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种旨在为农村中低收入客户提供微型金融服务的机构——小额信贷机构不断涌现。在政府信贷项目陷入困境、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几近关闭的情况下,小额信贷机构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信贷带来了新的曙光。小额信贷机构有效地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与其他金融产品,解决了农村金融的困境。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长期以来,农民贷款难问题一直困扰着理论界以及实践者。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率先设立专业的小额信贷机构,开始了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实践。本论文集中分析小额信贷制度的发展,剖析困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发展的种种因素,寻找小额信贷制度发展的技术与制度支撑,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论文研究、归纳小额信贷制度建立以及发展的一般规律,探讨小额信贷的制度条件;探究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历程,分析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演进的路径;从总体上评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发展的绩效。本论文分为七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在小额信贷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论文的研究主题。通过国内外研究综述,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对于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二章,小额信贷的理论基础。本章对小额信贷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诸如委托——代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以及社会资本理论进行了介绍。这些理论为以后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以发放小额贷款为特征的小额信贷制度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爱尔兰的贷款基金等制度实践,曾经在较长一段时期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实践中,小额信贷已面临着新阶段的一系列问题,各国的经验比较也可以为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本部分将观察的视角,进一步拓展到近代小额信贷的发展中。同时,作为一种比较性介绍,我们关注现代的孟加拉格莱敏银行以及玻利维亚阳光银行,试图在更长的历史线条中来探讨小额信贷制度的国际经验与主要问题。最后,总结了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第四章,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问题。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四个阶段。1993年,中国社科院扶贫社成立,标志着小额信贷实践在我国正式展开,该阶段以NGO形式为主。1996年,我国政策机构和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导的“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开始发展起来。2000年,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支持下,开始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和五户联保贷款,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介入小额信贷领域。2005年,我国在山西、四川、内蒙古、贵州、陕西展开了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从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面临一些现实的挑战。第五章,小额信贷机制的约束因素。在实践中,由于利率管制、借款人人力资本状况、民间金融等因素的约束,小额信贷机制以及绩效难免会受到影响。本章在扩展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模型中,分析了有关因素对于小额信贷机制效率的影响。这种分析进一步将小额信贷机制置入更加现实的经济环境中来综合考虑影响偿还率的重要因素。同时,这种分析还可以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民间金融治理等政策的溢出效应进行解释。第六章,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绩效评价。从国际农发基金最早在中国开展的小额信贷活动,直至2005年商业化小额信贷公司的产生,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经历了约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在机构、产品等方面都体现出与世界各国不同的特征。从总体上对小额信贷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可以了解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总体状况。从而,可以对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绩效进行量化考评,并为下一步改革提供依据。第七章,完善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政策建议。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对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商业性小额信贷改革以及扶贫性小额信贷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导论1.1 研究背景1.1.1 小额信贷在全球发展中取得成功1.1.2 中国进行了发展小额信贷的探索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 研究目的1.2.2 研究意义1.3 国内外研究动态1.3.1 国外研究动态1.3.2 国内研究动态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 研究思路1.4.2 研究方法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 小额信贷的理论基础2.1 委托代理理论2.1.1 委托代理的概念2.1.2 代理成本理论2.1.3 委托代理问题2.1.4 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2.2 制度变迁理论2.2.1 制度变迁的动力2.2.2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2.2.3 制度变迁的过程2.2.4 制度安排变迁的轨迹: 路径依赖与锁定状态2.3 社会资本理论2.3.1 社会资本的概念2.3.2 社会资本的特征2.3.3 社会资本的功效2.3.4 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第三章 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3.1 爱尔兰贷款基金3.1.1 贷款基金的发展过程3.1.2 贷款基金的资本金来源3.1.3 贷款基金中的储蓄业务3.1.4 贷款基金中的贷款业务3.1.5 贷款基金的管理3.1.6 贷款基金的慈善捐赠3.2 德国农村信用合作社3.2.1 德国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及机构3.2.2 德国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政策3.3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3.3.1 阳光银行的基本状况3.3.2 阳光银行的覆盖面3.3.3 阳光银行的贷款产品3.3.4 阳光银行的财务可持续性3.3.5 阳光银行面临的问题3.3.6 阳光银行贷款技术的激励结构3.4 孟加拉格莱敏银行3.4.1 格莱敏银行起源3.4.2 格莱敏银行的组织结构3.4.3 格莱敏银行的第一代信贷运作模式3.4.4 格莱敏银行第二代信贷运作模式3.5 国际经验与启示3.5.1 引入多样化的机制设计,创新贷款技术3.5.2 诱发性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优化制度绩效3.5.3 利用并创造社会资本,将执行、监督能力资本化第四章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问题4.1 NGO 小额信贷扶贫阶段4.1.1 联合国发展计划4.1.2 世界粮食计划4.1.3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与世界粮食计划在农业综合开发上的合作4.1.4 其他机构的活动4.1.5 扶贫社实践4.2 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阶段4.2.1 概况4.2.2 洛南政府小额信贷扶贫案例4.3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阶段4.3.1 丹凤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贷情况调查4.3.2 商洛市小额信用贷款情况调查4.4 商业性小额信贷阶段4.4.1 山西省小额信贷公司试点情况4.4.2 四川省小额信贷公司试点情况4.4.3 贵州省小额信贷公司试点情况4.5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面临的挑战第五章 小额信贷机制的约束因素5.1 小额信贷机制中影响偿还率的因素5.2 偿还率的影响因素:扩展的逆向选择模型5.2.1 基本模型5.2.2 利率与偿还率5.2.3 贷款额度与偿还率5.2.4 借款人的生产能力与偿还率5.2.5 外部选择与偿还率5.3 偿还率的影响因素:扩展的道德风险模型5.3.1 基本模型5.3.2 利率、借款额与偿还率5.3.3 借款人生产能力与偿还率5.4 小结以及讨论第六章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绩效评价6.1 中国小额信贷的社会经济环境6.1.1 贫困主要集中于偏远山区6.1.2 农村信贷市场结构复杂6.1.3 大规模政府介入带来的扭曲效应6.2 中国小额信贷的法律与管制约束6.3 中国小额信贷的市场规模与组织结构6.3.1 市场规模6.3.2 组织结构6.4 贷款机制6.4.1 团体贷款6.4.2 动态激励6.5 制度绩效评价6.5.1 成员资格标准6.5.2 贷款申请与取得6.5.3 贷款用途6.5.4 财务绩效6.6 小结第七章 完善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政策建议7.1 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管理7.1.1 搞好个体经济户的信用评定7.1.2 加强规范操作7.1.3 建立责任考核制度7.1.4 加强信贷员队伍建设7.1.5 深入开展增资扩股工作,明晰产权关系7.1.6 建立健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7.2 稳妥改善扶贫性小额信贷7.3 积极推进商业性小额信贷改革7.4 推进农发行改革,支持龙头企业发展7.5 改革贷款条件7.6 完善监管制度参考文献致谢作者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小额信贷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制度论文; 金融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