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作者: 刘沫
导师: 陈海宁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实践
文献来源: 南京工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创新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流,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这种新型的教育制度是以培养现代人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新材料,迅速转化生产力为目标的教育。它伴随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日益显示其决定性核心的作用。因此为迎接国际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就要肩负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出具有竞争能力的各种人才本课题来源于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本课题的目标是通过国内外创新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对一般理工科院校进行创新教育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本文的讨论内容包括以下部分:创新教育的研究背景;国内外创新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特征;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创新教育的理论问题研究;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个案研究等等。本文的重点是对世界发达国家及我国创新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在文中以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要求教育创新为背景,对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平衡相结合、局部合理与整体优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作为支持,结合我校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构建出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和创新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出实施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此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和一定的推广价值。该课题作为江苏省教育厅“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研究重点资助课题《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子课题,省重点资助课题2004年已通过了由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鉴定验收,并得到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来源与背景
1.2.1 课题来源
1.2.2 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发展特征及趋势
2.1 发达国家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发展特征
2.1.1 美国
2.1.2 日本
2.1.3 俄罗斯
2.1.4 德国
2.1.5 发达国家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
2.2 我国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发展特征
2.3 世界各国创新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3.1 创新教育的内涵
3.1.1 创新教育的内涵
3.1.2 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
3.2 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
3.2.1 人才培养目标的坐标变换
3.2.2 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内核
3.2.3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知识创新人才
3.3 培养创新人才: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创新的目标
3.3.1 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3.4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外部系统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3.4.2 高校内部系统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第四章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
4.1 实践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中的作用
4.1.1 实践教育的内涵
4.1.2 中国传统教育模式轻视实践教育产生的弊端及其形成原因
4.1.3 实践教育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4.2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4.2.1 理工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4.2.2 高等理工科教育的的价值取向
4.2.3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4.3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4.3.1 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4.3.2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第五章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个案研究
5.1 个案研究的背景
5.1.1 问题的提出
5.1.2 国内材料学科专业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5.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强化班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3-22
参考文献
- [1].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意识影响因素及培养对策研究[D]. 张连成.大连理工大学2018
- [2].论工匠精神培养与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D]. 路珍.太原理工大学2018
- [3].理工科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 刘学静.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 [4].新形势下理工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对策研究[D]. 杨建辉.太原科技大学2013
- [5].艺术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中的作用[D]. 于海峰.北京化工大学2012
- [6].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D]. 鹿军.中国石油大学2007
- [7].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实证研究[D]. 郭晓亮.中国石油大学2007
- [8].理工科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现状研究[D]. 傅晨茜.西南大学2007
- [9].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及其培养研究[D]. 刘振华.华中科技大学2004
- [10].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素质研究[D]. 黄海.南京师范大学2004
相关论文
- [1].论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D]. 黄艾华.华中师范大学2006
- [2].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曹慧旻.河海大学2007
- [3].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 郑婧.西北工业大学2007
- [4].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D]. 杨华.长春理工大学2007
- [5].高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探讨[D]. 张静芳.苏州大学2004
- [6].理工类大学生创新思维及其培养途径研究[D]. 王晨旭.重庆大学2005
- [7].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互动作用研究[D]. 王彦为.东北师范大学2005
- [8].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D]. 李景山.东北师范大学2003
- [9].大学创新教育目标体系研究[D]. 田凌云.中南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