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生物微胶囊作为最常用的固定化活细胞技术,受人工器官、基因治疗及生物化工等领域发展的推动,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兴趣。聚电解质成膜反应以其温和快速的特点成为制备生物微胶囊的最重要方法。本文以纤维素硫酸钠(NaCS)/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为聚电解质成囊反应的代表,提出了改变胶囊大小及膜特性的方法,研究了聚电解质成膜反应特性与聚电解质溶液特性之间的关系,并应用NaCS/PDMDAAC微胶囊固定化Candida krusei和Klebsiella pneumoniae,最后通过二过程的串联实现了葡萄糖到1,3-丙二醇的转化。 首先,建立了可控制胶囊大小的气流微囊发生器。该装置通过调节气速来控制液滴大小,进而控制胶囊的大小,可有效调节胶囊直径在1.0mm到2.6mm之间,并建立了气速大小与胶囊大小之间的关系式。 其次,在纤维素硫酸钠(NaCS)—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胶囊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羧甲基纤维素(CMC),制备得到一种新型的三组分CMC-NaCS/PDMDAAC胶囊。以开始收缩时间、直径、膜厚和机械强度等宏观特性为胶囊的考察对象,研究了不同反应物浓度、不同反应条件下,制备得到的CMC-NaCS/PDMDAAC胶囊的特性。以强度为衡量标准,CMC-NaCS/PDMDAAC胶囊的较优的反应条件为:35-40g/L NaCS,6-8g/L CMC,60g/L PDMDAAC在25℃下反应30-40分钟。并详细研究了小分子物质(葡萄糖、甘油、酪氨酸和维生素B12)透过胶囊的扩散特性,初步考察了胶囊稳定性及菌的泄漏情况。 第三,在对CMC-NaCS/PDMDAAC胶囊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添加其它类型物质(中性小分子、中性聚合物、小分子盐)对NaCS/PDMDAAC体系胶囊的影响,并对影响方式进行了定性的分析。通过测定添加物对聚电解质稀溶液比浓粘度、Zeta电位,以及对聚电解质阴阳离子反应后悬浊液浊度、Zeta电位的影响,将稀溶液特性与制备胶囊过程关联。提出了改善胶囊特性的二种方式:一是添加物参与聚电解质体系的反应(如CMC引入NaCS/PDMDAAC体系),二是添加物对聚电解质在溶液中的伸展特性要有强烈的影响(如PEG6000和NaCl引入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文献综述1.1 生物微胶囊技术1.1.1 生物微胶囊技术概述1.1.2 生物微胶囊制备方法1.1.3 生物微胶囊制备材料的选择1.1.4 生物微胶囊的性能1.2 聚电解质反应形成的微胶囊1.2.1 聚电解质概述1.2.2 聚电解质成膜的原理1.2.3 制备聚电解质络合物胶囊的仪器1.2.4 聚电解质生物微胶囊体系1.2.5 改善聚电解质络合型胶囊特性的研究1.3 纤维素硫酸钠/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生物微胶囊1.3.1 NaCS/PDMDAAC形成的PEC膜特性研究进展1.3.2 NaCS/PDMDAAC胶囊应用研究进展1.4 发酵法生产甘油的研究1.5 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的研究1.6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目标参考文献第二章 一种由气流控制的微囊制备装置2.1 引言2.2 实验材料与方法2.2.1 实验材料2.2.2 主要设备2.2.3 气流微囊发生器2.2.4 实验方法2.2.4.1 NaCS/PDMDAAC胶囊的制备2.2.4.2 Alginate-Ca胶珠的制备2.2.5 分析方法2.3 结果与讨论2.3.1 模型建立2.3.2 针孔大小对胶囊大小影响2.3.3 气速对胶囊大小的影响2.3.4 气速对胶囊直径分布的影响2.4 小结参考文献第三章 NaCS-CMC/PDMDAAC胶囊制备及其性能3.1 引言3.2 实验材料与方法3.2.1 实验材料3.2.2 仪器设备3.2.3 实验方法3.2.3.1 胶囊的制备3.2.3.2 扩散系数的测定和计算3.2.3.3 细胞的微囊化包埋3.2.3.4 微囊化细胞的培养3.2.3.5 胶囊稳定性及菌的泄漏3.2.4 分析方法3.2.4.1 胶囊机械强度的测定3.2.4.2 胶囊直径的测定3.2.4.3 胶囊膜厚的测定3.2.4.4 酵母细胞的计数及囊外发酵液浊度测量3.2.4.5 L-酪氨酸浓度的测定3.2.4.6 葡萄糖浓度的测定12浓度的测定'>3.2.4.7 维生素B12浓度的测定3.2.4.8 