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角骨折论文-李立峰,史婧怡,屠军波,侯成群,虎小毅

下颌角骨折论文-李立峰,史婧怡,屠军波,侯成群,虎小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下颌角骨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下颌神经管,下牙槽神经,下颌角骨折

下颌角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李立峰,史婧怡,屠军波,侯成群,虎小毅[1](2019)在《下颌神经管在下颌角区的位置特征及其在下颌角骨折微创治疗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量下颌神经管在下颌角区的位置特征,初步探讨其在下颌角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拍摄CBCT的无颌骨病变的成年人100例,测量下颌角区下颌神经管距外斜线的距离(L1)、下颌神经管距下颌角点的距离(L2)及下颌神经管距颊侧骨皮质的距离(W3),通过统计分析探讨下颌神经管的位置规律及不同性别间的差异。结果下颌角区下颌神经管距外斜线平均距离为(14.37±2.12) mm,神经管处颊侧骨皮质平均厚度为(4.79±1.30) mm,下颌神经管距下颌角点的距离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下颌神经管距外斜线及颊侧骨皮质距离不存在性别间的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下颌神经管距外斜线的距离基本恒定,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神经管与颊侧骨皮质间距离短,微创治疗下颌角骨折时,为避免下牙槽神经损伤,内固定螺钉与外斜线间距离应不少于17 mm。(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艳[2](2019)在《3D打印个性化钛板用于下颌角骨折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下颌角骨折是常见的一种颌骨骨折类型。下颌下切口充分显露骨折断面后坚强内固定是常规的手术方法,该方法不仅在面部遗留瘢痕,而且容易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口腔内手术入路配合穿颊器的手术方法减小了面部手术瘢痕,但是操作复杂并且手术时间较长。上世纪70年代Champy提出了张力带理论,采用沿着下颌骨外斜线张力带区域使用单一钛板进行坚强内固定的方法,完全采用口内切口,避免了面部瘢痕,面部美观效果良好。但是很多学者认为该方法只适用于有利型和轻度移位的下颌角骨折,对于不利型和严重移位的下颌角骨折应该增加下颌下缘固定。此外,研究也发现该方法固位的稳定性差,并且导致较高的术后感染发生。因此,如何扩大张力带固定的适应症并且提高钛板固定骨折断端后的稳定性有待解决。我们设想,通过3D打印个性化钛板,对钛板厚度、宽度和长度等参数进行个性化设计,让钛板以足够力量可以提高张力带固定术后的骨稳定性。此外,张力带固定的外斜线区域骨表面不平整,钛板塑形非常困难,钛板和骨表面的紧密贴合直接影响固位的稳定性,而3D打印的个性化钛板可以做到钛板与骨面的严密贴合。因此,设计3D打印的个性化钛板可能会扩大张力带固定手术的适应症,并且有望解决张力带固定后不稳定这一问题。[目的]应用3D打印个性化钛板固定下颌角骨折,分析不同咬合状态下下颌骨及下颌角骨折断层的应力分布、应力大小及位移等,探讨足以维持骨折稳定且能最大限度降低应力遮挡率的合适钛板大小,为临床治疗下颌角骨折提供参考。[方法]CT扫描下颌骨得到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叁维建模软件,获得叁维重建下颌骨,导入逆向建模软件Geomagic Design X及Geomagic Studio,完成下颌骨实体化,然后导入UGNX 10.0,在叁维下颌骨模型上设计下颌角骨折线,骨折裂隙为1.0mm,单一小型接骨钛板沿外斜线行坚强内固定,钛板孔径2.0mm,宽度为4.0mm,孔间距6.0mm,桥距12.0mm,钛钉长6.0mm。