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可引起玉米苗枯病、穗腐病等,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是轮枝镰孢菌上的一种菌寄生真菌,为了研究纤细齿梗孢-轮枝镰孢菌-玉米之间的识别、互作、寄生和侵染致病机制,笔者以与信号传导有关的蛋白激酶基因为切入点并结合随机插入突变对此进行了探讨。摸索掌握了两种真菌原生质体制备技术;建立并优化了轮枝镰孢菌的REMI和ATMT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数十个突变体;克隆得到两种真菌的4个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并通过同源重组成功敲除了轮枝镰孢菌的2个蛋白激酶基因,明确了它们的生物学功能。1.掌握了两种真菌的原生质体制备技术,摸索了影响两种真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条件,包括菌龄、酶的种类和浓度、酶解时间和温度以及稳渗剂等,找到了两种真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其中轮枝镰孢菌采用PDB培养14h的菌丝,以0.7mol/LNaCl为稳渗剂,在30℃、100rpm下用20mg/mL溶壁酶酶解4h,原生质体制备量最大;而纤细齿梗孢采用PDB培养3648h的菌丝,在30℃、100rpm下用30mg/mL溶壁酶酶解5h原生质体制备量最大。2.以含有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的质粒pUC ATPH转化轮枝镰孢菌FT1菌株和纤细齿梗孢OL1菌株的原生质体,前者取得了成功,共获得转化子300多个,转接5代能稳定遗传,PCR验证潮霉素基因已插入转化子基因组DNA中,通过表型观察和致病性测定,发现许多生长异常突变体,2株致病性减弱突变体;而纤细齿梗孢没有得到转化子。3.在植物转化载体pROKII基础上导入带有真菌启动子的潮霉素B抗性基因表达盒PtrpC-hph-TtrpC,构建了一个适合真菌转化的载体pROKII-PtrpC-hph-TtrpC,冻溶法转入农杆菌LBA4404。利用这一转化载体,成功地建立起了轮枝镰孢菌的ATMT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T-DNA插入突变体;而转化纤细齿梗孢却没有取得成功。摸索优化了转化条件,在镰孢菌孢子浓度106个/mL、农杆菌OD600=0.150.20、乙酰丁香酮浓度为200μmol/mL的条件下共培养36h转化效率最高,可达60120个/106个孢子。共获得转化子1000多个,连续转接5代能够稳定遗传,PCR验证潮霉素B抗性基因已整合进转化子基因组DNA中,部分转化子表现为生长和形态异常。4.利用兼并PCR,TAIL PCR和RACE技术相结合克隆得到两种真菌的四个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分别命名为fpk1、fmk1、opk1和omk1 (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EF405958、EU417814、EU417815和EU479712)。其中fpk1由ATG到TAA的DNA全长1854bp,包含3个内含子,长度分别为66bp、54bp、54bp;cDNA全长1680bp,编码559个氨基酸的多肽,序列比对和分析显示其属于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PKA。opk1基因自ATG到TAA的DNA全长2223bp,包含2个内含子,分别长108bp、84bp,cDNA全长2031bp,编码676个氨基酸的多肽,序列比对和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同源性较低,可能属于另外一种Ser/Thr蛋白激酶。fmk1和omk1属于Fus3/Kss1类MAPK基因,cDNA全长均为1068bp,编码355个氨基酸的多肽,前者DNA全长1242bp,包含3个内含子,长度分别为58bp、56bp和60bp;后者DNA全长1198bp,包含2个内含子,长度分别为57bp和73bp,内含子边界均符合GT-AG规则。5.依据同源重组原理,以pUCATPH和pBS为基础构建了基因fpk1和fmk1的敲除突变载体pBS-K-hph和pUCATPH-KS-KX,以REMI介导的转化手段转化轮枝镰孢菌原生质体,成功筛选到了fpk1和fmk1基因敲除突变体。通过对突变体的表型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明确了两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证实两基因与菌丝生长、胞壁分化、孢子产生和萌发以及致病性等密切相关。
论文目录
