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合传递论文-李晴,张红娜,刘玉庆,翟静,常维山

接合传递论文-李晴,张红娜,刘玉庆,翟静,常维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接合传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耐药基因,质粒

接合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李晴,张红娜,刘玉庆,翟静,常维山[1](2017)在《污水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通过接合水平传递耐药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废水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中可移动质粒在耐药基因水平传播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污水厂分离所得的50株产ESBLs大肠杆菌进行接合试验,并对所得的接合子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15种常见药物的耐药表型,针对质粒介导的产ESBLs菌株的耐药基因设计7对特异性引物对接合子进行PCR扩增。【结果】研究结果显示,80份水样分离得50株产ESBLs大肠杆菌,共接合成功35株细菌,接合成功率高达70%。接合子与供体菌相比,均发生耐药谱型的改变,且存在丢失一种或几种药物耐药性且产生另一种或几种药物耐药性的现象。PCR扩增结果显示,接合子与供体菌相比,耐药基因型有所减少或不变,bla_(TEM)、bla_(CTX-M)基因全部接合成功,bla_(SHV)基因仅1株未接合成功,耐氟喹诺酮类基因未发生转移。【结论】本研究表明,不同的耐药基因可能位于不同的可移动质粒上,可移动质粒在大肠杆菌耐药性水平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何盛斌,汪旭,郑彦,黄天逊,吴丽娜[2](2016)在《耐药性质粒接合传递效率的高灵敏、快速定量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耐药菌通过接合的方式把耐药性质粒(R-plasmid)传递给敏感菌,是自然界中耐药基因在不同菌株之间进行横向传递的主要途径。检测耐药性质粒的接合传递效率对于监控抗生素的污染和耐药基因的传播、评估耐药菌的安全风险及控制"超级细菌"的传播具有重大的意义。利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超高灵敏流式检测装置(HSFCM),本文建立了一种灵敏、快速、定量检测耐药性质粒接合传递效率的新方法。以携带表达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耐药质粒的供体菌为模型,我们使用特异性抗体分别对β-内酰胺酶和受体菌的表面抗原进行荧光标记,通过HSFCM对单个细菌散射光和双色荧光信号的同时检测,可实现供体菌、受体菌、和质粒接合受体菌的明确分辨,从而实现耐药性质粒接合传递效率和丢失效率的快速、准确测定。该方法的建立将为细菌耐药研究提供先进的分析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八分会:化学生物学》期刊2016-07-01)

王宏栋,徐国锋,矫薇薇,张秀英[3](2016)在《猪源氟喹诺酮耐药大肠杆菌通过接合水平传递耐药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猪源大肠杆菌中可移动质粒在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水平传播机制中的作用,作者对氟喹诺酮耐药且PMQR基因阳性的大肠杆菌进行接合试验,并对所得接合子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8种常见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针对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耐药基因(PMQR)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接合子进行PCR扩增。研究结果显示,41株氟喹诺酮耐药且PMQR基因阳性的供体菌共接合成功16株细菌,接合成功率高达39%,接合子与受体菌J53相比,均呈现一定的耐药表型,与供体菌相比,87.5%的接合子存在耐药谱型的变化,并且存在丢失一种药物耐药性,产生另一种药物耐药性的现象,PCR结果显示,接合子与供体菌相比,基因型有所减少,接合子中qnrS基因接合成功率最高,12.5%的接合子发生oqxA、oqxB和qnrS的共转移。本研究表明不同的PMQR基因在可移动质粒介导耐药性水平传播的过程中接合成功率存在差异,不同的PMQR基因有可能位于不同的可移动质粒上,通过比较接合前后供体菌和受体菌耐药表型的变化,尤其是PMQR基因检出率的变化,可以初步确定,可移动性质粒在大肠杆菌耐药性水平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王宏栋,徐国锋,矫薇薇,张秀英[4](2015)在《猪源氟喹诺酮耐药大肠杆菌通过接合水平传递耐药性的研究及接合子PMQR基因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猪源大肠杆菌中可移动质粒在耐药性水平传播机制中的作用,本文在前期实验基础上,对氟喹诺酮耐药且PMQR基因阳性的大肠杆菌进行接合实验,并对所得接合子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8种常见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比较接合前后耐药表型的变化,针对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耐药基因(PMQR)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接合子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41株氟喹诺酮耐药且PMQR基因阳性的供体菌共接合成功16株细菌,接合成功率高达39%,通过测定MIC值可以发现,接合子与受体菌J53相比,均呈现一定的耐药表型,与供体菌相比,87.5%的接合子存在耐药谱型的变化,并且存在丢失一种药物耐药性,产生另一种药物耐药性的现象。PCR结果表明,接合子与供体菌相比,基因型有所减少,这表明在不同的PMQR基因在可移动质粒介导耐药性水平传播的过程中接合成功率存在差异,不同的PMQR基因有可能位于不同的可移动质粒上,接合子中qnrS基因接合成功率最高,oqxA和oqxB位于同一个可移动质粒中发生共转移,12.5%的接合子发生了oqxA、oqxB和qnrS的共转移,提示这叁个基因可位于同一个可移动质粒中,以上结果均表明,通过比较接合前后供体菌和受体菌耐药表型的变化,尤其是PMQR基因检出率的变化,可以初步确定,可移动性质粒在大肠杆菌耐药性水平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叁次学术讨论会与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10-20)