按内固定的钛板长度不同将其分为4孔组和6孔组两种;根据钛板厚度不同又分别分为0.2mm组、0.4mm组、0.6mm组、0.8mm组、1.0mm组、1.2mm组、1.4mm组、1.6mm组、1.8mm组和2.0mm组,共20组;根据骨折愈合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骨折发生当时、骨折愈合1月和骨折愈合3月3个不同时期;根据咬合工况的不同,模拟正中咬合和健侧磨牙咬合2种情况。将其分别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分析正常下颌骨及下颌角骨折时骨折断层的应力分布及位移情况,计算应力遮挡率。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检验水准表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当钛板长度、宽度、孔径、孔间距、桥距、钉长及愈合时间相同时,随着钛板厚度的增加,骨折断层的最大位移值越来越小;当钛板长度、宽度、厚度、孔径、孔间距、桥距及钉长相同时,随着骨折愈合时间的增加,骨折断层的最大位移值逐渐减小;当钛板长度、宽度、孔径、孔间距、桥距及钉长相同时,随着钛板厚度的增加,骨折断层的最大应力值越来越小,钛板应力遮挡率越来越大,0.2mm组钛板应力遮挡率最小,随着钛板厚度的增加应力遮挡率逐渐增加,2.0mm组钛板应力遮挡率最大;当钛板长度、宽度、厚度、孔径、孔间距、桥距及钉长相同时,随着骨折愈合时间的增加,骨折断层的最大应力值逐渐增大,钛板的应力遮挡率逐渐减小。统计学分析显示最大位移值与钛板厚度、愈合时间、咬合工况之间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与长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应力遮挡率与厚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与愈合时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而应力遮挡率与咬合工况和长度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3D打印个性化钛板的稳定性与钛板厚度以及骨折愈合的时间相关。钛板孔径为2.0mm,宽度4.0mm,孔间距6.0mm,桥距12.0mm时,钛板越薄、愈合时间越短,则最大位移值越大,说明钛板固定的稳定性越差,且钛板厚度为1.0mm时,最大位移值趋于稳定,说明钛板厚度为1.0mm时,钛板固定的稳定性趋于稳定;3D打印个性化钛的应力遮挡率与钛板厚度、骨折愈合的时间以及咬合方式相关,当钛板孔径为2.0mm,宽度为4.0mm,孔间距6.0mm,桥距12.0mm时,钛板越厚、愈合时间越短、正中咬合时,应力遮挡率越大。个性化设计的3D打印钛板模拟固定下颌角骨折时,1.0mm厚的钛板既可以提高张力带固定术后的骨稳定性,又能最大限度降低应力遮挡率,这将有望扩大张力带固定手术的适应症。(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明华伟,何芸,谭小尧,张兴安,韩新生[3](2018)在《带针负压引流管联合口内入路在下颌角骨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带针负压引流管在下颌角区线性闭合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笔者科室就诊的下颌角区线性闭合性骨折患者16例,将带针负压引流管改良预弯,经面部皮肤穿刺后联合口内入路行骨折坚固内固定。术后随访6~9个月,对骨折固定可靠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咬合关系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咬合关系恢复及骨折复位固定均获得良好效果,面部皮肤瘢痕不明显,无涎瘘、面瘫、耳廓麻木等并发症出现。结论:采用改良带针负压引流管经面部皮肤直接穿刺、口内入路固定下颌角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面部瘢痕不明显等优点,临床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8年07期)

