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是对企业异质性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中国自2010年起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全球产业转移推动了国内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提升了行业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由改革开放初期以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发展到2011年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比超过60%。按照传统贸易理论,发展中国家应进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论断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之间产生了冲突。很多学者基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国家和行业层面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进行探讨,并不能很好解释这种现象。伴随以企业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新格局的出现,部分学者开始将研究视角从传统的国家和产业的宏观视角转移到企业和产品等微观层面,出现了以企业异质性、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为特征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很多学者围绕新新贸易理论,对当代国际贸易现实中的贸易模式和生产率增长等诸多特征事实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解释了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出口行为选择,探讨了异质企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等问题。本文尝试从新新贸易理论出发,基于Melitz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探讨该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情况,研究企业规模、劳动生产率、劳动力质量、外资持股比例等企业异质性因素是否促成了中国特色的出口商品结构的形成。文章共分七个部分。首先简要说明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论文框架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等内容,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文献综述部分围绕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这一主题,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发展和主要理论观点进行系统文献回顾;介绍新新贸易理论的重要分支——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包括异质性企业静态贸易模型和动态贸易模型的文献回顾和相关经验研究归纳与整理,并梳理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在中国的进展;最后对贸易结构决定的理论依据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进行了简单回顾,为后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接下来是本文理论前提的现实考察。首先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之间的冲突进行描述,从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其中,宏观结构主要从初级制成品和工业制成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微观结构包括要素密集度分析和技术密集度分析,并着重以机电产品为例,从技术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度两方面,阐述了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高科技制成品在出口中所占的份额变化最为明显,从1995年的12.86%上升到2011年的32.61%;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都有上升的趋势。从技术密集度来看,我国高技术机电产品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中低技术机电产品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从要素密集度来看,我国大部分机电产品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得出结论,由于传统贸易理论忽视了技术进步因素和潜在比较优势的发挥和比较优势的转化,一味地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一国贸易结构,无法很好地解释我国当前的出口商品结构,为后文基于企业异质性的出口商品结构分析做了理论和现实铺垫。其次,以制造业为例考察中国企业的异质性程度。借助上市公司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分别选取2007-2011年电力生产行业上市企业、2005-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通讯设备制造业两个样本,从企业规模、劳动生产率水平、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等多个反映企业异质性特质的指标出发,对比分析中国国内同产业企业存在的异质性,以及中国国内出口企业与一般企业在所有权性质和地域分布等方面的差异性。并采用欧氏距离法,对多个行业的异质性进行了具体测算,定量分析了不同行业企业间的异质性。本文的实证检验分两章进行。首先考察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情况。回顾Melitz(2003)经典模型,其一般结论是国际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甚至退出市场。然后验证该模型对我国的适用性问题,结合2005-2008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选择四个中国出口最具有代表性的细分行业,根据出口交货值与工业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比值将这些行业的企业区分为五种类型,并对2005-2008年四大典型出口行业企业出口交货值、近似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最后将出口与非出口企业生产率均值进行对比,以反映中国制造业出口情况和生产率情况是否符合Melitz模型的结论。其次,对企业异质性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建立理论模型,将生产率、企业规模、劳动力质量、产业特定效应以及地区特定效应等因素纳入模型;使用Probit模型,对模型进行估计,并进行了ROC检验;最后计算了企业异质性因素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边际影响。结果表明:要素生产率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虽然符合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但其边际影响最小。外资持股比例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边际影响最大,这与外商投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符。地区特定效应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边际影响次之,这也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企业规模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边际影响也较大,原因在于企业规模可以超越产生国际贸易的静态比较优势,通过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专业化分工产生后天的动态比较优势,促进技术水平的跳跃式发展,提升出口商品的要素密集度结构。劳动力质量和产业特定效应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促进作用有限。文章的最后概括全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指出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析中国在新新贸易理论下的分工问题[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10)
- [2].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4)
- [3].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J]. 价值工程 2015(24)
- [4].新新贸易理论的贡献——从贸易所得说起[J]. 南大商学评论 2014(04)
- [5].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对我国旅游产业布局理论的启发[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01)
- [6].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J]. 知识经济 2015(18)
- [7].新贸易理论下“一带一路”的战略研究[J]. 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 2018(02)
- [8].新新贸易理论述评及政策启示[J]. 商 2014(25)
- [9].新新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课程改革[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09)
- [10].贸易自由化视角下新新贸易理论的再审视[J]. 国际经贸探索 2011(03)
- [11].国际贸易理论新进展——新新贸易理论述评[J]. 税务与经济 2011(05)
- [12].“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发展[J]. 财经科学 2010(02)
- [13].异质企业假定下的新新贸易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论[J]. 国际经济合作 2010(04)
- [14].新新贸易理论评述[J]. 经济学动态 2008(06)
- [15].假设条件的演变折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差异[J]. 商业经济 2015(10)
- [16].新新贸易理论研究对我国外贸的启示[J]. 领导科学论坛 2015(22)
- [17].新新贸易理论视角下的银行效率分析[J]. 经营与管理 2014(06)
- [18].基于新新贸易理论的中国企业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J]. 商业时代 2014(19)
- [19].新新贸易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层面数据[J]. 当代经济 2014(14)
- [20].新新贸易理论综述[J]. 现代经济信息 2013(19)
- [21].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 2011(09)
- [22].企业异质性与企业内贸易:新新贸易理论[J]. 中国商贸 2011(26)
- [23].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J]. 世界经济文汇 2010(01)
- [24].出口与企业生产率:新-新贸易理论下的我国数据检验(1997-2006年)[J]. 国际贸易问题 2010(09)
- [25].中国外贸发展战略调整与政策选择——来自新-新贸易理论的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 2009(08)
- [26].新新贸易理论综述、发展与启示[J]. 经济问题探索 2009(12)
- [27].异质性企业的出口贸易行为选择与经济效应——新-新贸易理论的模型扩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9(08)
- [28].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述评[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9(10)
- [29].制造业企业出口和生产率的关系——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分析[J]. 经济与管理 2011(03)
- [30].后危机时期新贸易保护主义应对策略——基于新新贸易理论视角[J]. 北方经贸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