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中适用于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中适用于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自主、合作、探究”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模式,原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成了被否定和被批判的对象,以至于到了完全摒弃的地步。这不禁让人感到迷惑:只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能取得教学效果吗?语文教学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接受性学习能不能被废弃?它的位置到底是什么?如果接受性学习在语文学习中还属必要,还有一定的空间,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过去那种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本文认为,必须把接受性学习转变成“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为了阐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必要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再认识。通过分析可知,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有着其合理和有用的因素,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仍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特别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仍然拥有一定的空间,仍然具有使用的价值与必要性。为了使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要实现高效、有用,不重蹈传统接受学习的覆辙,探讨其科学的实施策略和方法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内容主要是这篇论文研究的基础,从理论的角度上思考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意义和空间;第二章、第三章与第四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尝试从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或案例中,分析、寻找那些优化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归纳和整理出了一部分他们所应用的适用于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基础
  • 第一节 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再认识
  • 一、接受性学习的相关理论
  • 二、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相关理论
  • 三、接受性学习与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区别
  • 第二节 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研究现状
  • 一、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由来
  • 二、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基本主张
  • 第三节 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不是语文学习的唯一方式?
  • 二、语文学习中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内涵
  • 三、提倡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必要性
  • 四、阅读教学中有意义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可能性空间
  • 第二章 适用于语文知识性内容的有意义接受性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温故知新”策略
  • 第二节 “由近及远”策略
  • 第三节 “去芜取菁”策略
  • 第四节 “水到渠成”策略
  • 第五节 变抽象为直观的策略
  • 第六节 趣味化策略
  • 第七节 小结
  • 第三章 适用于语文技能与方法内容的有意义接受性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辅之以趣的示范法
  • 第二节 近距离示范法
  • 第三节 实践中操练策略
  • 第四节 “以外化内”训练法
  • 第五节 “给抓手”策略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适用于与探究性学习内容相配合的有意义接受性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因时制宜策略
  • 第二节 先放后收策略
  • 第三节 构建问题框架策略
  • 第四节 “拨云见日”策略
  • 第五节 适时点拨策略
  • 第六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融合[J]. 小学教学研究 2011(04)
    • [2].有意义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探析及教学启示[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1(06)
    • [3].牵手“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走进数学课堂教学[J]. 高中数理化 2017(10)
    • [4].关于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运用研究的文献综述[J]. 新校园(中旬) 2017(05)
    • [5].小学数学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辩证关系与合理运用[J]. 数学大世界(中旬) 2017(09)
    • [6].有意义接受性学习和计量单位教学的有机结合[J]. 生活教育 2012(16)
    • [7].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J]. 广东教育(综合版) 2009(Z1)
    • [8].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J]. 成功(教育) 2009(11)
    • [9].“旋”显意义 “转”露智慧——以《旋转》教学为例谈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J]. 江苏教育研究 2014(29)
    • [10].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结合[J]. 数学大世界(上旬) 2018(03)
    • [11].浅谈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合理运用的策略[J]. 知识文库 2017(24)
    • [12].浅析探究性学习与有意义接受性学习[J]. 天津教育 2011(01)
    • [13].研究性学习的误区、成因及实施建议[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04)
    • [14].“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互补[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2(12)
    • [15].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J]. 小学教学研究 2011(04)
    • [16].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机结合[J]. 新课程(小学) 2018(03)
    • [17].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J]. 吉林教育 2010(14)
    • [18].有意接受 智慧学习——“有意义接受性学习”提高低年段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2(17)
    • [19].为儿童搭建挑战性学习的支架[J]. 江苏教育 2020(49)
    • [20].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结合[J]. 数学大世界(下旬) 2018(07)
    • [21].“探究式学习”的初步探索[J]. 商情(科学教育家) 2008(01)
    • [22].语文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十年博弈[J]. 小学教学研究 2011(04)
    • [23].“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实践与思考[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12(10)
    • [24].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和谐统一[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07)
    • [25].接受性学习、自主学习的探究[J]. 科技创业家 2013(03)
    • [26].接受性学习如何有意义?[J]. 江苏教育 2011(34)
    • [27].基于课程问题之研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J]. 管理观察 2008(10)
    • [28].论中小学教师的学习方式及其实现途径[J]. 教育探索 2008(07)
    • [29].从《认识圆》一课看学习方式的相融互补[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2(06)
    • [30].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有机结合[J]. 中国教育学刊 2013(S3)

    标签:;  ;  ;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中适用于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