英文缩略词及中文对照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第一章 前言第一节 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研究进展1 丝状真菌的转化方法1.1 原生质体-PEG 转化1.2 脂质体转化法1.3 电击转化法1.4 醋酸锂转化法1.5 限制酶介导的转化(restriction enzyme-mediated integration,REMI)1.5.1 REMI 的机理1.5.2 REMI 转化的一般步骤1.5.3 REMI 插入突变的主要优点1.5.4 REMI 在植物病原真菌上的应用1.5.5 REMI 技术的其他用途1.5.6 REMI 技术的展望1.6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1.6.1 根癌农杆菌1.6.2 农杆菌的生物学特性1.6.3 农杆菌的分类1.6.4 农杆菌Ti 质粒的结构1.6.5 根癌农杆菌介导真菌遗传转化的机理1.6.6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的真菌种类1.6.7 根癌农杆菌介导丝状真菌转化的特点1.6.8 根癌农杆菌介导真菌遗传转化的应用1.6.9 农杆菌介导真菌遗传转化技术展望2 关于轮枝镰孢菌和纤细齿梗孢的遗传转化第二节 蛋白激酶及其信号通路研究进展1 蛋白激酶概述1.1 蛋白激酶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和意义1.2 蛋白激酶的分类研究1.3 蛋白激酶的共同特征1.3.1 蛋白激酶一级结构的特征1.3.2 蛋白激酶的生化特征1.4 蛋白激酶的调控机制1.4.1 蛋白激酶对靶底物的调控方式1.4.2 蛋白激酶活性的激活和抑制2 真菌及植物病原真菌蛋白激酶的研究现状2.1 蛋白激酶在真菌信号传导中的作用2.2 丝状真菌蛋白激酶的种类及研究现状2.2.1 cAMP 依赖性蛋白激酶PKA2.2.2 蛋白激酶C2.2.3 促分裂蛋白激酶 MAPK2.2.4 其他的Ser/Thr 激酶第三节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 立题依据2 研究内容3 技术路线第二章 轮枝镰孢菌和纤细齿梗孢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及随机插入突变体的筛选第一节 限制性内切酶介导的轮枝镰孢菌和纤细齿梗孢的遗传转化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和试剂1.1.1 供试菌株和质粒1.1.2 试剂和药品1.1.3 仪器和设备1.1.4 培养基及配制1.1.5 溶液配制1.2 实验方法1.2.1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1.2.1.1 菌龄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1.2.1.2 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1.2.1.3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1.2.1.4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1.2.1.5 稳渗剂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1.2.2 原生质体的纯化1.2.3 质粒pUCATPH 的扩增、提取1.2.4 质粒pUCATPH 的线性化1.2.5 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1.2.6 潮霉素B 对轮枝孢镰孢菌和纤细齿梗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浓度的筛选1.2.7 REMI 转化1.2.8 转化子的PCR 检测1.2.8.1 被转化菌总DNA 的提取1.2.8.2 PCR 检测1.2.9 转化子的稳定性测定1.2.10 突变体的表型鉴定1.2.11 突变体致病性测定2 结果与分析2.1 原生质体制备2.1.1 不同条件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2.1.1.1 菌龄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2.1.1.2 溶壁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2.1.1.3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2.1.1.4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2.1.1.5 