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形态与大学建筑——教育学视域下的中国大学建筑形态演变之考察

知识形态与大学建筑——教育学视域下的中国大学建筑形态演变之考察

论文题目: 知识形态与大学建筑——教育学视域下的中国大学建筑形态演变之考察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高等教育学

作者: 张奕

导师: 刘献君,赵炬明

关键词: 大学建筑,知识形态,知识活动,情景化

文献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从知识、知识活动和建筑三者间的关系出发,探讨中国大学建筑的发展演变规律。论文认为,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大学建筑不仅遵循着建筑的发展演变规律,而且与(高深)知识和知识活动的变化相呼应。(高深)知识形态与大学建筑形态通过人的知识活动产生了内在的稳定关联,这种关联就是大学建筑发展演变中特有的持续而稳定的决定因素。论文认为,高深知识与大学建筑有两个关联维度:(1)建筑作为知识活动的媒介,通过“象征”和“生情”[1]传达不可言说的知识; (2)建筑作为知识活动的场所,通过为活动主体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来协助完成整个知识活动的过程。这两种关联维度并非均衡存在,一般而言,“场所维度”是外显的,是建筑与知识活动的基本关联,而“媒介维度”则是内隐的。在中国古代,大学建筑的“媒介维度”具有清晰明确的存在形式,但是近代以后,大学建筑的“媒介维度”被逐渐遮蔽了。究其原因,大学所生产和传播的知识发生了质变。因此,论文首先就知识、知识活动和建筑三者间关系建立基本理论框架,并以此框架作为解读中国大学建筑演变规律的工具。本研究是一个历史研究,以“大学建筑史实”为线索,探讨中国大学建筑的发展演变规律。本文也是一个比较研究,因为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学,一种是以中国传统学术为核心的古典大学,一种是以西方现代科学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后者取代了前者,相应的,中国大学建筑也在此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学其实表征了两种不同的知识形态——儒学和科学,前者力在寻求人的主体确定性,后者力在寻求物的客观确定性; 前者依靠人的情感思维构造,后者依靠人的理性思维构造; 前者以“象”为载道的工具,后者以“语言”为真理的形式。两种知识形态的区别是古典大学建筑之所以异于现代大学建筑的深层原因。中国古典大学以研究和传播儒学为主旨。儒学是情感取向的,以“象”为主要媒介,着重探讨人的价值和意义。情感与“象”结合形成“情景”。在中国古典大学,除了“书本”中心的读书、讲书、写书等知识活动外,还存在着“情景”中心的祭祀行礼、躬行践履、优游山林等知识活动,这后三种活动的共同点是把“情景”放在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中国古典大学建筑的空间、特征和路径不仅要配合这些知识活动的行为模式,而且要参与构筑特定“情景”,因为“情景”中蕴含着不可言传的“道”,对情景的体验就是对“道”的把握。近代以降,西方模式的现代大学以极快的速度代替了中国古典大学。这种代替首先表现在科学对儒学的冲击。科学是高理性、低情感的知识体系,以“语言”为主要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现状暨文献综述

1.2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2 知识、知识活动与建筑

2.1 历史分期:古典大学与现代大学

2.2 知识的基本形态:如何产生与为何产生

2.3 知识媒介:“象”、语言、“情景”

2.4 建筑与知识活动的两个关联维度:媒介与场所

2.5 建筑作为知识活动媒介:“象征”与“生情”

2.6 建筑作为知识活动场所:空间、特征与路径

3 中国古典大学的知识形态与知识活动

3.1 萌芽时期的大学:情感、想象与礼仪

3.2 制度化时期的大学:儒学与“情景”化知识活动

3.3 小结

4 “情景”化的中国古典大学建筑

4.1 古典大学选址:城市与山林

4.2 仪式场所:祭祀行礼与持“敬”

4.3 治学场所:躬行践履与体“仁”

4.4 游息场所:优游山林与得“乐”

4.5 小结

5 中国现代大学的知识形态与知识活动

5.1 科学的基本特征:高理性、低情感与学科性

5.2 两种与科学有关的知识活动:科学实验与“学科规训”

5.3 小结

6 “功能”化的现代大学建筑

6.1 现代大学选址

6.2 “仪式场所”的消失与再现:礼殿、礼堂和“脸面”

6.3 治学场所的分化:功能分区与场所的“专门化”

6.4 新场所的引入:实验室、系馆与体育场

6.5 小结

结语 寻找情感和理性的平衡

致谢

参考文献

插图来源索引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 2006-04-12

参考文献

  • [1].中世纪大学和德国古典大学“学科统一性”研究[D]. 朱宇波.华东师范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教育生活中的表演[D]. 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2003
  • [2].大学精神探论[D]. 刘亚敏.华中科技大学2004
  • [3].控制与分等:权力视角下的大学学科制度的理论研究[D]. 万力维.南京师范大学2005
  • [4].欧洲中世纪大学:历史描述与分析[D]. 宋文红.华中科技大学2005
  • [5].从统治到治理[D]. 龙献忠.华中科技大学2005
  • [6].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D]. 王俊.华中科技大学2005
  • [7].被学科规训限制的大学人文教育[D]. 李金奇.华中科技大学2005
  • [8].大学之治:道德领导的思维向度[D]. 彭湃.华中科技大学2005
  • [9].大学文化与学生发展关系研究[D]. 李继兵.华中科技大学2006
  • [10].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演变[D]. 陈晓恬.同济大学2008

标签:;  ;  ;  ;  

知识形态与大学建筑——教育学视域下的中国大学建筑形态演变之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