安微,张秀英,徐国锋,张陆,张燕华[5](2014)在《猪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通过接合水平传播传递耐药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检测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中可移动元件质粒在耐药性传播中的作用。采用质粒接合试验,筛选接合菌,并用K-B纸片测定接合前后细菌的耐药谱,并测定MIC值和MBC值,比较接合菌在接合前后耐药性变化。其结果70株供体菌中,一共接合成功31株,成功率达44.29%。通过药敏试验以及MIC值和MBC值的测定发现,接合后93.3%细菌的耐药谱型发生变化、76.7%接合菌最小抑菌浓度发生变化,56.7%接合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发生变化。表明从菌株的耐药谱及对药物的抗性变化上可以初步判定,可移动元件质粒在传播细菌耐药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孙龙,石晓辉,张志刚[6](2011)在《AMT离合器接合过程扭矩传递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膜片弹簧压紧力对AMT离合器传递扭矩的影响,仿真出AMT离合器动态接合过程中膜片弹簧压紧力与离合器扭矩传递关系。将仿真结果与基于试验台系统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表明该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AMT离合器动态接合过程的扭矩变化特性,为离合器自动控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1年10期)

韩冬青,徐荣,尚忠波,黄俊伟,楼永良[7](2011)在《大肠埃希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接合传递及其与整合子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MDR)大肠埃希菌株的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特征与接合传递效率进行研究,探讨其与整合子的相关性。方法 136株MDR大肠埃希菌经PCR筛检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对阳性菌株作整合酶基因intI1、intI2和intI3检测,并扩增Ⅰ类整合子可变区插入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与鉴定所含耐药基因盒;以阳性菌株为供体菌,耐迭氮化钠大肠埃希菌J53为受体菌进行接合试验,并结合质粒图谱对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结果在136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16SrRNA甲基化酶阳性菌12株(8.8%),其中,armA阳性3株(2.2%),rmtB阳性10株(7.4%),未检出rmtA、rmtC、rmtD基因。阳性菌株均只含Ⅰ类整合子,对其可变区扩增片段(1000~2300bp)的测序结果显示,该区域含有多种耐药基因盒,但不含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接合试验与质粒图谱结果初步表明armA和rmtB编码基因位于约23000bp的质粒上,接合试验的耐药质粒传递率高达83.3%(10/12)。结论在MDR大肠埃希菌中,armA和rmtB编码基因位于约23000bp质粒上,其中,rmtB为优势基因,接合试验和质粒图谱证明该类耐药质粒很容易在同种菌间传播。Ⅰ类整合子与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虽然存在于同一菌体内和/或同处于一个质粒上,但整合子基因盒对该类基因的捕获率很低或根本不捕获。(本文来源于《临床检验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李玉虎,龚甜,杨秋美,缪株雷,程国强[8](2010)在《木香、黄精提取液在小鼠体内抑制R质粒接合传递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药木香、黄精提取液在小鼠体内抑制S.flexneriD15 R-plasmid CmR和E.coli1485 RifR之间R质粒的接合传递作用。方法木香、黄精提取液分别与S.flexneriD15 R-plasmid CmR和E.coli1485 RifR混合后注入昆明小鼠腹腔;取作用24和48 h的腹腔液接种含氯霉素和不含氯霉素麦康凯琼脂平板,37℃培养。实验设溴化乙锭组和未加药对照组。根据培养24 h后的菌落数计算各组的R质粒转移率及R质粒转移抑制率。