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稻麦轮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稻麦轮作,秸秆还田,化肥减量,土壤有机碳
稻麦轮作论文文献综述
吴玉红,郝兴顺,田霄鸿,陈浩,张春辉[1](2019)在《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汉中盆地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固碳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稻麦轮作是汉中盆地主要的种植制度。探索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汉中盆地水稻一小麦周年产量、经济效益及农田土壤固碳的影响,为该地区秸秆还田技术和合理化肥减量技术提供科学依据。2015-2017年小麦和水稻生长季,设置秸秆不还田+常规施肥(SN+NPK);秸秆常规还田+常规施肥(S+NPK);秸秆促腐还田+常规施肥(SD+NPK);秸秆促腐还田+化肥减量15%(SD+85%NPK);秸秆促腐还田+化肥减量30%(SD+70%NPK),共5个处理,研究了其对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碳储量(SCS)、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配施常规施肥处理(SN+NPK)相比,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处理显着提高了稻田0~15 cm土层的总有机碳(TOC)和活性有机碳(LOC),增幅分别为3.62%~25.07%和23.01%~46.79%;S+NK和SD+NPK处理提高了0~30 cm碳储量,增幅分别为4.67%和18.20%。而SD+85%NPK和SD+70%NPK分别降低8.31%和9.83%。产量方面,S+NPK和SD+NPK处理显着增加了小麦和水稻籽粒产量,而SD+85%NPK和SD+70%NPK处理均降低了小麦和水稻产量,周年产量两年平均增幅分别为3.47%、8.70%、-3.65%、-8.12%。与SN+NPK处理相比,S+NPK、SD+NPK、SD+85%NPK、SD+70%NPK处理周年经济效益两年平均增幅分别为16.91%、23.56%、6.02%、1.06%。秸秆全量促腐还田配施常量化肥处理(SD+NPK)的土壤有机碳、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S+NPK处理次之,SD+70%NPK处理最低,与之相比,SD+85%NPK处理在小麦和水稻两季共减少化肥80 kg hm~(-2),作物周年产量降低不明显,经济效益略有增加。秸秆还田与常规化肥配施是提高汉中盆地稻麦轮作体系农田固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最佳措施,两季作物全量还田条件下化肥用量减量15%是适宜该区域的化肥减量技术和绿色生产模式。(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12-13)
陈秋会,王磊,席运官,田伟,金淑[2](2019)在《太湖地区有机与常规种植方式下稻麦轮作农田温室气体短期排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有机种植模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太湖地区有机与常规种植模式下稻麦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农田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排放的动态变化特征,并运用温室气体增温潜势(GWP)和排放强度(GHGI)进行温室效应估算。结果表明:在稻麦轮作季,有机与常规种植模式下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整体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稻季,有机种植土壤CH_4排放总量为195.56 kg·hm~(-2),显着高于常规种植(119.77 kg·hm~(-2)),而CO_2和N_2O排放总量与常规种植无显着差异;在麦季,有机种植土壤CO_2、N_2O和CH_4排放总量分别为12 554.92、1.44 kg·hm~(-2)和7.02 kg·hm~(-2),常规种植土壤分别为8 096.61、2.67 kg·hm~(-2)和6.74 kg·hm~(-2)。稻季有机种植土壤温室气体GWP和GHGI显着高于常规种植,而在麦季常规种植较高。在整个稻麦轮作季,有机种植模式下温室气体GWP和GHGI分别为6 501.69 kg CO_2-eq·hm~(-2)和0.44 kg·kg~(-1),显着高于常规种植模式(4 745.38 kg CO_2-eq·hm~(-2)和0.37 kg·kg~(-1))。有机种植模式在稻季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无明显优势,但是有利于麦季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减排。(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正慧[3](2019)在《稻麦轮作制下水稻锌肥施用量及其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来安县稻麦轮作制下对微量元素肥料需求,通过不同锌肥施用量的试验,研究了锌肥施用对水稻产量结构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来安县稻麦轮作制下,水稻锌肥施用量以15~30kg/hm2最为适宜。(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8期)
信彩云,马惠,王瑜,赵庆雷,刘奇华[4](2019)在《水旱轮作条件下稻麦秸秆腐解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水稻-小麦轮作条件下稻麦秸秆还田后的腐解规律,对水稻小麦秸秆还田后不同时期的秸秆残余率和氮、磷、钾、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累积释放率及平均释放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腐解(水稻秸杆210天、小麦秸杆120天),水稻和小麦秸秆最终65%以上已腐解;水稻秸秆中氮、磷、钾、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分别释放60.95%、6.77%、90.58%、38.77%、9.04%、30.97%;小麦秸秆中氮、磷、钾、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分别释放24.94%、22.01%、93.64%、25.39%、24.19%、39.13%。稻麦秸秆中钾的累积释放率最高,均超过90%。水稻和小麦秸秆中磷的平均释放速率变化不大,氮和钾的平均释放速率高峰均出现在前期,腐解后期呈降低趋势;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平均释放速率要高于氮磷钾元素。(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陈莉萍,孟钦永,胡瑶凯,金尤雅[5](2019)在《仪征市稻麦轮作区“有机肥+”集成培肥模式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造中低产田,提升耕地质量,是耕地质量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经过3年的跟踪调查,采用多种技术措施整合,形成一套以"有机肥+"为主的培肥模式,在仪征市稻麦轮作区进行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8期)