甘油浓度的测定3.3 结果与讨论3.3.1 胶囊的外观特征3.3.2 聚电解质浓度对胶囊特性的影响3.3.3 反应时间和温度对胶囊特性的影响3.3.4 胶囊的扩散系数3.3.5 胶囊的稳定性3.4 小结参考文献第四章 添加不同类型的物质对PEC成膜特性的影响及相关机理探讨4.1 引言4.2 实验材料与方法4.2.1 实验材料4.2.2 仪器设备4.2.3 实验方法4.2.3.1 胶囊的制备4.2.3.2 聚电解质稀溶液的配置4.2.3.3 聚电解质稀溶液间反应4.2.4 分析方法4.2.4.1 胶囊机械强度的测定4.2.4.2 胶囊膜厚的测定4.2.4.3 Zeta电位的测定4.2.4.4 比浓粘度的测定4.2.4.5 浊度的测定4.3 结果与讨论4.3.1 添加物对NaCS/PDMDAAC胶囊特性的影响4.3.1.1 添加聚电解质4.3.1.2 添加中性小分子4.3.1.3 添加非电离聚合物4.3.1.4 添加小分子盐4.3.2 添加物对聚电解质稀溶液特性的影响4.3.2.1 添加物对聚电解质稀溶液Zeta电位的影响4.3.2.2 添加物对聚电解质溶液比浓粘度的影响4.3.2.3 添加物影响溶液中聚电解质状态的解释4.3.3 聚电解质阴阳离子反应后的溶液特性4.3.3.1 NaCS与PDMDAAC稀溶液反应后的浊度和Zeta电位变化4.3.3.2 含添加物的体系反应后的Zeta电位和浊度变化4.3.3.3 添加物参与反应4.4 小结参考文献第五章 微胶囊固定化假丝酵母产甘油的研究5.1 引言5.2 实验材料与方法5.2.1 实验材料5.2.2 仪器设备5.2.3 实验方法5.2.3.1 细胞的微囊化5.2.3.2 细胞种子液制备5.2.3.3 细胞游离培养5.2.3.4 固定化细胞摇瓶培养5.2.3.5 固定化细胞气升反应器培养5.2.3.6 传质系数的测定5.2.4 分析方法5.2.4.1 细胞浓度的测定5.2.4.2 葡萄糖浓度的测定5.2.4.3 甘油浓度的测定5.2.4.4 囊内囊外待测菌液的制备5.2.4.5 活细胞数的测定5.2.4.6 相对总浓度的计算方法5.3 结果与讨论5.3.1 不同渗透压调节剂对Candidakrusei产甘油的影响5.3.2 不同甘油初始浓度对Candidakrusei产甘油的影响5.3.3 气升反应器中补料游离培养5.3.4 微囊化细胞生长、糖耗及产甘油情况5.3.5 固定化后底物透过胶囊传质系数5.3.6 固定化培养过程中囊内活细胞数5.3.7 创造囊内高渗环境培养耐高渗酵母产甘油5.3.7.1 创造囊内高渗环境的方法5.3.7.2 适合包埋的大分子的选择5.3.7.3 包埋PEG4000后对胶囊强度的影响5.3.7.4 包埋PEG4000后对扩散的影响5.3.7.5 囊内高渗微环境下酵母生长、糖耗及甘油生成5.3.7.6 在气升式反应器中批式培养5.4 小结参考文献第六章 微胶囊固定化克雷伯杆菌产1,3-丙二醇6.1 引言6.2 实验材料与方法6.2.1 实验材料6.2.2 仪器设备6.2.3 实验方法6.2.3.1 培养基组成6.2.3.2 细胞包埋方法6.2.3.3 游离培养方法6.2.3.4 固定床反应器培养6.2.4 分析方法6.2.4.1 菌浓的测定6.2.4.2 甘油浓度的测定6.2.4.3 1,3-丙二醇、乙醇、乙酸含量的测定6.3 结果与讨论6.3.1 摇瓶游离培养6.3.2 固定化培养6.3.2.1 摇瓶固定化培养6.3.2.2 固定床中批式发酵6.3.2.3 固定床中连续发酵6.4 小结参考文献第七章 固定化双菌串联法由葡萄糖发酵生产1,3-丙二醇7.1 引言7.2 实验材料与方法7.2.1 实验材料7.2.2 仪器设备7.2.3 实验方法7.2.3.1 产甘油假丝酵母培养基组成7.2.3.2 克雷伯肺炎杆菌培养基组成7.2.3.3 细胞包埋方法7.2.3.4 游离培养方法7.2.3.5 固定化双菌工艺流程7.2.4 分析方法7.2.4.1 葡萄糖浓度的测定7.2.4.2 甘油浓度的测定7.2.4.3 1,3-丙二醇、乙醇、乙酸含量的测定7.3 结果与讨论7.3.1 甘油发酵液产1,3-丙二醇7.3.2 固定化双菌串联发酵生产1,3-丙二醇7.4 小结参考文献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8.1 结论8.2建议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 [1].NaCS/PDMDAAC微囊化肺炎克雷伯氏菌发酵产1,3-丙二醇[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2].NaCS/PDMDAAC聚电解质复合膜的制备及静态接触角测定[J]. 化工学报 2009(03)
标签:生物微胶囊论文; 聚电解质论文; 比浓粘度论文; 电位论文; 细胞固定化论文; 渗透压论文; 微环境论文; 甘油论文; 丙二醇论文; 细胞培养论文;
NaCS/PDMDAAC生物微胶囊成囊特性及固定化法生产1,3-丙二醇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