稳渗剂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2.1.2 原生质体的再生2.1.3 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过程的显微镜观察2.2 线性质粒pUCATPH 的制备2.3 轮枝镰孢的潮霉素最佳抑制浓度的筛选2.4 REMI 转化2.5 转化子的PCR 验证2.6 表型突变体的鉴定2.7 致病性突变体3 结论与讨论3.1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3.1.1 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的因素3.1.2 影响原生质体再生的因素3.2 REMI 转化3.2.1 REMI 的插入位点3.2.2 REMI 中的限制性内切酶3.2.3 REMI 中的质粒3.2.4 REMI 的局限性第二节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轮枝镰孢菌遗传转化及T-DNA插入突变体的获得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供试菌和转化质粒1.1.2 抗生素和试剂1.1.3 培养基1.2 载体的构建1.3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LBA4404 受体细胞1.4 抑制农杆菌生长的抗生素最佳浓度筛选1.5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操作方法1.6 转化条件变化对转化效率的影响1.6.1 AS 浓度的影响1.6.2 共培养时间的影响1.6.3 受体菌孢子浓度的影响1.6.4 农杆菌浓度的影响1.7 转化子的PCR 分析1.8 转化子的稳定性测定1.9 表型突变体的鉴定2 结果与分析2.1 载体pROK2-PtrpC-hph-TtrpC 的构建2.1.1 在pROK2 基础上构建pROK2-PtrpC-hph-TtrpC 二元载体2.1.2 质粒pUCATPH 和pROK2 的酶切产物2.1.3 含潮霉素B 抗性基因的DNA 片段PtrpC-hph-TtrpC 的插入识别2.2 农杆菌对头孢霉素敏感性的测定结果2.3 轮枝镰孢菌的ATMT 转化2.3.1 转化结果2.3.2 转化条件对转化效率的影响2.4 转化子的PCR 验证2.5 稳定性检验2.6 表型观察3 结论与讨论3.1 农杆菌菌株的选择3.2 共培养时间3.3 共培养温度3.4 AS 的浓度3.5 农杆菌和受体菌的比例第三节 本章小结1 结果及原因分析1.1 结果1.2 原因分析2 下一步工作建议与展望2.1 关于纤细齿梗孢的转化2.2 关于轮枝镰孢菌的转化第三章 两种真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第一节 轮枝镰孢 cAMP 依赖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 fpk1 的克隆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供试菌株与质粒1.1.2 酶和生化试剂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1.1.4 培养基1.1.5 试剂与溶液的配置1.2 目的基因的克隆1.2.1 引物设计1.2.2 总RNA 的提取(Trizol 法)1.2.3 紫外检测RNA 产率和纯度1.2.4 反转录cDNA 第一链的合成1.2.5 目的基因cDNA 中间片段的分离1.2.5.1 基因cDNA 中间片段的扩增1.2.5.2 PCR 产物回收1.2.5.3 载体连接1.2.5.4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1.2.5.4.1 DH5α感受态制备1.2.5.4.2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转化1.2.5.5 重组质粒的筛选与鉴定1.2.5.5.1 IPTG-X-gal 筛选1.2.5.5.2 菌落PCR 检测1.2.5.5.3 碱法小量提取质粒DNA1.2.5.5.4 质粒DNA 的酶切鉴定1.2.5.5.5 序列测定1.2.6 目的基因3’末端的分离(3’-RACE)1.2.7 目的基因5’末端的分离(5’-RACE)1.2.8 蛋白激酶基因 fpk1 的全长 DNA 序列的克隆1.2.9 全长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总 RNA 的提取2.2 中间片段的获得2.3 fpk1 基因的 3’端序列的获得2.4 fpk1 基因 5’端序列的获得2.5 fpk1 基因全长 DNA 序列的克隆2.6 基因fpk1预测蛋白的相似性比对2.7 基因 fpk1 预测编码蛋白的结构分析第二节 