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

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

论文摘要

心理动词是动词中最为灵活、最为复杂的一类动词,其灵活和复杂的特点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研究兴趣。研究涉及句法语义、语义指向、认知、配价等各个层面。然而各个层面的挖掘有深有浅,学界在不少问题上还存在分歧。本文立足于汉语语言事实,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5)、《汉语动词用法词典(2005版)》(孟琮、郑怀德等)和《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2003)进行了穷尽性的考察,重新界定了心理动词,并尝试从句式语义、现实/非现实范畴、认知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探究心理动词的特殊性。第一章在总结分析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重点和目标。第二章对心理动词进行考察和重新界定,并列出词表。本文的重点和难点由后三章组成。第三章对能否进入“把”字句的心理动词进行了统计,将由心理动词作谓语构成的“把”字句概括为“A把B+V心理+C”,从整体句式角度对A、B、C分别作考察,并对众多学者提到的某些心理动词不能进入“把”字句的现象作出解释。我们认为情绪心理动词中,只有那些在人的内在心理力的作用下,作用于自身的词才能构成“把”字句,即致使“把”字句。而大部分词在内在心理力的作用下,不能作用于自身,不具备返身性,所以不能构成致使“把”字句;认知心理动词进入“把”字句的比率比情绪心理动词高与其动态性增加有关。第四章是心理动词语义层面的分析。包括心理动词本身的语义分析,语义范畴中现实/非现实性在心理动词不同句类和次类中的体现,并运用Chung, Timeberlake(1985)提出的非现实性的三个参数,找出具有将事件非现实化能力的几类心理动词。在这一章中我们还例举了三个具有主观性的心理动词“看2、怕、以为”,它们也具有将事件非现实化的能力。第五章从认知角度探讨了隐喻这一重要的认知模式在心理动词中的体现,包括感官词作为语素构成心理动词的通感式隐喻和“爱”的惯常义隐喻。我们对通感式隐喻的产生作出了认知上的解释。认为相似性、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语言的“经济原则”是其产生的原因;“爱”的惯常义隐喻是通过“爱1”和“爱2”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的比较得以体现的。从而进一步论证了隐喻在词汇语义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虽未对心理动词的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阐述,但对各层面中尚待挖掘的相关问题作了尝试性的探讨,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其客观性和科学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加以验证。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心理动词的重新界定和分类
  • 2.1 前人研究中对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界定和分类
  • 2.1.1 意义标准
  • 2.1.2 分布特征和意义的双重标准
  • 2.1.3 分布特征标准
  • 2.2 心理动词的重新界定和分类
  • 2.2.1 界定框架和分类系统
  • 2.2.2 范畴理论对非典型成员的解释
  • 第三章 心理动词作谓语的“把”字句考察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可用“把”字句的心理动词的统计情况
  • 3.3 从整体句式的角度对心理动词“把”字句的考察
  • 3.3.1 前人对“把”字句句式语义的研究
  • 3.3.2 对“A 把 B+V 心理+C”中 A 的考察
  • 3.3.3 对“A 把 B+V 心理+C”中 B 的考察
  • 3.3.4 对“A 把 B+V 心理+C”中 C 的考察
  • 第四章 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
  • 4.1 心理动词本身的语义分析
  • 4.1.1 述人和非位移性
  • 4.1.2 自主性和非自主性
  • 4.2 现实性和非现实性
  • 4.2.1 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的概念
  • 4.2.2 现实性和非现实性在含心理动词的句类中的体现
  • 4.2.3 现实性和非现实在心理动词不同次类中的体现
  • 4.3 心理动词在非现实性的三个参数中的分布
  • 4.3.1 认识模式
  • 4.3.2 认识论模式
  • 4.3.3 道义模式
  • 4.4 心理动词和主观性
  • 2(认为)”的主观性'>4.4.1 “看2(认为)”的主观性
  • 4.4.2 “以为”的主观性
  • 4.4.3 “怕”的主观性
  • 第五章 隐喻在心理动词中的体现
  • 5.1 通感式隐喻在心理动词中的体现
  • 5.1.1 通感和通感式隐喻
  • 5.1.2 通感式隐喻在心理动词中的体现
  • 5.1.3 感官词与心理动词的构成
  • 5.1.4 通感隐喻构成心理动词的解释
  • 5.2 “爱”的惯常义隐喻
  • 1”和“爱2”的句法区别'>5.2.1 “爱1”和“爱2”的句法区别
  • 1”和“爱2”的语义区别'>5.2.2 “爱1”和“爱2”的语义区别
  • 5.2.3 隐喻在词汇语义发展中的作用
  • 第六章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变换的“把”字句的分类研究和语言建模[J]. 汉藏语学报 2015(00)
    • [2].对越南汉语“把”字句偏误的研究[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8(06)
    • [3].“把”字句的结构功能动因分析[J]. 汉语学习 2019(01)
    • [4].事件句法视域下“把”字句与“使”字句的比较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06)
    • [5].汉语致使句的语义推衍:以“使”字句和“把”字句为例[J]. 逻辑学研究 2018(01)
    • [6].初级中文“把”字句教学策略四年改进研究[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18(01)
    • [7].“把”字句习得研究中的两个问题[J].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8(02)
    • [8].和谐律管制下的“把”字句[J]. 汉语学习 2017(05)
    • [9].从句法语义角度漫谈“把”字句[J]. 参花(下) 2019(08)
    • [10].“把”字句对“没(有)”、“不”的选择性考察[J]. 学语文 2014(02)
    • [11].“把”字句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 学周刊 2012(03)
    • [12].从“把”字句、“被”字句和存现句的浅析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以二语习得(SLA)为中心[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27)
    • [13].基于焦点理论的留学生“把”字句习得偏误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30)
    • [14].事件语义框架下的“把”字句研究[J]. 文教资料 2017(27)
    • [15].用“把”字句表性质变化的必要性——以语言信息结构理论为基础[J]. 文教资料 2019(23)
    • [16].“把”字句范畴属性的阐释[J]. 青春岁月 2018(07)
    • [17].“把”字句[J]. 快乐语文 2018(09)
    • [18].汉语“把”字句与葡萄牙语相应的句法结构的对比分析[J]. 青年文学家 2016(36)
    • [19].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研究[J]. 山西青年 2017(04)
    • [20].“把”字句宾语句法性质研究综述[J]. 北方文学 2016(25)
    • [21].对外汉语教学中否定式“把”字句偏误分析[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7(02)
    • [22].中美两国初级汉语教材“把”字句练习设置的对比研究[J]. 课外语文 2016(20)
    • [23].住在树洞里的怪物[J]. 小星星(低年级版) 2016(11)
    • [24].最简方案下的“把”字句研究[J]. 北方文学 2017(02)
    • [25].初级阶段韩国学生“把”字句习得偏误分析[J]. 科学中国人 2017(08)
    • [26].“形式焦点”理论指导下初级阶段“把”字句的教学设计[J]. 校园英语 2017(12)
    • [27].“把”字句二语习得研究综述[J]. 牡丹 2017(03)
    • [28].“把”字句和“被”字句[J]. 阅读 2017(Z8)
    • [29].“把”字句语法教学课堂互动观察报告[J]. 长江丛刊 2017(24)
    • [30].“把”字句补语语义指向分析[J]. 北方文学 2017(17)

    标签:;  ;  ;  ;  

    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