李东[4](2018)在《下颌第叁磨牙对下颌角、髁突骨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及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下颌第叁磨牙与下颌角、髁突骨折之间的关系,探讨下颌第叁磨牙的萌出状态对下颌角、髁突骨折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下颌骨骨折患者,共收集157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通过患者的病历记录、CT和口腔锥形束CT(CBCT)等影像学资料,记录患者骨折的部位、是否存在下颌第叁磨牙及其位置。对各项数据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通过叁维有限元分析,用CBCT数据重建正常下颌骨结构,扫描一名下颌第叁磨牙垂直阻生的患者,以此建立模型,并模拟出另外叁个虚拟的下颌骨模型:下颌骨存在近中阻生第叁磨牙、水平阻生第叁磨牙、无第叁磨牙。以2000N的外力分别施加至模型颏部正中联合、右侧颏孔区,通过Abaqus 2017软件分析应力分布,获得应力最大值结果,以验证病例分析结果。[结果](1)缺失下颌第叁磨牙的患者下颌角骨折的风险较低,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缺失第叁磨牙的患者髁突骨折的危险很高,同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并没有发现下颌第叁磨牙的位置和下颌角、髁突骨折有相关性(P>0.05)。(2)通过有限元分析发现,当外力作用于正中联合时,下颌角区的应力最大值当存在下颂第叁磨牙时为124.3Mpa,缺失时为45.6Mpa,而存在下颌第叁磨牙时髁突区的应力最大值为144.8Mpa,缺失时为136.2Mpa,验证了本研究病例分析结果;当外力作用于右颏孔区时,下颌角的应力最大值当存在下颂第叁磨牙时为279.9Mpa,缺失时为102.6Mpa,而存在下颌第叁磨牙时髁突区域的应力最大值为173.2Mpa,缺失时为165.7Mpa。结果表明,不论下颂第叁磨牙是否存在,髁突颈部周围都会有很大的应力集中。[结论]1、下颌第叁磨牙在增加下颂角骨折风险的同时降低了髁突骨折的风险。2、下颌第叁磨牙的萌出位置与下颌角、髁突骨折的发生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申赵峰[5](2018)在《经口内切开复位固定下颌角骨折的治疗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经口内切开复位固定下颌角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均行经口内切开复位固定手术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手术疗效。结果 60例患者中有26例中颏部骨折、22例颏孔区及体部骨折、7例下颌角区骨折以及5例多发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且手术前后的骨折张口程度存在明显变化;咬合关系也明显改善,经X线片检查发现患者术后对位对线恢复较好,且无明显面部创口疤痕。结论通过对下颌角骨折患者,行经口内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能够取得显着的临床疗效,减少对患者的面部创伤,可具备早期锻炼的可靠预后疗效,能够在临床中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孙峥[6](2018)在《不同固定方法治疗单纯下颌角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下颌角骨折是下颌骨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可单独出现或合并其他类型的下颌骨骨折。对于下颌角骨折的治疗,一般是两种方法:保守治疗,主要是颌间牵引;另一种方法是手术治疗坚强内固定。骨折复位后,固定方法有以下几种,如:在牙槽嵴植入固定一个2.0 mm的单皮质层小型接骨板,一个2.0 mm锁定板,2个2.0 mm板、叁维板、钛板、螺钉、2.4mm板等。手术入路则可以选择口内或口外。感染是下颌骨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8年04期)

