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补泻刺法研究

《内经》补泻刺法研究

论文题目: 《内经》补泻刺法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医医史文献

作者: 张晨光

导师: 陶广正

关键词: 内经,刺法,补泻

文献来源: 中国中医研究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补泻是针刺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历来为临床医家所重视。然而金元以降,大量复杂玄隐的补泻手法的出现使后学者茫然不知所从,在针灸医家中也引起了较大的争议。补泻手法的临床价值如何,始终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难题,因此影响了针刺补泻在临床的应用,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对针灸学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因而亟待研究解决。然而以往论及针刺补泻,多囿于毫针补泻手法,忽略了其他针具的补泻作用,同时也忽略了最为重要的“虚实”问题。因此若想系统研究补泻刺法,首先要解读一个包括“虚实”问题在内的理论体系,而非局限于毫针操作术式。 《内经》是针灸理论的源头活水,其中对刺法理论和针术种类的记载,后世未有如其之详尽、完备者。因此笔者将目光集中于《内经》补泻刺法,试图通过解读这一理论体系,来揭示针刺补泻的真谛。 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上篇是对《内经》补泻刺法理论的研究,下篇是对《内经》补泻刺法中几个重要词语在《内经》及后世应用的考证。 在上篇,笔者从与补泻密切相关的“虚实”入手。发现《内经》“虚实”的核心理论只有一个,那便是“有者为实,无者为虚”,而并非以往公认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后者仅限于对外邪致病的解释,并不全面,但与前者并无矛盾,应属于“虚实”的下位概念。 人体病变的“虚实”在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以邪气入客为例,在邪气初客的第一阶段,邪留于形,未入经脉,气血未并,称为“微病”。此时病形未成,亦无“虚实”可言。第二阶段,邪气由表入里,经皮肤入于孙络、络脉、最后进入经脉,但尚未与气血相合,随经气而来去无常,导致脉气的变动,此时的病变即十二经脉的“是动病”。须在三部九候体察脉气的变动,守候邪气的到来,早遏其路,“迎而夺之”。属“邪气盛则实”的阶段,但亦符合“有者为实”,治则是“邪盛则虚之”。第三阶段,邪气渐盛,人之卫气出而抗争,邪气与气血相合,共聚于经络、脏腑之中,阴阳倾移,气血偏聚,此时的病变即十二经脉的“所生病”。以“营卫倾移、气血偏聚”为主要矛盾。邪气所居之处,气血偏聚之处为实,属“有者为实”,亦符合“邪气盛则实”;表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上篇 补泻刺法理论

2.补泻与虚实

2.1 "虚实"病因、病机

2.1.1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2.1.2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2.2 五脏"虚实"与经络虚实

2.3 "虚实"征候

2.3.1 察经脉虚实依于脉诊

2.3.1.1 依脉气变动辨邪气所在

2.3.1.2 以经脉之盛衰辨气血之偏聚

2.3.1.3 以脉之寒热辨阳气之偏聚

2.3.2 察络脉虚实依于望诊

2.4 "虚实"补泻法则

2.5 小结

3.补泻与九针

3.1 镵针与补泻

3.2 圆针与补泻

3.3 鍉针与补泻

3.4 锋针与补泻

3.5 铍针与补泻

3.6 圆利针与补泻

3.7 毫针与补泻

3.8 长针与补泻

3.9 大针与补泻

3.10 小结

4.补泻与刺法

4.1 《素问·调经论》的补泻刺法

4.2 《灵枢·官针》篇的刺法与补泻

4.2.1 经脉系统的补泻刺法

4.2.2 络脉系统的补泻刺法

4.3 毫针补泻刺法

4.3.1 泻法

4.3.2 补法

4.4 补泻刺法的其他原则

4.4.1 治神与调气

4.4.2 补泻有度

4.4.3 因人制宜

4.4.4 因时制宜

4.5 小结

下篇 补泻与"呼吸"、"迎随"、"徐疾""开阖"源流考

5.补泻与迎随

5.1 《内经》中补泻与迎随

5.2 《难经》中的补泻与迎随

5.3 后世补泻与迎随

5.3.1 顺逆经脉迎随补泻法

5.3.2 "补母泻子"迎随补泻法

5.3.3 子午流注迎随补泻法

5.3.4 其他迎随补泻法

5.3.5 《针灸大成》中的补泻与迎随

5.4 小结

6.补泻与徐疾

6.1 《内经》中的补泻与"徐疾"

6.1.1 "徐疾"与出针

6.1.2 "徐疾"与气脉

6.1.3 "徐疾"与留针

6.1.4 再辨"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6.2 后世补泻与徐疾

6.2.1 徐出针为泻,疾出针为补

6.2.2 徐出针为补,疾出针为泻

6.2.3 关于"徐疾"的讨论

6.3 小结

7.补泻与呼吸

7.1 《内经》中的补泻与呼吸

7.2 后世补泻与呼吸

7.2.1 基本沿袭《内经》之法者

7.2.2 单独以呼吸为补泻方法

7.2.2.1 呼为泻,吸为补

7.2.2.2 鼻吸口呼为补,鼻呼口吸为泻

7.2.2.3 先呼后吸为补,先吸后呼为泻

7.2.3 捻转配合呼吸补泻

7.3 《针灸大成》中的补泻与呼吸

7.3.1 呼吸补泻方法

7.3.2 呼吸补泻原理

7.4 小结

8.补泻与开阖

8.1 "开"、"阖"描述对象的演变

8.1.1 《内经》中的"开阖"

8.1.2 后世之"开阖"

8.2 《内经》中的"开阖补泻"

8.3 小结

9.讨论

9.1 试论《内经》补泻刺法的理论体系

9.2 试论《内经》泻法与补法的关系

9.3 从词语描述对象的演变看《内经》与后世补泻刺法的差别

9.4 从《内经》中词汇描述对象的变化谈《内经》之研究方法

10.结语

11.致谢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个人简历

发布时间: 2005-07-28

相关论文

  • [1].《内经》针灸理论与概念的观念研究[D]. 张树剑.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 [2].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起源与发展[D]. 姬晓兰.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 [3].汉代及汉代以前经络腧穴文献研究[D]. 谭奇纹.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
  • [4].《内经》情志相胜理论及其养生应用研究[D]. 韩晶杰.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5].《黄帝内经》病证源流及名实考[D]. 刘光华.辽宁中医学院2005
  • [6].《内经》针刺治神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D]. 李永春.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

标签:;  ;  ;  

《内经》补泻刺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