(06)
    • [29].胶东半岛探明千吨黄金,预计储备可超3000t[J]. 黄金科学技术 2009(03)
    • [30].胶东半岛:中国区域经济新看点——访欣业联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炳裕[J]. 中国商贸 2008(10)

    标签:;  ;  ;  ;  ;  

    胶东半岛中全新世人类对环境的文化适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