结果木香组、黄精组及未加药对照组24 h R质粒转移率分别为(4.17±0.59)%、(11.83±2.37)%和(58.67±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8 h R质粒转移率分别为(1.94±0.62)%、(15.61±0.12)%和(57.61±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木香组和黄精组24 h的R质粒转移抑制率分别为(92.9±7.81)%和(79.82±6.94)%;48 h的R质粒转移抑制率分别为(96.63±8.52)%和(72.91±7.42)%。结论木香、黄精提取液在体内能有效抑制S.flexneriD15 R-plas-mid CmR和E.coli1485 RifR之间R质粒的接合传递。(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李玉虎,龚甜,侯庆萍,程国强,缪珠雷[9](2010)在《木香、黄精提取液抑制R质粒接合传递的体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体外观察中药木香、黄精提取液抑制痢疾杆菌氯霉素耐药株(S.flexneRiD15 R-plasmid CmR)和大肠埃希菌氯霉素敏感株(E.coli1485 RifR)间的R质粒接合传递作用。方法木香、黄精提取液分别与S.flexneRiD15 R-plasmid CmR和E.coli1485 RifR共同培养24 h和48 h后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37℃培养24 h,计算木香、黄精及不加药对照组的R质粒转移率和R质粒转移抑制率。结果24 h R质粒转移率木香组为(4.60±0.14)%,黄精组为(4.15±0.78)%,未加药对照组为(47.3±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8 h R质粒转移率木香组为(3.65±0.07)%,黄精组为(2.8±0.71)%,未加药对照组为(68.90±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 h的R质粒转移抑制率木香组为(90.30±8.33)%,黄精组为(91.22±7.76)%;48 h的R质粒转移抑制率木香组为(94.70±9.68)%,黄精组为(95.90±10.23)%。结论木香、黄精均具有体外抑制S.flexneRiD15 R-plasmid CmR和E.coli1485 RifR间R质粒接合传递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龚甜[10](2006)在《中药提取液抑制R质粒接合传递的体内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药提取液在体内外能否有效地抑制R质粒在S.flexneri D15 R-plasmid Cm~R和E.coli 1485 Rif~R之间的接合传递作用。 方法:1.六十种单味中药经乙醇提取制成提取液,分别测定各味中药提取液Sflexneri D15 R-plasmid Cm~R和E.coli 1485 Rif~R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取两菌共同的亚最小抑菌浓度为体外实验浓度。2.体内外R质粒接合传递抑制实验:①体外筛选有效抑制R质粒接合传递的药物:中药提取液与S.flexneri D15 R-plasmid Cm~R和E.coli 1485 Rif~R共同培养24和48小时,并设立七个对照组;计算各味中药和各对照组的R质粒转移率和有效药的R质粒转移抑制率:R质粒转移率(%)=转移接合子数/受体菌菌落数×100%;R质粒转移抑制率(%)=(1—药物作用后的转移接合子数/无药物作用的转移接合子数)×100%。②有效药物体内R质粒接合传递抑制实验:2倍的有效药物体外实验浓度与S.flexneri D15R-plasmid Cm~R和E.coli 1485 Rif~R注入昆明小白鼠腹腔,作用24和48小时,并设立叁个对照组,计算各味中药和各对照组的R质粒转移率及有效药的R质粒转移抑制率,计算方法同前。 结果:1.体外筛选出的有效药物:虎杖、白头翁、白芨、黄精、龙胆草、木香、黄连,作用后的R质粒转移率都明显的下降,24小时的R质粒转移率(%)为:7.15±0.21(黄连)、4.6±0.14(木香)、4.55±0.21(龙胆草)、4.15±0.78(黄精)、3.5±0.42(白芨)、2.25±0.35(白头翁)、1.23±0.21(虎杖),与未加药对照组R质粒转移率(%):47.3±0.53有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48小时的R质粒转移率(%)为:3.65±0.07(木香)、3.45±0.07(黄连)、2.9±0.14(白芨)、2.8±0.71(黄精)、2.75±0.49(龙胆草)、1.4±0.14(白头翁)、0.47±0.21(虎杖),与未加药对照组R质粒转移率(%):68.9±1.01有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24小时的R质粒转移抑制率(%)为:97.4(虎杖)、95.2(白头翁)、92.6(白芨)、91.2(黄精)、90.4(龙胆草)、90.3(木香)、(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6-05-01)

