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保工程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甘肃省天保工程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论文摘要

在二十世纪,出现了世界性人口膨胀,人类开始盲目推动经济发展,只注重高效益,低成本的运作,忽略了经济发展和大自然的关系,造成很多的环境问题:滥伐森林、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生态破坏、资源危机……,维持了45亿年的生态平衡在顷刻间受到大规模的破坏。这些破坏,许多都是不可逆转的。直到最近二十年,人类才开始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但可惜的是,人类己经处在充斥贫困化、灾害寰生、环境恶化及资源锐减的世界里。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天然林,是人类的摇篮。它是人类祖先栖息、取食、劳动和防御敌人以及躲避灾害的场所,树叶蔽身,摘果为食,钻木取火,构木为巢,凿木为舟,弦木为弧,剡木为犁,人类依靠天然林繁衍进化,逐渐演变进化成今天的“人”。仅为地史的顷刻间,人类成了天然林的主宰,出现了大规模、大面积的毁林,因而导致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如果不迅速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这些仅存的天然林将在几年内从地球上消失。这些即将要消逝的东西,才使人们猛醒,感悟到它的可贵。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的实施,多数学者把它归结为“98”长江洪水的警示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以及90年代以来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的结果。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工程的启动实施不仅受到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而且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赞赏。但工程实施近10年来,工程区的资源环境到底改善了多少?工程区人们的生活究竟有了多大的改变呢?通过工程带动、环境改善,工程区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呢?本文带着这些问题,从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背景出发,运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以一个工程实施者和管理者的独特视角,结合甘肃省天保工程实施现状,在详实分析天保工程实施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同时,对制约天保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首次用生态足迹模型和可持续发展压力指数进行检验评价,结合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对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方法,为工程的健康实施做出有益的贡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天保工程实施的背景
  • 1.1.1 中国天然林保护的历史演变
  • 1.1.2 天保工程的政策背景
  • 1.1.3 天保工程的主要内容
  • 1.2 国外天然林保护的实践
  • 1.2.1 实施工程保护
  • 1.2.2 实施分类经营,培育采伐人工林
  • 1.2.3 发展近自然林业
  • 1.2.4 划定特定的保护区域
  • 1.2.5 实施天然林禁伐或限伐措施
  • 1.3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历程
  • 1.3.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本质
  • 1.3.2 可持续林业
  • 1.4 本研究的意义
  • 1.5 本研究的视角
  • 1.5.1 研究的技术线路图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 2.1 区域、区域系统及其特征
  • 2.1.1 区域及其类型
  • 2.1.2 区域系统及其特征
  • 2.2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演变
  • 2.2.1 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性作用与环境决定论
  • 2.2.2 人在利用地理环境过程中的创造力、选择力与或然论
  • 2.2.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与生态论
  • 2.2.4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外观的改变与景观论
  • 2.2.5 人类与环境的感应和行为交流与行为论
  • 2.2.6 人地关系的空间组织结构与空间论
  • 2.2.7 文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与文化论
  • 2.2.8 人地关系优化的目标与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
  • 2.3 生态系统及平衡
  • 2.3.1 生态系统
  • 2.3.2 生态系统的构成与结构
  • 2.3.3 生态系统的功能
  • 2.3.4 生态系统的平衡
  • 2.4 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 2.4.1 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
  • 2.4.2 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
  • 2.4.3 区域复合系统功能分析
  • 2.4.4 区城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学分析
  • 2.5 区域可持续发展
  • 2.5.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2.5.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型
  • 3 甘肃省天保工程实施现状
  • 3.1 甘肃省天保工程概况
  • 3.2 甘肃省实施天保工程的特点
  • 3.2.1 行动迅速,停伐彻底
  • 3.2.2 责任到人,奖惩挂钩,抓森林管护
  • 3.2.3 严格核查验收,保证造林质量
  • 3.2.4 妥善安置富余职工
  • 3.2.5 积极发展非林非木产业,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3.3 甘肃省实施天保工程取得的主要成效
  • 3.3.1 森林资源稳步增长
  • 3.3.2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涵养水源能力增强
  • 3.3.3 水土流失逐年减弱
  • 3.3.4 净化空气的效益显著
  • 3.3.5 生物多样性增加
  • 3.3.6 社会效益明显
  • 3.3.7 经济效益显著
  • 3.3.8 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 3.4 工程实施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 3.4.1 2002 年监测结果
  • 3.4.2 2005 年监测结果
  • 3.4.3 工程实施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 3.5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1 工程静态投资政策问题
  • 3.5.2 工程方案中遗漏项目较多,没有安排党政工青妇等管理人员工资的问题
  • 3.5.3 基本养老保险及新增社会保险问题
  • 3.5.4 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 3.5.5 公益林建设资金投入政策问题
  • 3.5.6 地方配套资金问题
  • 3.5.7 后续产业资金扶持问题
  • 3.5.8 人工林抚育间伐问题
  • 3.5.9 工程监理监督的问题
  • 3.5.10 工程监测及后评价问题
  • 4 甘肃省天保工程区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1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
  • 4.1.1 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 4.1.2 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
  • 4.1.3 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 4.2 人口和人力资源分析
  • 4.2.1 人口分布与结构
  • 4.2.2 人口发展的现实问题
  • 4.2.3 人口的历史消长
  • 4.2.4 人力资源问题
  • 4.3 自然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低