杨江俐,仓龙,王霞,徐宏婷[6](2019)在《稻麦轮作区稻麦镉积累差异及影响因素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稻麦轮作区镉污染农田中,被镉污染的土壤不仅会影响水稻的安全生产,同时也会影响到小麦的食品安全,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小麦的镉积累和污染状况。[方法]分别于2018年水稻和小麦收获期,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选择清洁和轻度镉污染稻麦轮作农田,采集稻季和麦季的成对土壤和植株样品共60组。分析所采样品的土壤总镉、有效镉、籽粒镉与土壤各种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探究稻麦轮作区土壤及稻麦镉污染状况及差异,分析影响稻麦镉污染的因素。[结果]30个采样点麦季土壤pH变化范围为4.96~8.50,稻季为5.32~8.21,有22个样点麦季土壤pH高于稻季;土壤总镉浓度为0.12~0.42mg/kg,其中7个采样点土壤总镉低于0.2 mg/kg,有14个采样点土壤总镉超过0.3ppm,仅有一个样点土壤总镉超过风险筛选值(GB15618-2018);稻季土壤有效镉平均含量(19.9μg/kg)约为麦季(6.12μg/kg)的3倍,而糙米镉平均含量(0.029 mg/kg)仅为麦粒镉平均含量(0.056 mg/kg)的一半;小麦籽粒镉超标率为10%,是水稻籽粒的叁倍,有87%(26个样点)小麦籽粒镉浓度以及富集系数高于水稻;其中稻麦籽粒含量超标的地区,土壤总镉均不超标。[结论]在稻麦轮作区,小麦籽粒镉超标情况总体高于水稻,因此小麦的镉污染问题不容忽略。影响稻麦镉积累差异的因素除植物自身的差异外,还与土壤环境因素,如土壤pH、土壤中有效镉的浓度、稻麦生长过程中土壤水分含量以及氧化还原状况的变化等有关,而这些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白娜玲,吕卫光,李双喜,郑宪清,张娟琴[7](2019)在《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础单元,不仅提高土壤肥力、调节养分的生物有效性,而且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通过6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秸秆+缓释肥(SRF)和有机无机混施(OCF)4种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各粒级团聚体分布的影响,为揭示施肥措施对土壤地力形成演变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SRF和OCF处理0—20,20—40 cm土层土壤的SOC含量较CF显着增加10.06%,19.23%和9.84%,16.79%;3种施肥处理0—20,20—40 cm土层的TN差异不显着,但均高于CK处理;OCF处理中0—20 cm土层的C/N比较CF增加16.44%(p<0.05)。SRF处理较CK显着提高了0—20 cm土层R_(0.25)(10.93%);20—40 cm土层,OCF处理中R_(0.25)显着高于其他3个处理,分别高出32.62%(CK),19.75%(CF),19.44%(SRF)(p<0.05)。相比CF处理,SRF和OCF提高了0—20,20—40 cm土层的平均质量直径MWD(1.54%~16.92%,2.17%~28.26%)和平均几何直径GMD(5.88%~14.71%,13.04%~39.13%),降低了分形维数D(1.11%~2.09%,4.99%~5.44%),且OCF处理更为显着(p<0.05)。可见,秸秆+缓释肥和有机无机混施处理均有利于土壤肥力提升,且后者效果更为显着。MWD和GMD与土壤SOC和TN的相关性较高,均适合用于揭示团聚体与土壤总有机碳、总氮含量之间的关系;但分形维数D与之无显着相关性关系。(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白娜玲,吕卫光,郑宪清,李双喜,张娟琴[8](2019)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与碳氮调控对稻麦轮作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稻麦轮作生产提供合理的施肥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稻季施氮量为20 kg/hm~2时,相较于施氮量17 kg/hm~2处理,土壤全磷、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显着增加3. 60%、6. 25%、45. 54%、50. 00%,水稻产量提高3. 89%。麦季施氮量为17 kg/hm~2时,相较于施氮量14 kg/hm~2处理,土壤全钾、速效氮磷分别显着提高4. 38%、33. 43%、30. 03%,返青期、拔节期和成熟期株高均显着增加,小麦产量增加2. 13%。随着基肥比例的增加,土壤养分、株高和产量均有显着增加。氮肥基追比例为7∶3和8∶2时,相较于常规5∶5处理,水稻和小麦产量的增幅分别为12. 95%—13. 08%和20. 97%—21. 77%。综上,稻季和麦季最佳施氮量分别为20 kg/hm~2和17 kg/hm~2,最佳氮肥基追比例为7∶3和8∶2。(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洁[9](2019)在《长期施肥对稻麦轮作土壤碳组分及微生物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施用有机肥是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碳固存的有效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有机培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在施氮肥、氮磷肥、氮磷钾肥、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下,研究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MBC)、水/热水溶性有机碳(DOC、HWSC)、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活性碳库、惰性碳库的含量,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从而阐述长期施肥下稻麦轮作体系土壤碳转化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论文主要进展如下:(1)有机无机肥配施显着增加了土壤中的MBC、DOC、HWSC、POC和LFOC的含量,提高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同时DOC、POC和LFOC可作为该地区土壤碳库早期变化的指标。