纤细齿梗孢一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 opk1 的克隆及序列分析1 材料和方法1.1 菌株1.2 酶和生化试剂1.3 主要仪器和设备1.4 培养基、试剂与溶液1.5 实验方法1.5.1 引物设计1.5.2 OPK1 基因中间片段的克隆1.5.3 opk1 基因全长序列的克隆2 结果与分析2.1 opk1 中间片段的获得2.2 蛋白激酶基因 opk15’端序列的克隆2.3 opk1基因3’端克隆2.4 全长序列的拼接与扩增2.5 相似性比对与预测蛋白的结构及功能分析第三节 轮枝镰孢和纤细齿梗孢 FUS3/KSS1 类 MAPK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1 实验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供试菌株1.1.2 酶和生化试剂1.2 主要仪器和设备1.3 培养基、试剂与溶液1.4 实验方法1.4.1 引物设计1.4.2 两基因中间片段的克隆1.4.3 基因两端序列的克隆1.4.4 基因全长 DNA 和 cDNA 序列的克隆1.4.5 基因的同源性分析及功能预测2 结果与分析2.1 两基因中间片段的获得2.2 两基因3’端序列的克隆2.3 两基因5’末端序列的获得2.4 两基因全长 DNA 和 cDNA 序列的克隆及分析2.5 两基因的相似性分析2.6 两基因预测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分析第四节 本章结论与讨论1 结论2 讨论2.1 菌丝总RNA 的提取2.2 PCR 引物设计2.3 RACE 技术2.4 TAIL-PCR 有关问题2.5 PCR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第四章 轮枝镰孢两蛋白激酶 fpk1 和 fmk1 的功能研究第一节 轮枝镰孢 cAMP 依赖的蛋白激酶 fpk1 的功能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2 仪器和设备1.3 载体、酶、试剂和溶液等1.4 方法1.4.1 构建突变载体1.4.1.1 策略1.4.1.2 步骤及流程1.4.2 原生质体制备和REMI 转化1.4.3 转化子和突变体的筛选1.4.4 Southern 杂交1.4.4.1 试剂及溶液配置1.4.4.2 杂交探针的制备1.4.4.3 基因组 DNA 提取和酶切1.4.4.4 电泳1.4.4.5 印迹1.4.4.5.1 凝胶处理1.4.4.5.2 印迹1.4.4.6 预杂交与杂交1.4.4.7 洗膜与显影1.4.5 蛋白激酶基因的 RT-PCR1.4.6 突变体表型分析1.4.6.1 菌落生长及菌丝分化状态观察1.4.6.2 孢子产生及萌发情况分析1.4.6.3 溶壁酶酶解菌丝比较1.4.6.4 致病性测定2 结果与分析2.1 载体的构建2.1.1 蛋白激酶基因全长DNA 序列的克隆2.1.2 第一步重组2.1.3 第二步重组2.2 REMI 转化及突变体的筛选验证2.3 Southern 杂交2.4 蛋白激酶基因的 RT-PCR2.5 突变体表型变化的研究2.5.1 菌丝生长的变化2.5.2 突变体产孢量能力的变化2.5.3 孢子萌发与芽管伸长的变化2.5.4 溶壁酶酶解菌丝的差别2.5.5 对玉米幼苗致病性的变化第二节 轮枝镰孢蛋白激酶基因 fmk1 的功能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和菌株1.2 仪器和设备1.3 载体、酶、试剂和溶液等1.4 方法1.4.1 构建突变载体1.4.1.1 策略及流程1.4.1.2 fmk1 基因上、下游片段的 PCR 扩增1.4.1.3 第一步重组1.4.1.4 第二步重组1.4.2 原生质体制备和REMI 转化1.4.3 转化子和突变体的筛选1.4.4 Southern 杂交验证1.4.5 蛋白激酶基因的 RT-PCR1.4.6 突变体表型分析1.4.6.1 菌落生长及菌丝分化状态观察1.4.6.2 孢子产生及萌发情况分析1.4.6.3 溶壁酶酶解及胞壁分化影响的分析1.4.6.4 致病性测定2 结果与分析2.1 载体的构建2.1.1 上下游基因片段的扩增2.1.2 第一次重组2.1.3 第二次重组2.2 REMI 转化和敲除突变体的筛选2.3 Southern 杂交结果2.4 蛋白激酶基因的 RT-PCR2.5 突变体表性分析2.5.1 生长与形态变化2.5.2 产孢量的变化2.5.3 孢子萌发与芽管伸长的变化2.5.4 致病性变化第三节 本章结论和讨论1 结论2 讨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轮枝镰孢菌论文; 纤细齿梗孢论文; 蛋白激酶论文; 基因克隆论文; 基因敲除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轮枝镰孢及菌寄生真菌纤细齿梗孢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