接合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耐药菌通过接合的方式把耐药性质粒(R-plasmid)传递给敏感菌,是自然界中耐药基因在不同菌株之间进行横向传递的主要途径。检测耐药性质粒的接合传递效率对于监控抗生素的污染和耐药基因的传播、评估耐药菌的安全风险及控制"超级细菌"的传播具有重大的意义。利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超高灵敏流式检测装置(HSFCM),本文建立了一种灵敏、快速、定量检测耐药性质粒接合传递效率的新方法。以携带表达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耐药质粒的供体菌为模型,我们使用特异性抗体分别对β-内酰胺酶和受体菌的表面抗原进行荧光标记,通过HSFCM对单个细菌散射光和双色荧光信号的同时检测,可实现供体菌、受体菌、和质粒接合受体菌的明确分辨,从而实现耐药性质粒接合传递效率和丢失效率的快速、准确测定。该方法的建立将为细菌耐药研究提供先进的分析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合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晴,张红娜,刘玉庆,翟静,常维山.污水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通过接合水平传递耐药性[J].微生物学报.2017

[2].何盛斌,汪旭,郑彦,黄天逊,吴丽娜.耐药性质粒接合传递效率的高灵敏、快速定量检测[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八分会:化学生物学.2016

[3].王宏栋,徐国锋,矫薇薇,张秀英.猪源氟喹诺酮耐药大肠杆菌通过接合水平传递耐药性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16

[4].王宏栋,徐国锋,矫薇薇,张秀英.猪源氟喹诺酮耐药大肠杆菌通过接合水平传递耐药性的研究及接合子PMQR基因的检测[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叁次学术讨论会与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5].安微,张秀英,徐国锋,张陆,张燕华.猪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通过接合水平传播传递耐药性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2014

[6].孙龙,石晓辉,张志刚.AMT离合器接合过程扭矩传递特性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1

[7].韩冬青,徐荣,尚忠波,黄俊伟,楼永良.大肠埃希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接合传递及其与整合子的相关性[J].临床检验杂志.2011

[8].李玉虎,龚甜,杨秋美,缪株雷,程国强.木香、黄精提取液在小鼠体内抑制R质粒接合传递的实验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

[9].李玉虎,龚甜,侯庆萍,程国强,缪珠雷.木香、黄精提取液抑制R质粒接合传递的体外实验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

[10].龚甜.中药提取液抑制R质粒接合传递的体内外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06

标签:;  ;  ;  ;  

接合传递论文-李晴,张红娜,刘玉庆,翟静,常维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