(2)有机无机肥配施显着提高了土壤中的磷酸酶、β-葡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β-木糖苷酶、α-葡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β-木糖苷酶、α-葡糖苷酶等胞外酶活性的提高,显着增加了MBC、POC、HWSC的含量。(3)有机无机肥配施显着提高了麦季土壤中放线菌、γ-变形菌、鞘氨醇杆菌和TK10等纲水平细菌相对丰度,降低了厌氧绳菌、芽孢杆菌、S085等的相对丰度;在稻季土壤中,有机无机肥配施显着提高了放线菌、α-变形菌、γ-变形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杆菌、拟杆菌、梭菌、SBR1076、疣微菌、厌氧绳菌及S085的相对丰度。α-变形菌、γ-变形菌、放线菌等相对丰度的增加以及厌氧绳菌、S085、SBR2076等相对丰度的降低,显着提高了氧化酶和水解酶活性,进而增加了HWSC、LFOC等活性有机碳的含量。(4)有机无机肥配施促进了腐殖霉属和大孢圆孢霉属等属水平真菌群落的代谢活性,降低了翅孢壳属、春蓼属、Paraphaeosphaeria的相对丰度。苦乌属、翅孢壳属、木霉属、Paraphaeosphaeria等相对丰度的降低以及腐殖霉属相对丰度的增加,显着提高了亮氨酸氨基肽酶等胞外酶活性,最终增加了MBC、HWSC、POC等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综上,有机无机肥配施显着增加了α-变形菌、γ-变形菌、放线菌等细菌及腐殖霉属、大孢圆孢霉属等真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S085、SBR2076、厌氧绳菌纲等绿弯菌和翅孢壳属、Paraphaeosphaeria等真菌的相对丰度,进而提高了水解酶和氧化酶的活性,最终导致MBC、HWSC、POC、LFOC等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唐建明[10](2019)在《稻麦轮作田需保证氮素施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淮稻麦轮作田土壤氮素养分含量通常较低,稻麦生长所需的氮素养分一般需要通过施肥满足。稻、麦全生育期纯氮亩用量一般应达到15~20公斤。无论施用哪种肥料,都要保证纯氮亩用量,否则稻麦会因缺氮而生育不良,难以取得高产、稳产。过晚播种的小麦,要保持叶片一直绿油(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技报》期刊2019-04-27)
稻麦轮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明有机种植模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太湖地区有机与常规种植模式下稻麦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农田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排放的动态变化特征,并运用温室气体增温潜势(GWP)和排放强度(GHGI)进行温室效应估算。结果表明:在稻麦轮作季,有机与常规种植模式下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整体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稻季,有机种植土壤CH_4排放总量为195.56 kg·hm~(-2),显着高于常规种植(119.77 kg·hm~(-2)),而CO_2和N_2O排放总量与常规种植无显着差异;在麦季,有机种植土壤CO_2、N_2O和CH_4排放总量分别为12 554.92、1.44 kg·hm~(-2)和7.02 kg·hm~(-2),常规种植土壤分别为8 096.61、2.67 kg·hm~(-2)和6.74 kg·hm~(-2)。稻季有机种植土壤温室气体GWP和GHGI显着高于常规种植,而在麦季常规种植较高。在整个稻麦轮作季,有机种植模式下温室气体GWP和GHGI分别为6 501.69 kg CO_2-eq·hm~(-2)和0.44 kg·kg~(-1),显着高于常规种植模式(4 745.38 kg CO_2-eq·hm~(-2)和0.37 kg·kg~(-1))。有机种植模式在稻季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无明显优势,但是有利于麦季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减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麦轮作论文参考文献
[1].吴玉红,郝兴顺,田霄鸿,陈浩,张春辉.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汉中盆地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固碳及经济效益的影响[C].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2].陈秋会,王磊,席运官,田伟,金淑.太湖地区有机与常规种植方式下稻麦轮作农田温室气体短期排放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3].刘正慧.稻麦轮作制下水稻锌肥施用量及其效果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9
[4].信彩云,马惠,王瑜,赵庆雷,刘奇华.水旱轮作条件下稻麦秸秆腐解规律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9
[5].陈莉萍,孟钦永,胡瑶凯,金尤雅.仪征市稻麦轮作区“有机肥+”集成培肥模式探索[J].农业科技通讯.2019
[6].杨江俐,仓龙,王霞,徐宏婷.稻麦轮作区稻麦镉积累差异及影响因素探究[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7].白娜玲,吕卫光,李双喜,郑宪清,张娟琴.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8].白娜玲,吕卫光,郑宪清,李双喜,张娟琴.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与碳氮调控对稻麦轮作系统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19
[9].陈洁.长期施肥对稻麦轮作土壤碳组分及微生物特征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10].唐建明.稻麦轮作田需保证氮素施用量[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