  • 4.3.1 气候资源
  • 4.3.2 土地资源
  • 4.3.3 水资源
  • 4.3.4 矿产资源
  • 4.4 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 4.4.1 自然生态
  • 4.4.2 水环境
  • 4.4.3 大气环境
  • 4.4.4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 4.4.5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 4.5 投资发展环境差
  • 4.5.1 投资发展环境的现状与问题
  • 4.5.2 世行报告排名靠后
  • 4.6 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提速
  • 4.6.1 旅游业分布及特点
  • 4.6.2 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 4.6.3 冶力关森林旅游的启示
  • 4.7 农村贫困状况突出
  • 4.7.1 农村贫困的基本状况及分布
  • 4.7.2 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 4.7.3 存在的问题
  • 5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甘肃省天保工程区可持续发展分析
  • 5.1 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
  • 5.1.1 生态足迹几个基本概念
  • 5.1.2 生态足迹模型的理论框架
  • 5.1.3 生态足迹指标体系
  • 5.1.4 生态足迹理论的主要应用成果
  • 5.1.5 计算步骤及公式
  • 5.2 甘肃省天保工程区生态承载力分析研究
  • 5.2.1 甘肃省生态足迹需求计算分析
  • 5.2.2 甘肃省的生态承载力--供给计算分析
  • 5.2.3 生态足迹供需状况分析
  • 5.3 天保工程区可持续压力指数分析
  • 5.3.1 天保工程区可持续压力指数计算
  • 5.3.2 天保工程区可持续发展压力分析
  • 5.4 几点结论
  • 6 甘肃省天保工程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 6.1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
  • 6.1.1 控制人口数量
  • 6.1.2 提高人口素质
  • 6.1.3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 6.2 建立依赖于资源持续利用的区域经济体系
  • 6.2.1 节约利用资源,建立低度消耗资源的物质生产体系
  • 6.2.2 崇尚节俭,建立适度的社会消费体系
  • 6.3 制定可行的经济政策
  • 6.3.1 征收环境费制度
  • 6.3.2 环境税收制度
  • 6.3.3 财政刺激制度
  • 6.3.4 排污权交易制度及其他经济手段
  • 6.4 改革传统制度,推动制度创新
  • 6.4.1 改变以国家为单一开发主体的制度创新
  • 6.4.2 加快产业制度创新,优化区域的经济结构
  • 6.4.3 加快公共制度创新,逐步消除贫困现象
  • 6.4.4 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增强工程区的融资能力
  • 6.4.5 加快保障制度的创新
  • 6.4.6 加快政府行政制度创新,规范区域的政府行为
  • 6.5 实施科教兴区国战略,推动科技教育的发展
  • 6.5.1 充分认识科教兴区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 6.5.2 大力发展科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 6.6 完善天保工程政策
  • 6.6.1 对天保工程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
  • 6.6.2 投资政策要体现动态的特点
  • 6.6.3 积极扶持天保工程区后续产业的开发和建设
  • 6.6.4 通过立法,确立天然林的长期保护政策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2011—2016年西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源动态变化分析[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7(04)
    • [2].谈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作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26)
    • [3].森林资源巡护监管系统研发与使用[J]. 甘肃林业科技 2018(04)
    • [4].森林分类方法分析[J]. 林业勘查设计 2014(03)
    • [5].关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续政策的思考[J]. 四川林业科技 2008(04)
    • [6].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林业经济 2011(01)
    • [7].陕西靖边天保工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7(04)
    • [8].“四到省”考核管理体系在贵州应用分析[J]. 贵州林业科技 2008(04)
    • [9].江河之源中华水塔——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之我见[J]. 农业与技术 2013(08)
    • [10].洮河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建议[J]. 甘肃科技 2016(17)
    • [11].海原县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问题及对策[J]. 北京农业 2014(33)
    • [1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投入[J]. 商业经济 2015(06)
    • [13].基层林业站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现状及建议[J]. 农民致富之友 2015(23)
    • [14].大兴安岭国有森工林区林业发展格局研究[J]. 华东森林经理 2008(01)
    • [15].湖北省三峡地区天然林生态效益评估[J]. 湖北林业科技 2015(02)
    • [16].基于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的新疆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J]. 生态科学 2015(04)
    • [17].浅谈如何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会计核算体系[J]. 科技创新导报 2014(30)
    • [18].水富县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现状与对策[J]. 林业建设 2011(06)
    • [19].本溪市天然林保护工程初探[J]. 农业与技术 2018(13)
    • [20].青海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调研报告[J]. 林业经济 2008(08)
    • [21].金沙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封山育林区调查分析[J]. 贵州林业科技 2008(02)
    • [22].陕西省宁陕县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价值评估[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6(01)
    • [23].贵州天保区6种森林类型不同时段土壤肥力状况及持水性能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02)
    • [24].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研究[J]. 贵州林业科技 2008(04)
    • [25].山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9(03)
    • [26].新疆布尔津县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01)
    • [27].浅谈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04)
    • [28].格桑次仁副主席在西藏长江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一期总结暨二期启动会上的讲话[J]. 西藏政报 2012(12)
    • [29].和政县天保工程建设与三岔沟村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9)
    • [30].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发展管理与对策[J]. 林业资源管理 2009(06)

    标签:;  ;  ;  ;  

    甘肃省天保工程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