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528312
摘要:本文先是探讨了关于居住区道路系统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原则及措施,再通过具体项目来阐述,道路系统的人性化设计能促进城市的空间拓展、交通改善,在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和精神追求层次方面,有着显著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居住区;道路系统;人性化设计;措施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已成为日益关注的话题,深受交通污染及噪声干扰之苦的市民,都渴望有个安全、安宁的居住生活环境。道路既作为居住区的骨架,起到了疏导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作用,同时它也是构成居住区生活的重要元素。
我们在进行道路系统设计时,除了严格遵守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规范,关注道路的基本通行功能之外,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着力营造人际交往的生活空间和友好邻里环境,多方面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提升。
一、何为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作为一种人文思想,来源于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倡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从古至今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着儒学精神,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融的“天人合一”,强调人文精神的贯彻,重视人内心精神世界的感受。
维克多巴巴纳克就人性化设计在60年代末出版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少数富裕人类服务;
(2)设计不应该只作为健康人群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弱势群体服务;
(3)设计应该认真思考地球此时有限资源使用量的问题,设计更应该为保护以及服务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有限资源。
维克多巴巴纳克指出设计的目标的根本宗旨就是在让所有的人,都可以使用便捷和安全的产品,并在为大众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时,设计要对人类的长期生存与发展负责,也要对人类不可分离的大自然负责。维克多巴巴纳克的这三个理论的观点也是人性化的设计目标。
二、道路系统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人性化的道路系统设计,要求在基本功能满足的基础上,创造更适合居民生活和交流活动的空间。
1.生态自然的原则———居住区道路系统设计应该把握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在道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自然是基础原则,道路是建立在自然大地的结构基础上,是平坦还是有坡度的地面,都应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为实施道路更为顺畅,更便于生活交往,在原来地形情况下调整也是可行的,但需要确保自然的本性。结合生态自然的原则,保持自然树种、山石、人文景观,能满足人内心需求,提升心灵与精神愉悦层次。
2.因地制宜的原则———居住道路系统的设计是根据具体项目来设计,不能生搬硬套一个模式。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有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人们的工作生活模式也不一样,需要有针对性设计,才能体现人性化。一方面需要全面系统考虑交通功能的问题,满足居民的日常流动性;另一方面要对居住区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建筑风格等多项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当地的自然特征和地方特色,挑选出具体代表性的设计元素在设计中加以利用。
3.等级分明原则———居住区道路应分级明确,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宅前小路等几个级别,根据服务的功能分区相应布置。主要道路的布置要根据小区出入口的位置、主要干道的走势以及道路与小区超市、物业等建筑关系来考虑设计。不同等级的道路功能不同,需求也不同。同时从使用者的角度和要求出发,保持道路顺畅的前提下,在设计中增加趣味性因素,蜿蜒曲折的道路能给人新鲜感。
三、道路系统人性化设计的措施
1.人车分流、立体交通———立体分流方式是以垂直交通为“共有”街道,各单元的水平连廊连接,在适当的层次上设置“共有”交往空间,同时引入街区的生态共生概念,在连廊和交往空间中设置花草植物等使之成为空中花园。立体分流方式通过地上、地下人车分流,道路、交通、建筑空间三位一体。一方面可以扩大交通面积增加安全性,同时增加绿化面积,还可以增加住宅建设量,同时又不失传统街区特有的人情味和生态共生的环境魅力。
2.公交优先、慢行优先———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必然支配和影响着居住区交通,公交系统优先化作为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也应当融合到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中。公共交通与居住区的衔接设计是未来居住区居民出行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更是居住区交通能否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3.多样的停车方式———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小汽车大量进入居住区,给居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停车问题便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停车方式的多样化成为道路系统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目前的停车方式多种样式,如路边停车,利用地下空间设置地下停车场,利用地坪高差设置架空平台车库,多层停车楼等,需要综合运用,合理布局。
四、居住区道路人性化设计的应用
“地面都是公园,没有车辆穿行,建筑外墙长满植物,目之所及都是森林。”基于这种朴素的愿望,一个人性化的居住项目被设计了出来。碧桂园森林城市项目是位于马来西亚依斯干达特区,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容纳数十万人口的新型居住项目。
道路系统人性化设计是一种极具前瞻性和革命性的理念,在这个项目能充分体现。针对许多城市交通拥堵和噪声干扰,行人与汽车冲突、交通能耗增大、配套基础设施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等的问题,道路系统人性化的设计可从“根源”上有效进行改善,对提高居住区的用地建设,空间资源利用、可持续生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人车分流、立体交通
森林城市道路系统设计,将公共交通、车行交通和慢行交通在立体空间上进行分层,每种交通系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车辆通行的相关基础设施位于地块基座的第一、二层。以机动车交通为主的城市道路、主干道、高速公路和停车场位于最底层,以便连接邻里岛屿和底层建筑群;地块基座的第二层以市政道路为主,与此层的零售商业街、城市广场和停车场形成良好的联系。
以步行系统为主的人行绿道、自行车道和轨道系统则连接居住区中庭和公共公园,位于地块基座的最上层。轨道交通连通整个森林城市,将居民送到想去的地方。人车分流,使居民能够完全远离车流的打扰,身处鸟语花香、安全宁静的步行街区。
居住、办公、文化设施等多种城市功能通过立体交通连接起来,城市不仅在平面上形成延伸,在立体空间中也有丰富的结合,这种结合为城市复杂的空间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人车分流、立体交通,不但提升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性,更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活力。
2.公交优先、慢行优先
森林城市提倡“公共交通”为主的出行模式,多种形式的公共交通包括轻轨、巴士、水上交通等,未来规划连通隆新高铁,形成公共交通网络。复合功能和市政功能的建筑围绕公共交通站点布置,交通流线由底层进入,内部通道上下连接不同分层,疏导、分流内部交通。
当人们进入森林城市地块基座的第二层,即进入高效便利的城市体系。商业、娱乐、办公与公共交通站点紧密联系,公共交通站点的布置考虑了城市主路网骨架及其服务有效半径等因素,使公共交通服务网覆盖到城市内各种公共设施与居民点,实现高效便捷的“点对点”公共交通覆盖,以便迅捷地到达各类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的品质与效率。
人行绿道、自行车道等慢行交通和轨道交通则位于地块基座的最上层,连接居住区中庭和公共公园。人们可以从廊道和花园步行至轻轨站,实现慢行交通和快速公共交通的无缝对接。
3.底层停车,便捷连通生活工作空间
森林城市的停车设施一般设置最底层,这样使得用地紧凑,地面空间效益提高。
停车场地划分范围以每个组团地块为界限,确保邻里空间完整连续、不受干扰。连续的楼板覆盖静态停车位,上面可设置道路或公共空间。局部动态道路及绿化街角位置利用采光井和通风口进行自然通风及采光。这样的建造策略既保证了停车库内空气的对流,满足通风采光,又优化单调的停车场地,增加绿化面积。
总结语:
道路系统人性化设计从理念到实践,是对居住区道路设计创新和探索,是治理“城市交通病”的一剂“良方”。本文通过具体项目实践案例,阐述人车分流、立体空间,公交优先、慢行优先,停车方式等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探讨道路系统人性化设计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营造,望能为居住区项目开展相关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有川.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图解.机械工业出版社
[2]吴晓.城市规划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白德慰.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陈鹭.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
[5]张潇尹.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研究.聊城大学
[6]森林城市一座立体之城.碧桂园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