木亚萨尔·吐尔逊,帕提姑丽·吾斯曼,古丽布斯坦·阿里,阿地力·莫明[7](2018)在《不同类型微型接骨板固定在下颌角骨折治疗中的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不同的固定方式对下颌角骨折的疗效。方法系统评价是由PRISMA参考,由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Medline-Ovid、Embase、Pubmed等外文数据库审查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7年6月,搜集国内外有关比较不同手术方案在成年人下颌角骨折应用中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研究、回顾性研究并采用Review Manager 5.2.6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设计检索的方法检索到1 568篇相关文献,其中21篇文献纳入,并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叁维微型接骨板较二维微型接骨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8,P=0.001,95%CI:0.31~0.75),单板微型接骨板与双板微型接骨板比较无显着的统计学意义(Z=0.80,P=0.430),累计分析结果(OR=0.38,95%CI:0.25~0.58,P<0.00001),自锁板与非自锁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60,P=0.100),累计分析结果(OR=0.45;95%CI:0.17~1.18,P=0.100)。结论本项Meta分析表明应用叁维接骨板比二维接骨板更能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单板微型接骨板与双板微型接骨板、自锁板与非自锁板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但累计分析结果表明,单板微型接骨板比双板微型接骨板、自锁板比非自锁板占累计分析结果上的优势,有潜在的发展前途。(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木亚萨尔·吐尔逊[8](2018)在《下颌角骨折手术治疗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下颌角骨折手术治疗中应用单块小型接骨板与双块小型接骨板的疗效比较,以及不同的手术入路方案对术后疗效的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Ovid,Embase,and Pubmed,Science Direct等外文数据库以及中文期刊全文数据(CNKI),维普,中国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7年6月,搜集国内外有关比较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在成年人下颌角骨折应用中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研究,回顾性研究,两名评价员独立处理文献检索及数据,并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及系统评价。结果:1.按照设计检索的方法检索到关于比较下颌角不同内固定方式的1568篇文献,其中11篇文献纳入,并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块小型接骨板与双块小型接骨板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au2=0.37,chi2=39.10 df=10 P<0.0001;I2=74%),累计分析结果(RR=0.6295%CI[0.39,1.00];p=0.05)。2.按照设计检索的方法检索到关于比较穿颊器辅助的口内入路与口外入路方案的1069篇相关文献,其中6篇文献纳入,口外组出现瘢痕,面神经损伤,感染,咬合干扰,涎瘘,张口受限,硬件故障(钛板松动,移位),骨不连的概率分别为:20.3%(6%-100%),24%(0%-53%),8.6%(0%-20%),18%(0%-50%),1.9%(0%-5.8%),0%,4.4%(0%-10%),0%口内入路而言,面部瘢痕,骨不连,涎瘘,张口受限的发生率均为0%,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6%(0%-13.3%),感染的发生率为7.1%(0%-20%),咬合干扰的发生率为3.8%(0%-12.5%),硬件故障(钛板松动,移位)发生率为1.7%(0%-5.5%)。结论:本项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表明单块小型接骨板与双块小型接骨板比较单块小型接骨板更能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下颌角骨折中穿颊器辅助的口内入路(口内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口外入路(口外组)低。(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李东,施琥[9](2018)在《下颌第叁磨牙与下颌角、髁突骨折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髁突骨折、下颌角骨折是下颌骨骨折最常见的类型,影响髁突骨折及下颌角骨折的因素有生物力学特点、外力强度及方向、软组织等。此外,髁突骨折、下颌角骨折还与下颌第叁磨牙的存在与否有关,认为下颌第叁磨牙的存在减少了颌骨的骨量、削弱了下颌角的自身结构,增加了下颌角骨折的发生风险;但拔除会影响颌骨的最大应力集中区,增加髁突骨折的发生风险。因此,当临床医师决定是否预防性拔除无症状的下颌第叁磨牙时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8年03期)

