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聚-γ-谷氨酸是一种由D-谷氨酸和L-谷氨酸为单体以γ-羧基与α-氨基以肽键的形式缩合而成的一种聚阴离子类多肽分子,在医药、食品和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论文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制备聚γ-谷氨酸。从出发菌株筛选鉴定高产菌株,通过对摇瓶培养条件和发酵罐培养条件优化提高了聚γ-谷氨酸的产量,建立了发酵动力学模型,并开发了产物分离纯化的整套工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与谷氨酸棒杆菌混合培养的新工艺和采用味精生产的中间产物作为谷氨酸前体等方法降低聚γ-谷氨酸生产成本。同时,通过PCR的方法,将克隆得到的pgsBCA基因在大肠杆菌JM109中进行表达,最终得到了具有聚γ-谷氨酸生产能力的重组菌E.coli JM109/pTrc99a- pgsBCA。 从自然界筛选得到了一株聚γ-谷氨酸高产菌株,通过16s rDNA测序后BLAST以及生理生化性质,确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命名为Bacillus subtilis ZJU-7,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250。 进行了Bacillus subtilis ZJU-7的培养条件优化及放大工作。通过对摇瓶的培养条件优化,得到了如下优化的培养基成分为:蔗糖59.80g/L,蛋白胨53.54g/L,,L-谷氨酸81.05g/L,NaCl 10g/L,MgSO4·7H2O 1.0g/L,CaCl2 1.0g/L;优化的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7℃,摇床转速,200rpm。在上述条件下,经过24~32小时发酵,最终聚γ-谷氨酸的产量为58.3g/L。在此基础上,将培养体系由摇瓶放大到5升发酵罐,聚γ-谷氨酸产量达到了51.7g/L。 开展了将谷氨酸棒杆菌发酵生产谷氨酸和枯草芽孢杆菌聚合生产聚γ-谷氨酸耦联发酵的研究。对影响混合培养的因素如种龄、混合比例、温度、溶氧等进行了优化,在优化的培养条件下,不需添加L-谷氨酸,聚γ-谷氨酸的产量达到了32.8g/L。 采用三种味精生产的中间产物作为谷氨酸替代前体,研究了蔗糖、胰蛋白胨和谷氨酸含量对聚γ-谷氨酸产量的影响。在优化后培养基中进行发酵生产,最终聚γ-谷氨酸酸产量为52g/L。 从Bacillus subtilis ZJU-7中克隆得到了pgsBCA基因,构建了表达载体pTrc99a-pgsBCA,并在大肠杆菌JM109进行表达,最终得到了具有聚γ-谷氨酸生产能力的重组菌E.coli JM109/pTrc99a-pgsBCA。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均聚氨基酸简介1.2 γ-PGA的理化性质和应用研究1.2.1 γ-PGA的理化性质1.2.2 γ-PGA的应用1.2.2.1 γ-PGA在医药领域的应用1.2.2.2 γ-PGA在工业领域的应用1.3 γ-PGA合成方法1.3.1 化学合成法1.3.2 提取法制备γ-PGA1.3.3 酶转化法1.3.4 微生物发酵法1.4 微生物中γ-PGA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代谢调控1.4.1 γ-PGA的生物合成途径1.4.2 γ-PGA合成酶的基因研究1.5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γ-PGA的影响因素的研究1.5.1 外源性L-谷氨酸对γ-PGA生产的影响1.5.2 碳源对γ-PGA发酵产率的影响1.5.3 氮源对γ-PGA生产的影响1.5.4 金属离子对γ-PGA发酵生产的影响1.5.5 pH和供氧对γ-PGA发酵生产的影响1.5.6 γ-PGA分子量的控制1.6 发酵液中γ-PGA的分离纯化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2.1 菌种与质粒2.2 仪器与试剂2.2.1 主要仪器2.2.2 主要试剂及标准品2.2.3 工具酶及试剂盒2.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2.3.1 主要培养基2.3.2 培养方法2.4 分析测定方法2.4.1 pH测定2.4.2 含菌量测定2.4.3 γ-PGA的提取2.4.4 γ-PGA的盐酸水解2.4.5 γ-PGA的加热水解2.4.6 γ-PGA的分子量测定方法2.4.7 γ-PGA测定方法2.4.7.1 酸水解法2.4.7.2 直接测定法2.4.7.3 HPCE测定法2.4.8 谷氨酸含量测定方法2.4.9 还原糖浓度测定2.4.10 蔗糖含量测定方法2.4.11 分子克隆相关实验2.4.12 Bacillus subtilis ZJU-7基因组的提取2.4.13 大肠杆菌细胞超声破碎及胞内蛋白提取2.4.14 SDS-PAGE电泳第三章 γ-PGA生产菌株的筛选和鉴定3.1 前言3.2 材料与方法3.2.1 分离菌种材料3.2.2 培养基3.2.3 培养条件3.2.3.1 γ-PGA生产菌株筛选3.2.3.1 菌种活化3.2.3.2 芽孢制备3.2.3.4 种子培养3.2.3.5 摇瓶培养3.2.4 产物鉴定3.2.4.1 产物分离纯化3.2.4.2 