黎江,梁基洪,冯婷[10](2017)在《口内切口联合穿颊器微创治疗下颌角及升支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口内切口联合穿颊器微创治疗下颌角及升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下颌角及升支骨折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口外入路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口内小切口联合穿颊器手术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的Ⅰ期愈合率、延迟愈合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半年,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面颈部瘢痕、张口受限、腮腺涎漏、面神经损伤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内小切口联合穿颊器治疗下颌角及升支骨折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工程》期刊2017年12期)

下颌角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下颌角骨折是常见的一种颌骨骨折类型。下颌下切口充分显露骨折断面后坚强内固定是常规的手术方法,该方法不仅在面部遗留瘢痕,而且容易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口腔内手术入路配合穿颊器的手术方法减小了面部手术瘢痕,但是操作复杂并且手术时间较长。上世纪70年代Champy提出了张力带理论,采用沿着下颌骨外斜线张力带区域使用单一钛板进行坚强内固定的方法,完全采用口内切口,避免了面部瘢痕,面部美观效果良好。但是很多学者认为该方法只适用于有利型和轻度移位的下颌角骨折,对于不利型和严重移位的下颌角骨折应该增加下颌下缘固定。此外,研究也发现该方法固位的稳定性差,并且导致较高的术后感染发生。因此,如何扩大张力带固定的适应症并且提高钛板固定骨折断端后的稳定性有待解决。我们设想,通过3D打印个性化钛板,对钛板厚度、宽度和长度等参数进行个性化设计,让钛板以足够力量可以提高张力带固定术后的骨稳定性。此外,张力带固定的外斜线区域骨表面不平整,钛板塑形非常困难,钛板和骨表面的紧密贴合直接影响固位的稳定性,而3D打印的个性化钛板可以做到钛板与骨面的严密贴合。因此,设计3D打印的个性化钛板可能会扩大张力带固定手术的适应症,并且有望解决张力带固定后不稳定这一问题。[目的]应用3D打印个性化钛板固定下颌角骨折,分析不同咬合状态下下颌骨及下颌角骨折断层的应力分布、应力大小及位移等,探讨足以维持骨折稳定且能最大限度降低应力遮挡率的合适钛板大小,为临床治疗下颌角骨折提供参考。[方法]CT扫描下颌骨得到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叁维建模软件,获得叁维重建下颌骨,导入逆向建模软件Geomagic Design X及Geomagic Studio,完成下颌骨实体化,然后导入UGNX 10.0,在叁维下颌骨模型上设计下颌角骨折线,骨折裂隙为1.0mm,单一小型接骨钛板沿外斜线行坚强内固定,钛板孔径2.0mm,宽度为4.0mm,孔间距6.0mm,桥距12.0mm,钛钉长6.0mm。按内固定的钛板长度不同将其分为4孔组和6孔组两种;根据钛板厚度不同又分别分为0.2mm组、0.4mm组、0.6mm组、0.8mm组、1.0mm组、1.2mm组、1.4mm组、1.6mm组、1.8mm组和2.0mm组,共20组;根据骨折愈合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骨折发生当时、骨折愈合1月和骨折愈合3月3个不同时期;根据咬合工况的不同,模拟正中咬合和健侧磨牙咬合2种情况。将其分别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分析正常下颌骨及下颌角骨折时骨折断层的应力分布及位移情况,计算应力遮挡率。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检验水准表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当钛板长度、宽度、孔径、孔间距、桥距、钉长及愈合时间相同时,随着钛板厚度的增加,骨折断层的最大位移值越来越小;当钛板长度、宽度、厚度、孔径、孔间距、桥距及钉长相同时,随着骨折愈合时间的增加,骨折断层的最大位移值逐渐减小;当钛板长度、宽度、孔径、孔间距、桥距及钉长相同时,随着钛板厚度的增加,骨折断层的最大应力值越来越小,钛板应力遮挡率越来越大,0.2mm组钛板应力遮挡率最小,随着钛板厚度的增加应力遮挡率逐渐增加,2.0mm组钛板应力遮挡率最大;当钛板长度、宽度、厚度、孔径、孔间距、桥距及钉长相同时,随着骨折愈合时间的增加,骨折断层的最大应力值逐渐增大,钛板的应力遮挡率逐渐减小。统计学分析显示最大位移值与钛板厚度、愈合时间、咬合工况之间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与长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应力遮挡率与厚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与愈合时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而应力遮挡率与咬合工况和长度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3D打印个性化钛板的稳定性与钛板厚度以及骨折愈合的时间相关。钛板孔径为2.0mm,宽度4.0mm,孔间距6.0mm,桥距12.0mm时,钛板越薄、愈合时间越短,则最大位移值越大,说明钛板固定的稳定性越差,且钛板厚度为1.0mm时,最大位移值趋于稳定,说明钛板厚度为1.0mm时,钛板固定的稳定性趋于稳定;3D打印个性化钛的应力遮挡率与钛板厚度、骨折愈合的时间以及咬合方式相关,当钛板孔径为2.0mm,宽度为4.0mm,孔间距6.0mm,桥距12.0mm时,钛板越厚、愈合时间越短、正中咬合时,应力遮挡率越大。个性化设计的3D打印钛板模拟固定下颌角骨折时,1.0mm厚的钛板既可以提高张力带固定术后的骨稳定性,又能最大限度降低应力遮挡率,这将有望扩大张力带固定手术的适应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颌角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1].李立峰,史婧怡,屠军波,侯成群,虎小毅.下颌神经管在下颌角区的位置特征及其在下颌角骨折微创治疗中的意义[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

[2].李艳.3D打印个性化钛板用于下颌角骨折的有限元分析[D].山东大学.2019

[3].明华伟,何芸,谭小尧,张兴安,韩新生.带针负压引流管联合口内入路在下颌角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8

[4].李东.下颌第叁磨牙对下颌角、髁突骨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8

[5].申赵峰.经口内切开复位固定下颌角骨折的治疗体会[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

[6].孙峥.不同固定方法治疗单纯下颌角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分析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

[7].木亚萨尔·吐尔逊,帕提姑丽·吾斯曼,古丽布斯坦·阿里,阿地力·莫明.不同类型微型接骨板固定在下颌角骨折治疗中的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J].创伤外科杂志.2018

[8].木亚萨尔·吐尔逊.下颌角骨折手术治疗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8

[9].李东,施琥.下颌第叁磨牙与下颌角、髁突骨折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8

[10].黎江,梁基洪,冯婷.口内切口联合穿颊器微创治疗下颌角及升支骨折[J].临床医学工程.2017

标签:;  ;  ;  ;  

下颌角骨折论文-李立峰,史婧怡,屠军波,侯成群,虎小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