γ-PGA酸水解鉴定3.2.4.2 γ-PGA分子量的测定3.2.5 γ-PGA生产菌株的鉴定3.2.5.1 16s rDNA序列测定3.2.5.1.1 细菌总DNA提取3.2.5.1.2 16s rDNA的PCR扩增3.2.5.1.3 16s rDNA经PCR扩增产物的连接与转化3.2.5.1.4 质粒转化子的提取和鉴定3.2.5.2 其他生理生化性质测定3.2.6 γ-PGA生产菌株的初步培养3.3 实验结果与讨论3.3.1 γ-PGA生产菌株的筛选3.3.2 产物鉴定3.3.2.1 产物酸水解鉴定3.3.2.2 样品分子量测定3.3.2.3 样品其他性质测定3.3.3 γ-PGA生产菌株的分类学鉴定3.3.3.1 γ-PGA生产菌株16s rDNA测定3.3.3.2 Bacillus subtillis ZJU-7其他生理生化特征3.4 小结第四章 Bacillus subtilis ZJU-7培养条件优化4.1 前言4.2 材料与方法4.2.1 菌种4.2.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4.2.2.1 培养基4.2.2.2 培养方法4.2.3 Bacillus subtillis ZJU-7生长曲线测定4.2.4 培养条件优化4.2.4.1 单因素培养条件优化4.2.4.2 响应面培养条件优化(RSM)4.2.4.2.1 部分析因设计(Fractional factorial design,FFD)4.2.4.2.2 中心组合实验4.2.5 分析测定方法4.2.5.1 pH测定600及生物量测定'>4.2.5.2 菌体OD600及生物量测定4.2.5.3 γ-PGA的测定4.3 实验结果与讨论4.3.1 Bacillus subtillis ZJU-7生长曲线4.3.2 单因素培养条件优化4.3.2.1 碳源种类对γ-PGA产量的影响4.3.2.2 碳源浓度对γ-PGA产量的影响4.3.2.3 氮源种类对γ-PGA产量的影响4.3.2.4 氮源浓度对γ-PGA产量的影响4.3.2.5 谷氨酸前体对γ-PGA产量的影响4.3.2.6 NaCl对γ-PGA产量的影响4.3.2.7 温度对γ-PGA产量的影响4.3.2.8 摇床转速对γ-PGA产量的影响4.3.2.9 摇瓶装液量对γ-PGA产量的影响4.3.3 响应面法(RSM)优化γ-PGA培养条件4.3.3.1 部分析因实验设计4.3.3.2 最陡爬坡实验4.3.3.3 中心组合实验(CCD)4.3.3.4 γ-PGA发酵培养过程4.4 小结第五章 Bacillus subtilis ZJU-7分批发酵研究5.1 前言5.2 材料与方法5.2.1 菌株5.2.2 培养基5.2.3 培养方法5.2.4 测定方法5.3 结果与讨论5.3.1 pH对发酵过程的影响5.3.1.1 未控制pH的发酵过程5.3.1.2 控制pH对发酵过程的影响5.3.2 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5.3.3 搅拌转速对发酵过程的影响5.3.4 通气量对发酵过程的影响5.3.4 Bacillus subtilis ZJU-7分批发酵过程5.3.5 Bacillus subtilis ZJU-7发酵生产γ-PGA动力学模型5.3.5.1 菌体生长积累与γ-PGA的生长特性5.3.5.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5.3.5.2.1 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5.3.5.2.2 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5.3.5.2.3 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5.3.5.3 动力学参数求解5.3.5.3 模型拟合分析5.4 小结第六章 利用不同来源谷氨酸生产γ-聚谷氨酸6.1 前言6.2 实验材料与方法6.2.1 菌株6.2.2 仪器与试剂6.2.3 培养基6.2.4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S9114培养过程6.2.5 Bacillus subtilis ZJU-7发酵过程6.2.6 混合培养过程6.2.7 分析与测定6.2.7.1 发酵液中谷氨酸浓度的测定6.2.7.2 γ-PGA浓度的测定6.2.7.3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6.2.7.4 谷氨酸棒杆菌发酵液中葡萄糖测定6.2.7.5 Bacillus subtilis ZJU-7发酵液中蔗糖含量测定6.3 结果与讨论6.3.1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S9114发酵过程6.3.2 Bacillus subtilis ZJU-7发酵过程6.3.3 混合培养条件优化6.3.3.1 种龄对混合培养体系的影响6.3.3.1.1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S9114种龄的影响6.3.3.1.2 Bacillus subtilis ZJU-7种龄的影响6.3.3.2 Bacillus subtilis ZJU-7加入量对混合培养体系的影响6.3.3.3 培养基对混合培养体系的影响6.3.3.4 温度对混合培养体系的影响6.3.3.5 溶氧对混合培养体系的影响6.3.3.6 混合培养过程6.3.4 利用谷氨酸发酵生产中间产物生产γ-PGA6.3.4.1 谷氨酸棒杆菌发酵液中残糖的测定6.3.4.2 胰蛋白胨对不同谷氨酸替代前体生产γ-PGA的影响6.3.4.3 蔗糖对不同谷氨酸替代物生产γ-PGA的影响6.3.4.4 谷氨酸含量对于味精替代品生产γ-PGA的影响6.3.4.5 以谷氨酸发酵液为谷氨酸替代前体发酵过程6.4 小结第七章 pgsBCA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7.1 前言7.2 材料与方法7.2.1 菌株、质粒及引物7.2.2 培养基7.2.3 工具酶和试剂盒7.2.4 实验方法7.3 结果与讨论7.3.1 PCR扩增及测序结果7.3.1.1 PCR扩增结果7.3.1.2 pgsB、pgsC、pgsA连接测序结果7.3.2 pgsB、pgsC、pgsA连接与转化7.3.3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JM109中的表达7.3.3.1 pTrc99a-pgsBCA的转化7.3.3.2 pgsBCA在E.coli JM109/pTrc99a-pgsBCA中的表达7.3.3.3 表达产物鉴定7.4 小结结论与展望主要结论展望致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 [1].依达拉奉对谷氨酸所致神经干细胞损害的保护作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04)
- [2].回收细谷氨酸淌槽的规格要求有哪些?[J]. 发酵科技通讯 2013(01)
- [3].发酵过程有时会出现谷氨酸产生后又下跌,原因何在? 应该怎样处理?[J]. 发酵科技通讯 2011(01)
- [4].聚γ-谷氨酸增效复合肥的发展与应用[J]. 化工管理 2010(02)
- [5].聚γ-谷氨酸增效复合肥的发展与应用[J]. 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 2010(06)
- [6].聚γ-谷氨酸增效复合肥的发展与应用[J]. 川化 2010(02)
- [7].谷氨酸分离提取工艺进展[J]. 发酵科技通讯 2012(02)
- [8].聚γ-谷氨酸增效复合肥的发展与应用[J].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 2010(01)
- [9].谷氨酸提取工艺[J]. 技术与市场 2009(03)
- [10].聚γ-谷氨酸增效复合肥产业化开发及应用前景[J]. 磷肥与复肥 2009(06)
- [11].谷氨酸分泌机制及其代谢工程的研究进展[J]. 发酵科技通讯 2013(04)
- [12].聚L-谷氨酸及其衍生物合成及应用的研究进展[J]. 广州化工 2011(02)
- [13].全细胞催化合成医用纺织新材料聚γ-谷氨酸[J]. 过程工程学报 2010(04)
- [14].精制高纯谷氨酸工艺探讨[J]. 发酵科技通讯 2009(02)
- [15].异柠檬酸裂解酶抑制剂对L-谷氨酸合成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23)
- [16].谷氨酸棒杆菌突变株L-精氨酸发酵培养基优化研究[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9(06)
- [17].不透明红球菌生产谷氨酸氧化酶发酵过程优化[J]. 过程工程学报 2017(04)
- [18].L-谷氨酸氧化酶的克隆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06)
- [19].提高L-谷氨酸产量的后期发酵工艺参数研究[J]. 食品科学 2009(04)
- [20].谷氨酸变晶技术探讨的信息[J]. 发酵科技通讯 2008(01)
- [21].谷氨酸棒杆菌分支链氨基酸合成的转录调控[J]. 发酵科技通讯 2017(03)
- [22].谷氨酸促进运动疲劳恢复研究进展[J]. 武术研究 2017(09)
- [23].谷氨酸生产过程资源高效利用及降污技术[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6(03)
- [24].聚γ-谷氨酸(γ-PGA)的性质与研究前景[J]. 福建轻纺 2016(10)
- [25].以聚γ-谷氨酸为材质研制微胶囊的工艺[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14(01)
- [26].谷氨酸锌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血清含锌酶活性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J]. 中国饲料 2010(01)
- [27].谷氨酸棒杆菌代谢副产物对α-酮戊二酸积累的影响[J]. 发酵科技通讯 2016(04)
- [28].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聚-γ-谷氨酸的条件优化[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7(11)
- [29].溶液缓冲体系对谷氨酸提取的影响[J]. 山东化工 2015(20)
- [30].关于谷氨酸提取的不同工艺思路[J]. 发酵科技通讯 2012(04)
标签:聚谷氨酸论文; 培养条件优化论文; 混合培养论文; 前体替代论文; 基因工程论文;